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经天神排名

此排名主依据晋及之后的天文书星经,也包括一些汉代天文和集成型文献的引用以及其它依据星经为主的文献(如道藏中依据星经编排神灵神位)。虽然不同星经描述天文事物存在偏差,但大体是接近的,去掉个别不同的地方,以大多数星经描述的形象为准。
不过此天文神排名也并非完全正确,但大体上从前往后地位是下降的是可以确定的,但不保证所有星神都是完全的降序排列。个人认为大体上的排名前一百如下:
1.天皇大帝 2.北极 3—7.五方天帝 8—9.日月 10—13.玄武朱雀白虎青龙
14—15.天一太一 16.北斗 17.五帝内座 18.勾陈 19.帝座 20.紫微
21—25.五星 26—37.十二辰 38.太微 39—69.普通内官星 70.轩辕黄龙
71.太微五帝座 72.天市 73.五车 74—101.二十八宿
1:天皇大帝:
天皇大帝是星中之尊,名耀魄宝。通常天文中认为它居于紫微垣勾陈宫中(即道教紫微天皇大帝或勾陈星宫天皇大帝的根基来源),如《晋书天文志》“钩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不过也有一些星经认为勾陈口中一星为阳德,非天皇大帝本身,而是天皇大帝之座。又曰天皇大帝在帝座前。又一说天皇大帝在北极。
另提一下,按星经通常的惯例,“某某在某某”或类似于天帝居于帝座的关系,总之被寄居者和寄居者没有附属关系,天皇大帝虽居于紫微垣勾陈宫,但却不是它们的附属星,天皇大帝居于勾陈或在紫微垣中仅仅是占宫关系。即天皇大帝“在”紫微垣或勾陈宫中,而不是天皇大帝“为”紫微或勾陈第几星,“在”和“为”类似于数学中的“且”和“或”,两者意思差距很大。天文中的附属关系则是某某几星,如勾陈六星、紫微垣十五星。而勾陈和紫微的附属星分别为自带的六星和十五星。而不包括其它的占宫星。如《文献通考》象纬考:“勾陈六星六甲前,天皇独在勾陈里。”也正因为它们没有附属关系,因而勾陈作为辅佐星地位显然不如北极五星和天皇大帝。
天皇大帝是曾经的至高神,在偏早的天文书中,天皇大帝和北极、太一区分不明显,而被视作同一物。此外,也合并过昊天上帝。如《楚词补注巻一》“淮南子曰太防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説者曰太一,天之尊神曜魄宝也。”
《群书考索卷四》郑氏以昊天上帝为天皇大帝北辰耀魄宝。
《元史》“北辰,天皇耀魄宝也,又名昊天上帝,又名太一帝君,以其尊大,故有数名。”
不过后来这种现象多被认为在晋代之前,晋及晋往后天文多注重北极五星、天皇大帝、太一一星的区分,且天文形式也多同晋志,集成天文中更是会注重几者的区分,在官方祭祀中,天皇大帝在晋代之后的个别时期会被区分。唐至元时圆丘祭祀中它与北极、太一、昊天上帝等也有明显的区分。
部分星经中也有灵威仰五帝辅佐天皇大帝。如《宋中兴天文志》,《文献通考象纬考》引“宋中兴天文志曰:太微垣有五帝座,五帝内座又列乎紫宫,何也?曰五帝常居在太微而入觐乎紫宫,故有内座也。然则五帝何帝也?此《志》所谓灵威仰、赤熛怒、含枢纽、白招矩、叶光纪之神也。有天皇矣,而又有五帝何也?五帝,在天主五行,在地主五岳,分方主事,以辅天皇者。”
在官方给天神的定位中,天皇大帝由于身处经星内官的缘故,在没整顿唐代被初分时作为内官而被分到了圆丘从祀第二等前排,虽高于五星内官等,却低于五上帝和日月。《唐书·礼乐志》“天皇大帝、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座,并差在行位前。”
太史令李淳风也评价了,现在的圆丘天神从祀风格,以经明显不同于以前的郑玄合并昊天上帝北辰天皇据纬之说了。《文献通考》“又检太史圜丘图,昊天上帝座外别有北辰座与郑义不同,得太史令李淳风等状。称昊天上帝图位自在坛上北辰自在第二等,与北斗并列为星官内座之首,不同郑玄据纬之说。”
宋代对和天皇大帝的定位进行了辩驳,《宋史志第五十二》“景德三年,卤簿使王钦若言:汉以五帝为天神之佐,今在第一龛;天皇大帝在第二龛,与六甲、岳渎之类接席卑主尊臣,甚未便也。”
“礼仪使赵安仁言:唐建中间,司天冬官正郭献之奏:天皇、北极、天一、太一,准天宝敕并合升第一等。贞元二年亲郊,以太常议,诏复从开元礼,仍为定制。判司天监史序状: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勾陈中,其神曰耀魄宝,即天皇是星,五帝乃天帝也。
随后在补全版辩驳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钦若复上言:旧史天文志并云,北极北辰最尊者。又勾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又郑玄注周礼谓:礼天者,冬至祭天皇于北极也。后魏孝文禋六宗,亦升天皇列五帝之上。此皆良史鸿儒所述,岂皆方士谬妄耶?古礼旧制,未必全是。”不过辩论的最终结果为“诏天皇、北极特升第一龛”。
可以看出,在宋代对天皇大帝的辨祀中,总体上是认为天皇大帝略高于五帝的,但也不稳。即从一开始最激进的在曾经汉代的时候,五帝作为天神(暗指天皇)的辅佐神,而现在却在圆丘第一等,而天皇大帝却和六甲等内官星神及五岳等地祗神同处等二等。这简直是抬举了臣子而卑微了主公,这样是不妥当的。之后赵安仁也说到了在唐建中间时,曾有过把天皇、北极、天一、太一,升到第一等情况,但第二年又依旧制,将天皇、北极、天一、太一重降回了第二等。判司天监史对王钦若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即“天皇是星,五帝乃天帝也”。大意是说但你考虑到天皇大帝毕竟是星(星又有坐之意,也有辩驳此处被称作坐的),而五上帝是天帝(暗指通常情况下星不如天帝,但实际上天皇大帝并非一般的星)。但王钦若的在驳中也说曾经后魏孝文禋六宗时,天皇就是在五帝之上(暗指即使天皇大帝分离了昊天上帝也是高于五上帝的)。这是良史鸿儒的说法,而不是方士的谬论。当然在古礼旧制中也不全是这样。
