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丨装鬼记



点击蓝字
  关注我嘛

春夏之交,天气渐渐转热起来,人们也渐渐沾染了些烦闷之气。
怎么化解烦闷呢?不过是想办法纳凉而已。
到了夜里,一来空气过于闷热,二来蚊虫肆虐,人们无法安稳地静下心来,只好刻意地没事找点事来消遣。
拉家常、扯闲话、斗嘴,几乎在每一户亮着灯的人家里进行着。不过,这多半只是大人们之间。
孩子们也免不了受季候变化的影响,烦闷的情绪也是堆积在心里,也需要想方设法寻些消遣的事情来解闷。
而孩子们的想法往往是颇为新奇的。
这不,几个小孩子,也不知是怎么躲开了家长的监护,竟各自偷偷从家里边跑了出来,正聚在老树下议论呢。
有的说,去家里整点土豆出来,烤着吃;有的说,去水塘里游泳;有的说,去偷人家的果子来分着吃……孩子们七嘴八舌凑了一堆点子出来。这些点子虽然都有些意思,但经不起研究,要么不容易实施,要么太浪费精力,只能被一一否决。
这时候,不知是谁嘴里冒出了一句“装鬼”,忽然点燃了火线,赞同的意见在孩子们中间炸裂开来。
有的说,装蹦蹦跳跳的僵尸;有的说,装青嘴獠牙的吸血鬼;有的说,装来无影去无踪的幽灵……你一言我一语,又凑了一筐的主意。
经过一番探讨,孩子们决定各施所长,把这些有趣的装鬼样式都用上。
然后孩子们开始讨论捉弄的对象。
装鬼是件极好的乐事,可行性强,而且可以对某些不顺眼的人施以报复。
这个说,村头那疯老头昨天在地里跟我爷爷吵了一架,我们去把他家窗玻璃砸了;那个说,桂芬她姐前天在学校抢我哥的钢笔,我们去把他家门口的花拔了;这个说,铁蛋他爹那天开车过来,冲我嚷嚷着让开他,我们去给他车上糊点泥巴……每个人都确定了一两个捉弄的对象。
果然众人拾柴火焰高,没过多久,孩子们已经商量出了一整套周密的“作战方案”。
每个人都兴致浓烈,但又各自劝说着一定要耐住性子,不能过早行动,以免发生失误。
于是孩子们绕着村子来回转了好几圈,查探了一下各地的状况。
差不多了,孩子们继续绕回老树下歇息。
一直挨到各户差不多都熄灯了,孩子们才开始行动起来。
这时候月明星稀,村里隐隐发出几声狗叫。
孩子们亲手亲脚地,也不议论,径直向商议好的第一个目标进发。
村头响起“当”的一声。那家的窗玻璃碎了。
屋里隐约地传来一声男子粗狂的怒吼“谁呀!”
孩子们立马跑开了,每个人都捂着嘴,怕笑出声来。
过了不久,一家门口花盆里的花被全部拔了扔在地上,还给踩了几脚。
“呜呜呜呜——”孩子们学的鬼叫声有点狼嚎的味道,不过没有那么凄厉,倒像电视里面的女高音歌唱家在练声。有两个孩子弄了两张铁片纸,捏手里晃,不住地发出“刷啦啦”的模仿雷电的声音。还有的孩子模仿起了婴儿的啼哭,好像是猫叫和蛙鸣的结合。各种稀奇古怪的叫声交杂在一起,就像好几台电视机在同时开播。
孩子们每到一处,就表演一段,然后再实施行动。
几分钟后,另一处汽车的警报声也响了起来。
没过多久,又一处的水井里发出“扑通”的一声巨响。
一家接一家的院里狗叫声此起彼伏。
孩子们的杰作在村里被一件件地创造着,从村头渐渐铺展到村尾。
孩子们的兴致越来越高涨,没有一个孩子有歇息片刻的打算。
这时,他们仍在大路上快步往前赶着,忽然后面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
“干什么呢!”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从后面传过来,随后一束手电筒的光直照到了一个孩子的后脑门上。
孩子们都怔住了,不敢动弹,也不敢言语。
忽然,一个孩子用尖锐的嗓门大喊了一声“快跑!”
孩子们四散逃离,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本文选自《一色夕烟》

撰文、编校、排版:谢国超
发布、客服:季司亦
封面图制作于金山海报
配图来自秀米图片素材
音乐由谢国超先生提供
建议、转载、投稿请联系客服
批评、举报、投诉请联系医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