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国大萧条”启示,普通人该如何应对经济萧条,逆势翻身


美国大萧条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一。
它起源于1929年10月24日,以股市突然崩盘为标志,拉开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序幕。
美国大萧条前后持续了10年之久,以美欧为中心,逐步蔓延和影响到了世界几乎所有国家。
大萧条期间,美国国内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率飙升,银行恐慌以及贫困率和无家可归者大幅攀升。
数据显示,1929年至1933年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近47%,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0%,失业率达到20%以上。
要知道,美国历史上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也才下降了4.3%,失业率略低于10%。
由此可见,1929年美国大萧条期间,是何等的严峻,何等的危机,何等的让人无奈。

“美国大萧条”的原因
表面上看,美国大萧条的原因是由于过度消费造成的。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现代工业迅速崛起,尤其是机械制造、纺织业、汽车工业等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这样一来,美国经济在现代工业的拉动下呈现出了喜人的态势,正因如此,当年美国民众开始纷纷提高消费,消费信贷应运而生。
在良好的经济态势下,人们没有看到膨胀的泡沫和未来的风险,只一味地在追求生活享受和品质。
数据显示,当时美国75%汽车、80%留声机、75%洗衣机、25%珠宝都是通过信贷方式购买的。
这还没完,后来消费信贷让民众冲昏了头脑,很多人甚至贷上信贷冲入了股市,一度将美国股市从68点推动到了386点。
到了1928年,美联储意识到了经济过热的反噬,开始提升利率,先是从1.5%提升到了5%,后来更是提升到了6%,旨在让人们从股市回归生活。
一时间股市撤资严重,导致了股市崩跌,在“踩踏”事件下,掀起了大萧条的序幕。

如何应对“大萧条”
其实,关于美国大萧条背后的原因,远比以上叙述要复杂很多,同时也是多方面的。
关于大萧条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有两大观点,分别为“供需驱动理论”和“货币主义”。
关于其背后具体内容,此处不过多分析,接下来文史君主要与大家聊聊在不太友好的大环境下,如何来应对大萧条:
1、避免失业
失业率飙升,是大环境不好最直观和鲜明的一个符号,这一点在美国大萧条期间有着很明显的数据。
由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尽量不要选择辞职。即便因某些原因被离职,也要降低预期去寻找新的工作。不要眼光太高,降低收入总比断流好。
2、避免负债
大萧条下的投资与消费都是一件没有意义且异常危险的事情。
美国大萧条期间,房地产投资下降了70%以上,平均商品批发价下降了30%以上,一切资产都在快速贬值,一切消费意愿都在大幅下降,最值钱的资产就是钱本身。
由此,大环境不好,一定要开源节流,避免负债。不要过度消费,不要冲动投资,尽量省钱,握在手里的钱,才是最珍贵的资产。

3、量力而行
大萧条前的十年,美国城市高速发展,大量人口从乡镇地区向大城市汇集,去寻找财富与机遇。当时美国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等,车水马龙、灯红酒绿。
而大萧条来临后,很多失业青年纷纷逃离城市回到农村,出现了大城市向小城镇倒流的现象。
由此,在大形势不好的背景下,无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要认清自己、认清形势,做力所能及的事和选择。
一定切忌好高骛远,随波追流,如今某音上经常会刷到很悲惨的例子,希望也能引以为戒。
4、减少社交
美国大萧条期间,由于大量人员失业,未失业者也收入大幅下降,整个社会消费欲望大幅下跌,所有人的社交需求都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听广播、看书、下棋。
由此,大环境不好后,一定要未雨绸缪,尽可能地减少开支。即便娱乐,也得选择一些低成本的,如读书、刷短视频、看电影等。

5、寻找机遇
大萧条下,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一派萧条,相反大萧条本身也会促进某些领域的蓬勃发展。
如在美国大萧条期间,美国的电影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当时美国人均每年看电影28场,同时唱片、书籍、杂志销售量也大幅上升。
由此,在大环境不利的形势下,肯定也有一些领域会异军突起,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这时候,每个人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不利中寻找有利,在困境中寻求突破。
读者们,关于“美国大萧条背后的警示”,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