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他一定要做一把手!为何邓公力排众议,坚持要用朱镕基?


经济体制改革初期,邓公对于上海格外重视,几乎每个季度都要听国务院的同志汇报上海的发展情况,并就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纠正指示。除此之外,邓公每年年底都要去上海住一段时间,一方面是为了疗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直面感受沪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彼时上海的主政官正是朱镕基,他每次都亲自接待邓公,并照例向邓公述职。在谈及上海发展问题时,朱镕基直言上海的前景并不乐观,因为党中央给的政策不够,市委、市政府不敢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如果沪地也能得到与深圳同等的资源,那发展的势头一定不会比深圳差。
邓公反问他为什么不问中央要政策,他耿直的表示不敢,因为怕被国务院的领导点名批评。邓公闻言后哈哈大笑,拍了拍朱镕基的肩膀,告诉他有什么想法就大胆报上去,国务院那边自己会打招呼。1990年,邓公由上海返回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到中南海找国务院的领导谈话。邓公说自己虽然已经退下来了,本不该再管政务,但如今情况紧急,自己也顾不上原则,必须要“插手”了。

邓公表示,上海必须要发展起来,必须要当华东的经济中心,现在朱镕基那边有困难,国务院要适时进行帮助,不能袖手旁观。李鹏总理当天下午便给上海市委打去电话,询问朱镕基需要什么政策,并让他写一份书面的申请交上来。
1周之后,邓公再次来到国务院,对李鹏总理强调说,上海是中国的一张“底牌”,一定要打出去,惊艳全世界,另外,蒲东是个好地方,要开发出来。李鹏总理不敢怠慢,马上召开会议商讨如何规划蒲东的发展,并将相关意见知会给上海市政府。1991年,邓公再度来到上海视察,他在朱镕基的陪同下,登上了锦江大酒店的顶层,一边俯瞰整个黄浦江,一边感叹说,上海发展的晚了,不然的话早就“飞”起来了。

朱镕基说到做到,在接受了国务院的扶持之后,带领上海爬上了发展的“新台阶”,沪地的经济增速几乎翻了一倍。邓公得知此事后很是高兴,他忍不住夸赞朱镕基头脑灵活,能干大事。1992年中旬,邓公在巡查某国企的时候,当着诸多国家高干的面再度称赞了朱镕基,称他应该到中央来工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江总书记很重视邓公的意见,马上提议将朱镕基调到国务院工作,并增选为政治局常委。但党内有些老同志却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朱镕基尚且年轻,还应该在基层历练一段时间,贸然调到中央来恐怕会“水土不服”。邓公马上对此观点进行批驳,他认为,朱镕基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党性和原则俱佳的好同志,理应委以重任。

有了邓公的支持,朱镕基顺利担任进入政治局,并在国务院担任要职。他本人也不负邓公所望,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了党内的一致认可。邓公对他的表现很满意,并继续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推荐他担任国务院的一把手。1998年,经由党中央批准,他正式履新国务院新一任领导人,任期内,他继续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活力,让中国进一步与世界对接。
除此之外,他还大力反腐,先后指令中纪委打掉了好几个为祸一方的犯罪团伙,抓捕了数百名贪赃枉法的党员干部,一举肃清了政坛的不正之风。同时主持修建了著名的三峡工程,落实了西电东输计划,平衡了区域发展,稳定了地方形势,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2003年,他的任期结束,正式离开国务院,开启离休生活,晚年他以普通人的身份自居,一直洁身自好平静度日,很少再参加公开活动。

上海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发展势头总体上是落后于深圳、广州等地的,因为上海一开始并非是经济特区,没有吃到改革的第一波红利,输在了起跑线上。邓公对此心急如焚,一直在想办法补救。好在朱镕基总理能力出众,在先天劣势的情况下,后来居上,将上海打造成了中国的金融重镇,让沪地乘着金融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一跃成为中国的“魔都”。他后来也凭借此功绩入主国务院,成为中国最高行政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