可以看出,官方对天皇大帝的形象定位同其他天神一样,基本来源于星经,定位辨祀中也是略高于五上帝的。而按《宋中兴天文志》的说法,天皇大帝是高过五上帝的。
2、北极(北极五星):
北极即星经中的北极五星,居于紫微垣中,亦是星中至尊(北极五星以居中的一星北辰为主,即北辰是北极的代表,所以一些文献直言北极为北辰等,实际北辰是北极五星中最重要的一星),受众星所拱。地位不下于天皇大帝。北极五星在传世文献中被认为在晋前与天皇大帝及太一合并(上面有所提及),不过西汉祭祀中却有区别太一和北辰。《汉书卷二十五》“分群神以类相从为五部,兆天地之别神:中央帝黄灵后土畤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宫于长安城之未地兆。”
北极的职能即来源于自带的五星,通常天文书对其的描述多与晋天文书相似,即:
《文献通考象纬考》中宫:北极五星,在紫微宫中。一名天极,一名北辰。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第一星主月,太子也。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为太乙之座,谓最赤明者也。第三星主五星,庶子也。北极五星最为尊也。中星不明,主不用事。右星不明,太子忧也。其第四星为后宫,第五星为天枢。
其中天神太一经常居于北极五星中的第二星,即第二星亦为太乙之座。这便是史记天宫书中所说的“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在宋代对天神的议论当中,卤簿使王钦若认为:北极,众星所拱(暗示尊贵)。但“若以北极、帝坐本非天帝,盖是天帝所居,则北极在第二,帝坐在第三,亦高下未等。”
这段即是说北极作为天之中央,本受到众星的环绕,因尊贵。但如果根据北极北极是星(座),有着和帝座类似的性质来看的话,为什么它们的高低不相等呢?
有一点需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天文中一般的星(或座,帝座)地位是低于天帝的。但特殊的例外(实际北极五星和天皇大帝并非一般的星)。帝座即是低于天帝的存在。
但再度商议后,得出的结论是“北极五星在紫微垣内,居中一星曰北辰,第一主月为太子,第二主日为帝王,第三为庶子,第四为嫡子,第五为天子之枢,盖北辰所主非一,又非帝坐之比。”即北极五星的职能并不唯一,不是帝座能比的(至于能不能比过天帝就不好说了),故特升北极为圆丘从祀中的第一龛。地位和灵威仰等五天帝处在同一层次。
北极五星在道教中演化的神灵更是能碰瓷天皇大帝,甚至在一些道藏中超越天皇大帝。
如金允中版《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七》北极大帝,总录万星,为天之枢纽,上应元炁。天皇大帝,现象则居句陈之下,位亚紫微垣。允中考之教典,而高天主宰,亦有可知者,亦有不可穷者。北极居于紫微垣中,常现不隐。晋《天文志》曰:北极五星,在紫微垣中。北极,北辰最尊者。句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居句陈之下。今按:天皇则位同北极,则天象中之君也。
即紫微北极大帝和勾陈星官天皇大帝是源于星经,它们谁更高呢?金允中参照晋天文认为两者地位几乎一样,但北极五星终究略强天皇大帝一丝,故编制的神灵把紫微北极大帝排在了勾陈星官天皇大帝之前。不过这种现象只是道教部分,总体上道藏天皇大帝定位和紫微大帝还是平分秋色的,谁更强争议较大,不过总体上天皇大帝在北极大帝之前的可能略多一点。
可以看出,北极五星不仅在星经中定位堪比天皇大帝,在道教依据星经演化的神灵中也是足以碰瓷天皇大帝的,且明显高过了同样依据星经演化的五方天帝(五方五老)。官方按星经对北极五星的评价远高于帝座,和五方天帝的高下不好说。
3—7、五方天帝:
五方天帝即是星经天文书中的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矩、北方黑帝叶光纪。如《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隐正义》“正义五帝,五天帝也。国语云苍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黑帝协光纪,黄帝含枢纽。”
一说灵威仰等为五帝号,五帝名为苍帝灵符,赤帝文祖,白帝显纪,黑帝元矩,黄帝神斗。如《宋史卷一百》“五方帝位板如灵威仰、赤熛怒、含枢纽、白招拒、叶光纪,恐是五帝之名,理当恭避。礼官言:开宝通礼义纂:五者皆是帝号。汉书注自有名,即苍帝灵符,赤帝文祖,白帝显纪,黑帝玄矩,黄帝神斗是也。既为美称,不烦回避。”
五方天帝作为以星经纬书为主要来源的神灵,它们出现的文献多与本篇中提到的其它星神类似。在官方祭祀中,因官方圆丘神主依星经,故而和日月五星内官等星神同为于圆丘从祀。
也正因为五天帝以星经纬书为主要来源的神灵,而导致它们的主要来源文献概念性偏强而故事性差,所以在知名度人气等方面远不如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人神人帝。太昊颛顼等五人帝为五人帝的原因正是由于它们所在的文献多与人事等有关而非星经天文,而古代官方祭祀中圆丘天神多以星经为准,所以太昊颛顼五帝自然不能作为天帝。
