他是贪官、懒官眼中的“阎王”,奉公无私,退休后为何不回家乡?


在上个世纪末,中国曾有一位铁血总理,他办事雷厉风行,在面对贪腐问题以及涉外问题时一贯秉持着强硬态度,从来不做任何妥协,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他就是朱镕基总理,为国家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朱总理自小就刚正不阿,眼里容不得沙子,说话办事公正公道,颇有侠士之风。青年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顶级学府就读,与他同届的学生也各个都是人中龙凤,其中光两院院士就有数十位。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北实习,1952年调回北京工作,往后数十年间,他辗转于国务院各部门任职,在长久的锻炼和打磨后个人能力愈发出众。
1987年,上海市长一职空缺了出来,党中央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指派,便让上海市委自行招募贤才补缺。于是上海市委便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招贤大会”,公开选拔市长。朱镕基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工作机会,果断报名参加选举,一路上过关斩将,顺利胜出,成功当选沪地新一任执政人。

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他特别强调,自己是个“直”人,不喜欢搞官僚主义那一套,办事向来讲求效率,对于贪官、懒官“零容忍”。另外,他还特别指出,上海的有些官员做出了一些政绩之后,就有些忘乎所以,开始搞享乐主义那一套,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利益,自己上任之后,必然是要整顿这一现象的,共产党人不论何时都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决不允许“翘尾巴”。
当然,朱总理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他向来说到做到,正式履职市长后,他立即以财政作为突破口,开始大搞反腐,一时间抓捕了许多“手脚不干净”的干部。其他人被如此强硬的手段震慑到了,再也不敢胡作非为,沪地的政坛风气由此归于一清。紧接着,朱总理又开始着手搞城建,改善上海的生活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沪地来工作、发展,朱总理直言,这些“未来才俊”将来会成为上海的顶梁柱,推动上海进一步走向繁盛。

1993年,他被调回国务院担任副总理,同时兼任政治局常委,成为国家核心领导人之一。5年后,他正式接任总理一职,成为中国行政系统的中枢人物。任期内,朱总理一方面搞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兼顾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让改革的春风逐步吹向内部。
另一方面则重拳打击贪腐行为,遏制罪恶滋生,赖昌星案爆出来的时候,他既感到震惊又觉得愤怒,谁能想到,一个奸商居然找了这么多体制内的保护伞,其中不乏省部级干部。朱总理迅速做出反应,在江总的支持下,指令中纪委、反贪局等部门联合查察此案,先后逮捕了百余名涉案人员,一举打掉了这个盘踞在东南沿海的犯罪集团,有力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法律的尊严。

2003年,他正式卸任总理一职,在卸任演讲上,他总结了自己过去数年来行政的得失,并就国家未来的发展做了几点预测和警示,同时祝愿下一届国务院的领导班子能做出不凡的政绩,让中国愈加富强。退休之后,朱总理一直过着低调的生活,他不参加任何民间的活动,也不在任何民间团体中担任名誉职务,更不会给任何个人或单位题字、赠字。
他也从来不回故乡探亲,因为他担心当地会以此为噱头生出事端来。朱总理的弟弟经常找他闲聊天,总理倒是乐于和弟弟多待一会儿,但他从来不留弟弟在家里吃饭,以免外人说闲话。朱总理最近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是在江总的追悼会上,90多岁的他已然满头白发,但精神仍旧矍铄,一言一行都铿锵有力,在此,我们也祝愿这位老前辈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朱总理的一生奉公无私,贯彻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凡事以国家和人民为先,从来没有过一丁点的私心。他在国务院主政的时候,顺利帮助人民政权完成了改革的过渡,扫清了不少旧时代的遗存,使中国顺利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展势头愈加迅猛,一跃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国、强国,这份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