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干部能文能武,才能出众,在战争年代,他曾跟随粟裕将军与日寇、国民党军作战,立下了诸多战功;建国后,他转入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主政上海、云南、湖北,为民生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名字叫陈丕显。
陈丕显幼年生活困苦,5岁起便跟着父母下地干活,8岁那年受叔父资助进入私塾读书。但没过多久,叔父家里便出了意外,无力再供养他接受教育,他被迫辍学。然而这些困难并不能阻挡他求知的真心,13岁那年,他托关系进入一所中西兼修的书院旁听,期间受老师引导开始接触左翼思想,不久之后,他加入共青团,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1年,他转为正式党员,次年被委派到福建工作。1933年,福建各苏区遭到国民党军的疯狂“围攻”,大量红军、共产党人被杀害,党中央为了保存实力,便下令召回包括陈丕显在内的数百人,安排他们在中央苏区任职。红军长征后,陈被留下来打游击,维系红色星火。
1935年,国民党军调集数十万大军对瑞金发动了总攻击,留守红军部队深知敌众我寡,不可硬碰硬的正面接战,遂决定分头突围。陈丕显奉命带领百余人掩护陈老总向赣南转进,途中他们历经了重重艰难险阻,好几次都差点被敌人“包饺子”。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部队已经减员三分之二,仅剩30多人还能战斗。
但陈丕显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坚定不移的在逆境中坚持斗争,从未发过一句牢骚。值得一提的是,他后来短暂的给陈老总当过一段时间警卫员,两人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关系十分亲密。抗战爆发后,他配合陈老总收拢华南一带的红军游击队,将其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江淮一带抗日。
1941年,他又被调到苏中军区担任司令员,在陈老总、粟裕将军的指挥下,数次击败日伪军与反动派武装,立下了不少战功。抗战末期,他指挥新四军转入全面反攻,在短短1年时间里,接连拔除数十座日伪军的据点,累积歼敌2000余人,缴获枪支弹药等物资无数,有力的加速了民族独立进程。
解放战争初期,他出任华中野战军某纵队政委,不久后改任后勤部高干。粟裕将军在苏中与敌人周旋期间,他动员后勤部所有运力不间断的往前线运送军用品,协助作战部队沉重的打击了国民党军,盘活了江淮一带的战局。华中野战军转往山东后,陈丕显奉命留在苏中从事党建工作。期间,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边宣传红色思想,稳固群众基础,一边建立成熟的民兵、地方武装体系,壮大人民武装的力量。1947年底,解放军开始由守转攻,陈丕显积极予以配合,先后数次向华野输送新兵、物资,支援其与王耀武集团做最后的决战。江苏解放后,他被安排到苏南从事行政工作。
他一边坚决执行党中央颁布的土改命令,打击地主、乡绅,没收其田产均分给老百姓,同时调集守备军清剿土匪与国民党残军,逮捕潜伏在大陆的特务,革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在陈丕显的辛勤耕耘下,苏南很快便焕发出勃勃生机,农产品与手工产品的产量逐年攀升,经济愈发兴盛。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专门发电报褒夸赞陈工作有方。
1952年,陈老总将他调到上海市委任职,他由此开始在沪地深耕,从一个处级干部一步步升迁为市委第一书记,为上海的发展与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动荡结束后,他历任云南、湖北主政官,1983年又被邓公钦点为中央政法委书记,职级为副国。彼时他已经67岁了,精力大不如从前,因此没过多久便主动退居二线,转往中顾委挂职。1990年,他正式宣告退休,1995年于北京病逝,时年80岁。
陈丕显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他被死亡威胁过,被疾病、伤痛折磨过,也在动荡中遭受过冲击。但他并未因此沉沦、自怨自艾,无论何时,他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紧跟着党组织的步伐向前迈进,从未生出过一丝一毫的异心。他为民族独立、解放、复兴大业耗尽了心血,带领老百姓摆脱压迫和剥削,过上了幸福、安稳的新生活,他的功绩将永远存留于史册中,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