不过在诸如西汉的个别时期,太昊五帝也被当作过天帝。如《法言义疏卷十》“孙氏星衍六天及感生帝辨云:五天帝之说不始于郑,灵威仰之属亦不独出于纬书。天官书多用石氏星经。又有五星五帝坐,在南官。盖中官天皇大帝象圜丘,五帝内座象南郊,南官五帝坐象明堂。而甘公。石申皆周人,其所据又三代古书,谶纬如后出,亦当本此。又开元占经引黄帝占曰:"天皇大帝名耀魄宝。"其名出黄帝占,则知灵威仰诸名所传已久。”典瑞云:“灵威仰等名,又甚怪僻。孙渊如谓大祝辨六号,一曰神号,五帝若无灵威仰等称,何以辨之?不知月令大皞等名,即五帝之号也。郑注月令,以大皞等为五人帝,其说亦误。大皞等为五帝之号,自古有之。伏羲等五人帝以五行之德代王,后人因以配五帝,而以五帝之号称之耳,非五帝本无号也。月令言五时生育之主,自当以五天帝言之,不宜以五人帝言之也。"按:诚斋以月令五帝即古五天帝之名,所见甚卓。孙氏诒让小宗伯疏引惜诵王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皞,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谓汉人已有以太皞等为五方帝之名者,足与金说互证。”
《续古今攷卷十四》陈祥道:“月令之五人帝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而已以是为五帝。则前此岂无司四时者乎?古者祀五帝必配以五人帝,从以五人臣。月令之五人臣春勾芒夏祝融中央后土秋蓐收冬。所谓灵威仰赤熛怒含枢纽白招拒叶光纪之名皆汉元成间末学所伪撰也。”
正如上述《法言义疏》和《续古今攷》所说,在讨论五天帝和五人帝的问题中,有认为灵威仰等名并非独出于纬书,且灵威仰等名很早之前就有了。也有认为灵威仰等名为汉代学者伪撰的。但显然太皞等为五人帝的印象深入人心,讨论月令时一提到太皞等名就被认为是人帝,但也有认为太皞等五帝为古五天帝之名(大致为西汉及以前),且与汉人以太皞等为五天帝可以护证(大意为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太皞五帝)。不过总的来说,由于太昊颛顼等五帝记载在天文中不多,而显然有别于以星经天文为主的灵威仰五帝,自然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因作为人帝,这是两者之间文献体系所决定的。正如孙渊所说,“五帝若无灵威仰等称,何以辨之?”不过在秦和西汉时,太昊五帝也确实被混同为五天帝过。但再往后,太昊五帝也因不经见于纬书体系的缘故,无法在担任天帝了。
五天帝除了在个别时期混同过五人帝外,在两晋还混同过昊天上帝,即《晋书志第十七》“南郊五帝座,同称昊天上帝,一位而已。”在天文中也混同过五帝座星。如《法言义疏卷十》“大微宫有五帝坐星。青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黄帝曰含枢纽。是五帝与天帝六也。又五帝亦称上帝。”
《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金尤中)》今按天文,太微垣中有五星,乃一星居中,四星挟之,名曰五帝座,即太微之帝也。晋天文志云:是东方苍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矩,北方黑帝吁光纪,中央黄帝含枢纽。
但实际上正常情况下帝座星并不是天帝,这一点在上文也有所提及,就不多说了。
五天帝的职能为:《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九》宋中兴天文志:石氏云,东宫青帝,其精苍龙为七宿。其象:有角、有亢、有氐、有房、有心、有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粪也。司春、司木、司东岳、司东方、司鳞虫三百有六十。北方黑帝,其精元武为七宿 斗有龟蛇蟠结之象;牛蛇象;女龟象;虚、危、室、壁,皆龟蛇蟠蚪之象。 司冬、司水、司北岳、司北方、司介虫三百有六十。西宫白帝,其精白虎为七宿。奎象白虎;娄、胃、昴,虎三子也;毕象虎;觜、参象麟,觜首参身也。司秋、司金、司西岳、司西海、司西方、司毛虫三百有六十。南官赤帝,其精朱鸟,为七宿:井首、鬼目、柳喙、星颈、张嗉、翼翮、轸尾。司夏、司火、司南岳、司南海、司南方、司羽虫三百有六十。中宫黄帝,其精黄龙,为轩辕。首枕星、张,尾挂柳、并,体映三台,司四季、司中岳、司中土、司黄河、江、汉、淮、济之水、司黄帝之子孙、司倮虫三百六十。
《文献通考象纬考》五帝在天主五行,在地主五岳,分方主事。
《群书考索续集卷十》春秋纬运斗枢云:太微有五帝座星,即春秋纬耀钩云。春起青受制,其名灵威仰。夏起赤受制,其名赤熛怒。秋起白受制,其名曰招枢。冬起黒受制,其名含枢纽。
此外,不少传世文献中流传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便是:“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苍则灵威仰,赤则赤熛怒,黄则含枢纽,白则白招,拒黒则汁光纪。”五天帝即是所说的感生帝。
8—9、日月:
日月是七曜之中地位最高的存在。在通常所说的日月星辰中,日月也是高于星辰的,这注定了天文中绝大多数星神地位是低于日月的。在星经天文中,除了拥有至尊地位的北极五星和天皇大帝,其余星神纵使是北斗都未必能高过日月。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乙巳占卷三》“日为君,月为后,五星主官,二十八宿各属分野。”
《尚书正义卷十》“天有日月照临昼夜,犹王官之伯率领诸侯也。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侯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有尊卑相正之法,言明王奉顺天道以立国设都也。”
