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丨自创语言很难吗?



点击蓝字
  关注我吧

自己创造一门语言,其难度要远低于学习一门语言。创造语言更多的是体力活,学习语言更多的是脑力活。体力活对人的要求不高,有力气就干得快点,没力气就干得慢点,总会完成的。而脑力活对人的要求就太高了,天赋不够,努力也不大管用。
创造一门语言,比创造一篇作文、创造一首歌难度还要小。为什么?后两者创意为核心,不能胡来,这是很烧脑的。而前者更多的是随性而为,只要在基本的原则框架下,可以胡来,甚至不需要动脑。符号的含义是人赋予它的,而不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想用什么样的符号代表什么样的含义,这是纯主观的事情。所以,把符号和含义的联系起来,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吗?我想是不需要的。
人记忆自己撰写的文字要比记忆别人撰写的文字容易,因为这里面涉及人自身的习惯。如果一件新鲜的事物顺应了你旧有的习惯,你就觉得亲切,反之就会觉得疏远。比如我听黄梅戏,就比听越剧要顺耳,这是因为我的家乡的戏曲更符合黄梅戏的特点。江浙人会有我这样的感觉吗?我想是没有的,否则越剧一开始就不可能是那样的唱法。
当然,对于外界已经存在的事物,他离我们的习惯距离有多远,是一个巧合的问题,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这种巧合要是多了,我们就觉得愉悦轻松,反之就会觉得身心俱疲。比如说,北京有一个地名叫做“大栅栏”,不能正儿八经地照着字的真实读音念。这就是当地人自己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塑造的一个习惯,没有什么理由的。我管我们家的狗叫小白,是因为这只狗颜色是白的还是这只狗和白色特别有缘?都不是,理由只有三个字,我乐意。
可是,别人的习惯很容易和自己的习惯产生冲突。“大栅栏”这样的念法我自己就非常反感,即便我为了顺应外界的习惯也会跟着念,但我在内心里就会给它纠正回本来的样子。内心的抵触是会干扰对外交互的,也就是说,我需要接受的事物并不是我自己所期待的样子,这个接受的过程就会变得极其扭捏。小时候我看《亮剑》看得很投入,把李云龙这个名字和演员捆绑了,所以后面知道这位演员的真实名字叫李幼斌,我是不太愿意接受的。
习惯上的冲突,是我们学外语当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学英语的时候,理解I am a boy就要比理解Are you a boy轻松很多。假如后面这句话改成You are a boy ma,我们肯定会接受得更快。这就是习惯决定接受力,不是靠提高什么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决的。所以,如果能够有办法让知识符合我们自己的习惯,这样学起来就极其轻松。我们学外语的时候不可能强行把不符合自己习惯的地方改成自己想要的,但自己创造一门语言就可以实现。
门为什么叫门,而不采用别的发音和别的字符表示?难道这其中隐藏着很深奥的自然科学的逻辑吗?并不是。这个发音其实就是祖先在创造语言的时候随性而为的。如果创造符号必须有个科学严谨的理由,那人会被逼疯的。谁家给孩子起名会写一套完整的创意思路说明?同理,创造语言是不需要这么多的逻辑思维的。
语言由什么组成?语法、发音、词汇,以及表述语言的工具文字。语法学起来很难,所以创造起来就相对容易。对于不熟悉的语法,我们很难理解它的设计是基于什么样的实践需求。而自创语法,我们基于自己的实践需求,理解是先于设计的。而创造发音、词汇、文字,空间就更广阔了,毕竟束缚它们的自然规律并不多。看一看整个世界的语言,语法大同小异,但词汇和文字却是五花八门。
我们对自己创造的符号还是需要记忆的,但相对而言记自己的要比记别人的容易很多。人的习惯会改变,自己创造之物也可能忽然与习惯产生冲突,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重视起来,但不能夸大它的负面影响。我们创造一门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这门语言的过程,只不过,创造知识、教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人融为了一体。而这种融合,就把学习的难度极大地降低了。
上面说的,我想已经足以论证我篇头提出的观点了。当然,如果要考量这门语言交给外人学习和使用的性价,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在我的眼里,自创了一门语言的人,是没有学会了一门外语的人值得敬佩的,虽然前者看起来有点高端。看看网上小学生初中生自创语言的有多少我们就知道了。
那么,有人要问,既然你觉得创造语言不难,那你怎么不创造一门试试呢?这就是我今天想要讲的重点。我刚才说明了,创造语言不难,但这是一个体力活,如果苦苦奋战几天,就可以把这门语言基本的语法、词汇等各个要素发明出来,剩下的就是反复记忆这些知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以作者的身份对其进行一些修补工作。这比起学一门新的外语是要简单很多的。
但是,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不用于交流,只用于自己内部使用的语言,只有一个唯一的功效,就是可以保密。但是,我认为,为了保密工作新创一门语言,这就太浪费了。就好比为了方便点外卖专门在家里建一个饭馆。既然我们没有这种保密的硬性需求,创造这门语言,就只能满足一下自己的趣味,这是没有必要的。
而我们自创一门语言用来交流可不可以?可以的,但不值得。我们目前通行的语言文字虽然都是前人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性编制的,但仰仗上天的关照,它们有了极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是我们现在个人创制的语言不能抗衡的。看看世界语现在的受欢迎程度就知道。如果我们坚定目标要创造一门可以传播开的语言,那就需要考量更多的大众的习惯,而不是自己的习惯。这样又回到了这个故事的反面,又成了一个高度烧脑的工作了。
所以,好好烧烧脑学一门外语,要比耗费体力创制一门新的语言有价值得多。这就是我今天想要说的。
——本文选自《拾字路口》

撰文、编校、排版:谢国超
发布、客服:季司亦
封面图制作于金山海报
配图来自秀米图片素材
音乐由谢国超先生提供
建议、转载、投稿请联系客服
批评、举报、投诉请联系医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