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丨我的美学观



点击蓝字
  关注我吧

文化产业是用精神财富换物质财富。现在一般分两派,一派要高雅,一派要接地气。高雅的追求所谓“最伟大的作品”,其极端表现是挖掘民俗中的宝贵文化。接地气的追求“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其极端表现是经典通俗化演绎。还有既要高雅又要接地气的中间派,这是不着调的理想主义者。我们讲辩证法,中庸当然是最高级的,但这是服务于理想的。还是借用辩证法的思路,最高级的同时也是最低级的。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当然也喜欢写点文学作品。但是文学是分派别的,不是说是个搞文学的就诗词歌赋、小说戏剧样样喜欢、样样精通。我创作起来比较容易的,首先是杂文,其次是微小说,再次是公文。至于散文、诗词,那就比较头疼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词藻。词藻的堆砌,我从小就不擅长。词藻很大程度上考验的就是人的审美。审美需要感性思维主导。现在让我写一篇八百字唯美的散文,比写八千字的论文还要痛苦。有一次有人跟我说,你们搞文学的人都比较感性,潜台词就是容易情绪化,而且对情绪的自控能力不行。其实我不是这样的。我主动或者被动地去参观过各式各样的景点,但是没有一次写得出来感性的观后感。虽然也有文笔不行的因素,但主要是真没有什么感。
美学是需要作者和受众共同创造的。艺术品的美,是作者和受众的共鸣,跟爱情一样。不讳言地说,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有名的艺术作品,我一般只能在技术层面施以感慨,而不能从美学的角度予以赏析。《蒙娜丽莎》画得好吗?当然好,我再练两辈子也画不出来,这当然是客观的技术考量。如果单从美的角度,我并不觉得她好看。美是直观的感受,不能以大众的审美来苛责个体。高雅的艺术品很少能给我美的感受,更多的是学知识。我看了十遍《红楼梦》,主要关注的是红学里面比较流行的考证、索隐方面偏学术性的内容,然后再加一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而非欣赏。你要说黛玉葬花有多美,刘姥姥进大观园有多可乐,我不觉得。在审美这方面,我是缺失的,而我不断关注这些高雅作品的原因,只在于对其学术方面的内涵兴趣浓厚。
我是八辈贫农,从小没有接触过那些小资情调的熏陶,长大了也对它不感兴趣。欣赏艺术,需要具备艺术的眼光,而这种眼光是需要丰富的生活体验培养的。我没有这样丰富的生活体验,而作为一个被组织教育长大的人,我也不愿意拥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我不否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培养一点美学方面的素养,我自己也是努力在这样做的。但是,我想,应该把这种素养摆在精神的高级层面去对待,而不能泛滥。还是我之前说过的观点,精神活动是需要物质财富来买单的,你不买单,总有别的创造物质财富的人会为你买单。我认为我在审美方面的缺失,恰好使我能够更理性地去审视万物,而不轻易被某些贩卖情怀的人蛊惑。我对我审美方面的缺失感到遗憾吗?我一点都不感到遗憾。
——本文选自《拾字路口》

​撰文、编校、排版:谢国超
发布、客服:季司亦
封面图制作于金山海报
配图来自秀米图片素材
音乐由谢国超先生提供
建议、转载、投稿请联系客服
批评、举报、投诉请联系医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