《图书编卷十八》“日乃太阳之精,贞明不息。月者太阴之精,积而成象。”
《灵台秘苑卷六》“日者,太阳之精而成象,光明盛实,布照四方,出则天下明,入则天下晦。”
《灵台秘苑卷七》“月为至阴之精,盈极而阙主夜,为阴为臣为妻为水。”
古代隋往后的官方祭祀中,日月从祀圆丘第一等,和五上帝处在同一层次。官方对天神的定位高低主要来源于星经天文,而日月按此依据定位高过了北斗和天一太一,其尊贵程度可见一斑。
《唐书·礼乐志》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圆丘。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及大明夜明在坛之第一等(此大明夜明即为日月)。
10—13、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天文四神):
星经中的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四神是由四方的三辰七宿结合而来的,因此它们在天文中的地位也超过了二十八宿和十二辰。由于它们的附属星来源于四方七宿附属星的总和,从而使它们成为了天文中附属星较多的天神。《明文海卷九十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说,本起于天文之家。天文家以角亢氐房心尾箕东方七宿为苍龙,斗牛女虚危室壁北方七宿为玄武。奎娄胃昴毕觜参西方七宿为白虎,井鬼柳星张翼轸南方七宿为朱雀。”《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列宿十二次:东陆苍龙七宿为寿星大火析木之津三次,北陆元武七宿为星纪元枵娵訾之口三次。西方白虎七宿为降娄大梁实沉三次,南方朱鸟七宿为鹑首鹑火鹑尾三次。”
《绎史卷一百五十一》“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百八十二星。东方苍龙三十二星。北方玄武三十五星。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南方朱雀六十四星。”
《五行大义》“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木也。合三十二星。南方朱雀七宿。东井。辺鬼。柳。七星。张。翼。轸。火也。合六十五星。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金也。北方玄武七宿。斗。牵牛。须女。虚。危。营室。东壁。水也。合三十五星。”
其实星经中的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和三垣类似,本身为更大的宫(即四宫),但并非四宫所有的星都是它们的附属星,玄武朱雀青龙白虎的附属星即职能均来自四方七宿。《小学绀珠卷一》四宫:“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白虎,北宫玄武。二十八舍一百六十八星,四宫二百八座一千一百三十六星。”
由上述可以看出,四宫的星数量远超过了二十八宿,四宫四神职能来自它们自带的二十八宿,其它星神仅为占宫而非附属。
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四神也正是因为有了各自三辰七宿职能的结合,使它们的神性也超越了五星,在天文的五星占五星的自传中,五星定位便是不如五天帝和四神:《图书编卷二十》“岁星,东方青帝灵威仰之神,苍龙之精。荧惑,南方赤帝燥怒之神,朱雀之宿。”
《乙巳占》太白,西方金德,白虎之精,白招矩之使也。岁星,东方木德,灵威仰之使,苍龙之精也。辰星,北方水德,玄武之精,叶光纪之使也。荧惑,南方火德,朱雀之精,赤熛怒之使也。
《灵台秘苑卷九》“岁星者,苍龙之精,主福德也。荧惑者,朱雀之精,色赤。太白者,白虎之精,主刑戮杀伐。辰星者,玄武之精,宰辅廷尉褊将之象。”
14—15、天一太一:
天一太一是地位崇高的星神,曾在西汉时太一为至高神,而当时的五帝也是作为太一的辅佐神而出现。《史记》“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史记的这句话非常经典,后世文献也会时不时的提到。而太一同此篇前的北极和天皇所说,早期时太一与天皇大帝和北辰是混同的,不过从晋往后,天一太一不在与北极天皇等混同,大多数天文书也是明显的区分几者的。两晋的天神祭祀中,天一太一和北极均为天郊六十二神之一,而天皇大帝及五天帝合并昊天上帝共为一神。晋以后的集成型天文书多仿照晋书天文,区分北极、天皇、天一、太一等几者。
多数天文书对天一太一的定位类似晋天文书,即天一太一为天帝之臣(或天帝之神)。因而它们两个的地位是不如上述的北极天皇和灵威仰五天帝的(唐代往后天神从祀圆丘神位也印证了如此),但依旧还是能高过大多数的神。天文书对天一太一的主要描述为:《隋书天文》“天一一星,在紫宫门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战斗,知人吉凶者也。太一一星,在天一南,相近,亦天帝神也,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灾害所生之国也。”
《灵台秘苑卷一》“右枢西一星曰天乙,大帝之臣也。承天运化,治十二将。司战斗,之吉凶。以西一星曰太乙,天帝之神。主承天运化,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灾害。”
