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苏联“270号命令”太过残忍,百万苏军宁可叛变也不服从


1941年6月22日,准备已久的纳粹德国由北、中、南三个方向进攻苏联。
当时德国采用了一贯的“闪电战法”,第一天就使得苏联的前沿阵地全部沦陷,2000多架飞机被摧毁。
2周后,德国三个方向各突进苏联400-500公里,近百万苏军在战争中丧生。为此,斯大林不得不实施了“焦土战略”。
所谓“焦土战略”,就是苏军在面临不得不撤退的局面时,一定要将能带走的车辆、粮食、燃料等全部带走,无法带走的全部就地销毁,不能给德军留下丁点资源。
在斯大林看来,德军劳师以远,只要不给他们留下资源,随着德军的深入其必然会受到后勤保障的限制,也就会限制其行进速度。
只是令斯大林没想到的是,当时德国为了进攻苏联在战前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即便苏联实施了“焦土政策”,还是不能遏制和阻止德军的进攻速度。
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当时希特勒甚至还扬言,要在3个月内占领莫斯科,将苏联完全从地图上抹去。

残酷的“270号命令”
当时,斯大林的桌案上每天都会收到如雪花般的不利战报。不是德军突破防线大肆进攻,就是苏军一击即溃多人被俘。
为此,在“焦土政策”完全不起作用的背景下,1941年8月16日,斯大林又签发了被誉为史上最残酷的命令“270号命令”。
270号命令内容繁杂,但总结起来核心就三点:
1、在战斗过程中有指挥官怯战的,直接降为士兵,上级可将他枪毙。
2、当被敌人包围后一定要战斗到最后一刻,未经允许擅自撤退的军官及士兵一律视为逃兵,上级无需请示可直接枪决,逃兵的家属还要受连带责任,会被抓捕甚至枪毙。
3、如果有人叛变,家属直接遭受连带责任,剥夺所有权利。

这还没完,斯大林为了遏制苏军颓势,激发斗志,还给予了指挥官更多的特权。
其中当年苏军一步兵师师长,面对溃败如潮的兵士,还特意采用了史上更残酷的“十一抽杀律”。
所谓“十一抽杀律”,就是针对战败或逃跑的将领,每10个人为一组,不分将帅和士兵,全部混在一起。
接着,10个人一组开始抽签,10个签中有一个为“处死”的签令。谁抽到就会被当众处死,无论官职大小,一视同仁。由于太过残忍,历史上总共才有4次使用过。
在“270号命令”和“十一抽杀律”的加持下,苏军终于遏制住了德军的进攻速度。
其实,这也就是我国古代军事家所总结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
“270号命令”之所以残酷,就是在斯大林看来,所有的苏军都应该是死士,即便被俘虏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死”。

文献记载,1941年斯大林的儿子被俘,希特勒本想借着奇货居奇的想法,想用他的儿子换回被俘虏的德军元帅保卢斯。
但斯大林最终并没有同意,完全拒绝了希特勒的提议,最终他的儿子只好在战俘营中自杀了。
即便如此,可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有时候被俘也完全是出于无奈。要是这样的话,还要执行“270号命令”,多少有些违逆人性了。
正是因为这种极端的命令的缺陷,以致于后来很多苏军开始倒戈,选择了与德军一起攻打苏军。这也可以说是“270号命令”的反噬。
数据显示,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约有530万苏军被俘,其中至少有五分之一100万苏军选择了投敌,这一数据着实惊人。

“270号命令”的意义
如果站在斯大林,乃至苏联的全局上看,“270号命令”是很有成效的。要不是这一道命令的实施,苏联也许会亡于德军的铁骑之下。
也正是因为命令背后苏军决一死战的决心,挡住了德国人无往不利的闪电战,把苏联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从而为后续的翻盘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但如果要站在每位士兵和家人的角度上看,这道命令却是离奇的错误。
战士们能够奔赴战场,本就是对国家的一种贡献和信任,如果还要背后捅刀子,就是太过无情了。
还有,战士被俘,家人要受到连带责任。这就更加离谱了。在国破家亡之际,家人能将自己的儿女送上战场,这本就是一种莫大的牺牲了,还要受连带着实不近人情。
也正是因为这道命令的存在,当年苏联的民众将斯大林称之为“屠夫”,他冷血、无情、残忍的形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都深刻在大部分苏联人的心中。
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场战争其实都是杀戮,最终遭殃的都是普通民众。愿世界和平,远离战争,国泰民安。
读者们,关于“斯大林的270号命令”,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