其中天一因为具有承天运化而知凶吉的职能,而被作为六壬数术等文献的引入。天一治十二神即十二神以天一为主,十二神实为六壬十二神将,是由星经天神演化而来。《五行大义》“六壬式经云。十二神将。以天一为主。十二将者。天一土将。前一。腾蛇火将。前二。朱雀火将。前三。六合木将。前四。勾陈土将。前五。青龙木将。后一。天后水将。后二。太阴金将。后三。玄武水将。后四。太裳土将。后五。白虎金将。后六。天空土将。”
十二神体系里平衡了它们之间演化前的差距,如腾蛇在天文中地位甚至不如二十八宿之一,而六壬系列中却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处在了同一水平线。此外,有的六壬文献结合经纬,还给十二神平摊了二十八宿(十二辰)。如《六壬秘本》“六壬所属:子,神后天后,属齐,女虚危三宿。丑,大吉天乙,属吴,斗牛二宿。寅,功曹青龙,属越,尾箕二宿。卯,太冲六合,属宋,氐房心三宿。辰,天罡勾陈,属郑,角亢。巳,太乙螣蛇,属楚,翼轸二宿。午,胜光朱雀,属周,柳星张三。未,小吉太常,属秦,蟛鬼二宿。申,传送白虎,属晋,觜参二宿。酉,从魁太阴,属赵,胃昴毕三宿。戍,河魁天空,属燕,硅娄二宿。亥,登明元武,属鲁,室壁二宿。”
太一与天一类似,引入的体系也与数术一类有关,太一主使的十六神为:《武经总要卷十八》“十六神名:申为武德,酉为太族,戌为阴主,乾为阳德,亥为太义,子为地主,丑为阴德,艮为和德,寅为吕申,卯为高丛,辰为太阳,巽为太昊,巳为太神,午为太威,未为天道,坤为太武。”
《五行大义卷五》“太一十六神者。地主在子。阳气动于黄泉。万物孳产于地。子为阳气之首。故曰地主。阳德在丑。阳能生万物。至丑方生。故曰阳德也。和德在东北维。此时阴阳气合。生于万物。故曰和德。吕申在寅。吕。巨也。申。引长也。万物渐申而巨大也。故曰吕申。高藂在卯。万物藂而高大。故曰高藂。太阳在辰。震动已后。阳气大盛。故曰太阳。太昊在东南维。时阳已著。昊然昭明。故曰太昊。大神在巳。万物已熟。其气翼起。故曰大神。太威在午。阳衰阴生。形气始动。故曰大威。天道在未。百物皆成。莫不资用。故曰天道。大武在西南维。阴气用事。万物皆伤。故曰大武。武德在申。荠麦方生。阴怀阳性。故曰武德。大族在酉。阴气大杀。族类皆尽。故曰大族。阴主在戌。阳气下藏。阴气自在于上。故曰阴主。阴德在西北维。干为天也。阴气至此而极。方能生阳。故曰阴德。大义在亥。万物于此怀任。阴无含阳。故曰大义。”
此外,除了这十六神外,太一相关延展的神还有九宫贵神、太乙十神和十精太乙,具体不在多述。
16、北斗(北斗七星):
北斗包括七颗附属星,即北斗七星,在星经中的帝地位崇高。超越了五星十二辰以及经星中外官和大多数经星内官的星神。曾在东汉官方祭祀中地位与日月接近。《后汉书》“日、月、北斗共享牛一头,四营髃神共享牛四头,凡用牛五头。”不过在隋往后的圆丘天神从祀中,北斗低于日月但高于五星二十八宿等天神。
《群书考索》“六宗解释不同。六宗者:日为阳宗,月为阴宗。五星,五行之宗。辰次,列宿之宗。北斗,辰次之宗。北辰,众星之宗也。”可以看出,十二辰即使作为列宿之宗,但亦然低于北斗,不过北斗虽高,但依然在北极(北辰)之下。
北斗七星职能崇高,能发号施令布政天中,临制四方。《晋书天文》“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故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魁四星为旋玑,杓三星为玉衡。又曰,斗为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又为帝车,取乎运动之义也。又魁第一星曰天枢,二曰璇,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玉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石氏云:“第一曰正星,主阳德,天子之象也。二曰法星,主阴刑,女主之位也。三曰令星,主中祸。四曰伐星,主天理,伐无道。五曰杀星,主中央,助四旁,杀有罪。六曰危星,主天仓五谷。七曰部星,亦曰应星,主兵。”又云:一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又曰:“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燕,六主赵,七主齐。”
北斗七星在星经中的通常职能是主天地五行和秦楚梁吴燕赵齐七星。少数文献里甚至能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开元占经卷六十七》“北斗星占五十八:诗含神雾曰:七政天斗,上一星,天位,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春秋纬曰:正星,主营室、东壁、奎、娄;法星,主胃、昴、毕、觜觽;令星、主参、东井、舆鬼,主柳;伐星,主七星、张、翼、轸;煞星,主角、亢、氐、房;危星,主心、尾、箕、南斗;部星,主牵牛、须女、虚、危。石氏曰:北斗第一星,主日;第二星,主月;第三星、主荧惑;第四星、主辰星;第五星、主填星;第六星,主岁星;第七星,主太白。”
此外,北斗在道教的演化神灵中,职能更是能堪比紫微北极大帝,且在很多道藏中都有体现。
17、五帝内座(五帝内座五星):
五帝内座由自带五星构成,位于紫微宫中(一名为紫微五帝座),是五帝同座的高级帝座,地位也是帝座中较为接近天帝的。在唐宋元后的圆丘天神从祀中,它的定位与北斗处在同一层次,作为高位内官星神,地位也高过了五星和十二辰等天神。
《大唐开元礼卷三》“设五星十二辰河汉及内官五十五座于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间,各依方面凡席皆内向。其内官有北辰座于东陛之北,曜魄宝于北陛之西,北斗于南陛之东,天乙太乙皆在北斗之东,五帝内座于曜魄寳之东,并差在行位前。”
官方认定的帝座主要有三个,一为五帝内座(即紫微五帝座)、二为天市垣中的帝座(帝座一星)、三为太微垣中的太微五帝座(四座座及黄帝座),太微五帝座在上述也有所提到,曾混同过五天帝(即太微五帝)。
在宋代对帝座的辩论中,礼仪使赵安仁先认为帝座有五个,但王钦若反驳到帝座只有三个,实际上也正如王钦若所说的,帝座为上述三个。不过在星经中,北极第二星亦为帝座。有时也会说勾陈口中一星为阳德为帝座(天皇大帝之座),五车五星也是五帝之座等等。
《宋史志第五十二》“礼仪使赵安仁言:帝有五坐,一在紫微宫,一在大角,一在太微宫,一在心,一在天市垣。即帝坐者非直指天帝也。钦若又言:帝坐止三。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唯天市一坐在第三等。按晋志,大角及心中星但云天王坐,实与帝坐不类。”
作为高级帝座的五帝内座在星经中的描述如下:
《五礼通考卷一百九十二》“星经五帝内座,在华葢下,覆帝座也,五帝同座也。”
《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八》“五帝内座五星,在华盖下,勾陈上,斧扆之象,所以备辰居者。明正则吉,变动则灾凶。”
18、勾陈(勾陈六星):
勾陈(勾陈六星)位居于紫微宫中,也因天文位置靠近北极五星而成为了地位较为尊贵的经星内官星神。同时,勾陈六星也是星经中多为女象的星神。星经多说她为大帝之正妃。此外,天文中与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四神对应的中央天神中,勾陈也是较重要的一个。勾陈因靠近北极而居中,比起黄龙而更贴切对应于四神,同时勾陈也有比黄龙更尊贵的地位。
《晋书天文》“钩陈,后宫也,大帝之正妃也,大帝之常居也。北四星曰女御宫,八十一御妻之象也。”
《灵台秘苑卷二》“北六星曰钩陈正妃,大帝之所居,又为大司马防军,又为三公三师。”
《宋史天文》“勾陈六星,在紫宫中,五帝之后宫也,太帝之正妃也,大帝之帝居也。乐纬曰:主后宫。巫咸曰:主天子护军。荆州占:主大司马。或曰主六军将军。或曰主三公、三师,为万物之母。六星比陈,象六宫之化,其端大星曰元始,余星乘之曰庶妾。”
此外,在天原发微中,勾陈对应四神居中位,甚至能统领四方的毛羽甲鳞之虫。在对应四神的五星占中,神性也高过了五星。
《天原发微卷八》“班固曰:周以勾陈之位盖土居五行中,而四时之气无不备。勾陈居龙虎鹑龟中而四方毛羽甲鳞之虫无不统。”
《乙巳占》“填星,一名地侯,中央土德,句陈之精,舍枢纽之使也。”
不过总体上,勾陈的地位还是不如北斗天一太一这样的高位经星内官星神的(唐宋元圆丘神位也是如此)。但一般的经星内官星神地位是不如勾陈的。
19、帝座(帝座一星):
帝座一星为天庭,位居天市垣中,为天市垣中的尊星。也是前文提到的三处帝座的其中一处。地位较为尊贵。《晋书天文志》“帝坐一星,在天市中候星西,天庭也。光而润则天子吉,威令行。”
《开元占经卷六十五》“黄帝占曰:帝座、天廷也;人主象也。石氏曰:帝座,天位也;帝座,天之贵神也;执阴阳之锐,秉杀生之府,总万化之原,保存亡之机,和阴阳之气,应四时之分。帝座星色欲明光而润泽,则天子吉,威令行;微小,则凶;星亡,则王者有忧,大人当之,天下乱,有兵起,期二年。石氏赞曰:帝座一星,尊时行。”
唐宋元的圆丘神位中,帝座在唐和宋初时处于第三等前排,即与二十八宿等天神为同一层次。不过宋时经王钦若辩祀后,被重新定格,地位提升到了与五帝内座同级的高度。
《宋史志第五十二》“卤簿使王钦若言:帝座,天市之尊,今与二十八宿、积薪、腾蛇、杵臼之类同在第三龛。卑主尊臣,甚未便也。政和三年,议礼局上《五礼新仪》:北斗、太一、帝坐、五帝内坐、五星、十二辰、河汉等内官神位五十有四于第二龛。”
20、紫微(紫微垣十五星):
紫微垣又名紫微宫,简称紫宫或紫微,为大帝之座、天子常居之宫。自带十五颗附属星(即紫微十五星),是三垣中地位最高的垣,在三垣中为中垣。《小学绀珠卷一》“上垣太微十星,中垣紫微十五星,下垣天市二十二星。”
《晋书天文志》“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太帝之坐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一曰长垣,一曰天营,一曰旗星,为蕃卫,备蕃臣也。”
《宋史天文志》“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东蕃近阊阖门第一星为左枢,第二星为上宰,三星曰少宰,四星曰上弼一曰上辅,五星为少弼一曰少辅,六星为上卫,七星为少卫,八星为少丞或曰上丞。其西蕃近阊阖门第一星为右枢,第二星为少尉,第三星为上辅,第四星为少辅,第五星为上卫,第六星为少卫,第七星为上丞。其占,欲均明,大小有常,则内辅盛;垣直,天子自将出征;门开,兵起宫垣。两蕃正南开如门,曰阊阖。有流星自门出四野者,当有中使御命,视其所往分野论之;不依门出入者,外蕃国使也。”
《开元占经卷六十七》“石氏赞曰:紫微宫中十五星,备蕃臣。”
紫微垣因五帝内座居其中的原因,且自己本身也是大帝之座、为大帝之最尊宫的缘故,因而成为了帝星(类似帝座)里最为有名的。《图书编卷十六》“三垣之中各有帝星,帝果有四乎。盖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安得有四帝也。帝一也,紫微其中宫也,太微其朝廷也,故紫宫独称帝者,帝朝夕在焉,太微天市则皆曰帝座不曰帝也。”
紫微垣经过道教的流变后,在一些神话小说及戏曲甚至个别天文书中被称作‘紫微星’。这个称谓是因天文中列宿或宫房等亦可简称‘星’而演变而来的。
按《周礼注疏卷二十六》“云二十八星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之等,为二十八星也。若指星体而言,谓之星。日月会于其星,即名宿,亦名辰,亦名次,亦名房。”
即可知,星经中对宿或宫房(如某某几星)是可以简称‘星’的,如亢宿(亢宿四星)可简称作亢星。紫微垣(紫微垣十五星)也是同理。在明清神话小说中,甚至出现了青龙星、白虎星、朱雀星、玄武星,其成因亦可能如上述所说。
不过道教演化的神灵‘紫微北极大帝’,本意是紫微宫中的北极五星为星中之尊,受众星所拱,其重点在北极(北极五星)。
如:《上清灵宝大法卷十》“北极大帝,则紫微垣中有帝座是也。按天文志,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半出地上,半环地中,万星万炁,悉皆左旋,南极北极为之枢纽,惟此不动,故天得以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实居中天,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昊天,上应元炁,是为北极紫微大帝,治中天紫微宫。”
《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九》“北极中天星主紫微大帝。谨按象纬书有曰:北极五星在紫微垣中,一名天极一名北辰,其北第五星名天枢,盖极星之在紫微垣。万星所宗,七曜三垣二十八宿众星所拱,为天文之正中,又曰:紫微,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也。”
但道教对紫微北极大帝的简称通常为‘北极大帝’或‘紫微大帝’,部分道士对后一个称谓的误解,造成了对紫微北极大帝的物是人非。意思甚至由本身的北极五星居于紫微宫变成了居住在北方的紫微大帝(即以北极为北方,紫微宫变成大帝本身)。此外,也有把紫微和北极均当作天宫的,如道法会元的‘北极紫微太皇大帝’,便是又改变了意思,把紫微宫和北极均作为了宫殿而另起一个名为‘太皇大帝’的神灵。
如:《道门科范大全卷十九》“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南极天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后土皇地祇。”
《道法会元卷三》“紫微天皇上帝,居紫微上宫,一名南极绦霄宫,又名勾陈天宫。北极紫微太皇大帝,居高上紫微垣,一名北极星宫,又名紫微天宫。”
由道门科范大全可见,北极紫微大帝的北极以经成为对标南极的方位了,而紫微宫却变成了大帝,这一点在道法会元中也是如此,不过道法会元对四御的注释中却提到北极紫微大帝为‘北极紫微太皇大帝’,其北极和紫微均变成了宫殿。‘紫微天皇上帝’即是星经中天皇大帝在道教的演化神灵,因本身居于紫微勾陈星宫的缘故被道教延用。但部分道士却为了让他对标紫微北极大帝,把北极赋予方位含义后,又给天皇大帝增加了个‘南极’的方位。此外,个别佛藏中引用了道教神灵时更是创造出了‘南极太微大帝’,即把北极紫微大帝理解为北方的紫微大帝(紫微垣为帝),而对应的就是南方的太微大帝(太微垣为帝),道藏虽也有太微大帝,但并非是像佛藏那样对标北极紫微大帝而产生的。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日天子。月天子。北极紫微大帝。南极太微大帝。 北斗七元星君。南斗六司星君。”
另说一条,道教虽有把紫微直接当成大帝的现象,但并非有把勾陈当作大帝的现象,道教对天皇的简称最多也就是勾陈天皇大帝了,四字简称也基本都是叫‘天皇大帝’,绝大多数道藏并无‘勾陈大帝’之称,‘勾陈大帝’这个名字多为现代人对神灵的不了解而造成的曲解,很多媒体未深探究竟就随意引用,而造成大多数人的第一认知便是‘勾陈大帝’,甚至大多数道士也持同样看法,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只是需要我们摒弃的。
紫微的各种流变让人惊叹不已,不过天文书和唐宋元圆丘神位给紫微垣的定位大致是不如北斗、天一、太一等尊星的,其中圆丘给紫微垣的定位与一般内官星神同。
21—25、五星:
五星即七曜中日月之后的五颗星,五星分别为:东方岁星、南方荧惑、中央镇星、西方太白、北方辰星,它们是天之五佐,行于列宿,犹是州牧省察诸侯也。在天文中地位较为尊贵,除了日月五天帝和少数的经星内官尊星外,普通经星内官星和中外官星地位均在五星之下。而通常所说五星与二十八宿为经纬,五星地位在二十八宿之上,略微高于十二辰。《史记卷天官书》“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为纬。”
《乙巳占卷四》“夫五星者,昊天上帝之五使,禀神受命,各司下土,虽幽潜深远,罔不知悉。”
《包孝肃奏议集卷二》“夫五星者,五帝司命应王者号令为之节度。”
《开元占经卷十八》“春秋纬曰:天有五帝,五星为之使。荆州占曰:五星者,五行之精也;五帝之子,天使者,行于列舍,以司无道之国王者;施恩布德,正直清虚,则五星顺度,出入应时,天下安宁,祸乱不生。”
此外,天棓、天枪、蚩尤等星神为五星所生,其中这些被五星所生的星神中地位较高的有中官甚至极个别内官星神,而经星中内官星神在天文中是地位比较高的星神。
《晋书天文志》“河图云:岁星之精,流为天棓、天枪、天猾、天冲、国皇、反登、苍彗。荧惑散为昭旦、蚩尤之旗、昭明、司危、天欃、赤彗。填星散为五残、狱汉、大贲、昭星、绌流、旬始、蚩尤、虹蜺、击咎、黄彗。太白散为天杵、天柎、伏灵、大败、司奸、天狗、天残、卒起、白彗。辰星散为枉矢、破女、拂枢、灭宝、绕綎、惊理、大奋祀、黑彗。汉京房著风角书有集星章,所载妖星皆见于月旁,互有五色方云,以五寅日见,各有五星所生云:天枪、天根、天荆、真若、天榬,天楼、天垣,皆岁星所生也。天阴、晋若、官张、天惑、天崔、赤若、蚩尤,皆荧惑之所生也。”
《宋史天文志》“天枪、天荆、真若、天榬、天楼、天垣,岁星所生也,见以甲寅日,有两青方在其旁。天阴、晋若、官张、天惑、天雀、赤若、蚩尤,荧惑所生也,出在丙寅日,有两赤方在其旁。天上、天伐、纵星、天枢、天翟、天沸、荆彗,填星所生也,出在戊寅日,有两黄方在其旁。若星、帚星、若彗、竹彗、墙星、权星、白雚,太白所生也,出在庚寅日,有两白方在其旁。天美、莒天毚、天社、天林、天庥、天蒿、端下,辰星所生也。”
其中荧惑所生的星宿中,有一个名为‘天雀’的星神,此星居于柳宿之中,详解如下:
《开元占经卷八十七》“天雀,一本赤雀。在柳宿中。出月左方,日在丙寅,荧惑将出而不出,其与日合五十日,其未出五日,必有灾云,赤青黄色三物,厌日之光,赤色之星,有两赤方,在其旁出,而生天雀之星,所指之国,败亡,令星变色而赤,期三年。”
26—37、十二辰:
星经中的十二辰又有十二次、十二星次、十二辰次等别名,它们分别为:寿星大火析木(东方三辰)、星纪玄枵娵訾(北方三辰)、降娄大梁实沉(西方三辰)、鹑首鹑火鹑尾(南方三辰),上述文献群书考索也提到十二辰为列宿之宗。其实十二辰是列宿之宗的原因在于二十八宿本身就处于地位较高的星宿,而十二辰则是二十八宿的结合体(即十二辰相当于加强版二十八宿),故言列宿之宗也是合情合理。
《新唐书天文志》“又古之辰次与节气相系,各据当时历数,与岁差迁徙不同。今更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数纪之,而著其分野,其州县虽改隶不同,但据山河以分尔。须女、虚、危,玄枵也。营室、东壁,陬訾也。奎、数,降娄也。胃、昴、毕,大梁也。觜觿、参、伐,实沉也。东井、舆鬼,鹑首也。柳、七星、张,鹑火也。翼、轸,鹑尾也。角、亢,寿星也。氐、房、心,大火也。尾、箕,析木津也。南斗、牵牛,星纪也。”
作为加强版二十八宿的十二辰,在星经中自然是有着不俗的地位,二十八宿的地位以经高过了一般经星中官星宿和外官星神,而十二辰在二十八宿之上,自然有着比肩经星内官星神的地位。在隋往后的圆丘神位中,十二辰地位与五星相当,五天帝专祭中,五星也与十二辰地位相当。
《新唐书卷十一》“五星、十二辰、河汉及内官五十有五于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间,各依其方,席皆内向。”
《宋史卷一百》“立春祀青帝,以帝太昊氏配,勾芒氏、岁星、三辰、七宿从祀。勾芒位坛下卯阶之南,岁星、析木、大火、寿星位坛下子阶之东,西上。角、亢、氐、房、心、尾、箕宿,位于坛下子阶之西,东上。
立夏祀赤帝,以帝神农氏配,祝融氏、荧惑、三辰、七宿从祀。祝融位坛下卯阶之南,荧惑、鹑首、鹑火、鹑尾位子阶之东,西上。井、鬼、柳、星、张、翼、轸宿,位于坛下子阶之西,东上。
季夏祀黄帝,以黄帝氏配,后土、镇星从祀。后土位坛下卯阶之南,镇星位坛下子阶之东。
立秋祀白帝,以帝少昊氏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从祀。蓐收位坛下卯阶之南,太白、大梁、降娄、实沉位坛下子阶之东,西上。奎、娄、胃、昴、毕、觜、参宿,位于子阶之西,东上。
立冬祀黑帝,以帝高阳氏配,玄冥、辰星、三辰、七宿从祀。玄冥位坛下卯阶之南,辰星、诹訾、玄枵、星纪位子阶之东,西上。斗、牛、女、虚、危、室、壁宿,位子阶之西,东上。”
38、太微(太微垣十星):
太微垣与紫微垣类似,有太微宫等别称,其附属星为太微十星。太微垣中虽然有已五帝座(即四帝座夹黄帝座),但太微垣自身也是五帝之座、十二诸侯之府。天文位置偏南,星经所述《虎铃经卷十四》“南宫朱雀,权、衡。轩辕为权,太微为衡。”
《宋史卷四十九》“太微垣十星,乾象新书:十星,东西各五,在翼轸北,其西蕃北星为上相。南门右星为右执法。”
《晋书卷十一》“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坐也,十二诸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一曰太微为衡。衡,主平也。又为天庭,理法平辞,监升授德,列宿受符,诸神考节,舒情稽疑也。南蕃中二星间曰端门。东曰左执法,廷尉之象也。西曰右执法,御史大夫之象也。执法,所以举刺凶奸者也。左执法之东,左掖门也。右执法之西,右掖门也。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西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将,其北,西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将,其北,中华西门也;第三星曰次相,其北,西太阴门也;第四曰上相:亦曰四辅也。”
《开元占经卷六十六》“郗萌曰:太微之宫,天子之廷,上帝之治,五帝之座也。黄帝占曰:太微,天子之宫。西蕃四星,南北列,南端第一星,为上将;北间,为太阳西门;门北一星,为次将;北间,为中华西门;门北一星,为次相;北间,为太阴西门;门北一星,为次相;北间,为中华东门;门北一星,为次将;北间,为太阴东门;北端一星,为上相。东藩四星,南北列,南端第一星,为上相;北间,为太阳东门;北端一星,为上将。南蕃两星,东西列,其西星,为右执法;其东星,为左执法,廷尉尚书之象,两执法之间,太微天廷端门也;右执法西间,为右掖门;左执法之东,为左掖门。帝有四部将军相,有十,帝之所尊贵者,为上将相,不以廷尉、尚书为例。”
太微垣在三垣中地位不如紫微,但高于天市。在隋往后的官方祭祀圆丘神位中处过第二等和第三等前列,但作为齐名紫微垣的一大垣,也是一大帝宫,地位还是比较尊贵的,在星经中除了三垣外,有时也会提到第四垣‘少微垣’(少微四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