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爱吃饭,也是一门不得不过的“必修课”啊!
——小7妈
日本的早期教育有一项很著名的特色,估计你也听说过,叫作“食育”。
国内还有很多幼儿园向日本的同行取经,因为“食育”这个词和概念就是日本在十九世纪末发明的。
日本为啥要搞“食育”呢?
还不是因为大家都不好好吃饭!
要不就是饮食不规律,肥胖和营养失衡,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增加,要不就是过度节食。所以从七十年代开始,日本又重视起“食育”来。
01
“霓虹金”(“日本人”的日语发音)认为,食育要从娃娃抓起。
确实,一个人吃饭的偏好和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一旦小的时候把“健康吃货”这个基础打好了,成年以后才更有可能继续健康的生活和饮食。
午餐包括“主食,主菜,小菜,汤”;下午又小吃和时令水果
小7上的是日本保育园。不得不说,他们在食育这块确实做到了“鼻祖”该有的范儿:
在一进门最明显位置,总是摆着当天的午餐和两餐零食的样品说明。如果在院子里收获了什么瓜果蔬菜,也会在吃掉之前被展示出来。
在家长看的通知栏,会专门有“食育”一栏,放一些小朋友一起拔红薯或者参与各种烹饪活动的图片。
保育园的厨房有一面玻璃墙,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随时观看烹饪。
图片来自琦玉省的一家幼儿园,展示“七草粥”的由来和原料
02
你可不要以为在日本,食育只是老师的事。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参与也同样重要!
随着小7的“吃货形象”渐渐深入民心,不少同学也在后台留言请教我有关孩子吃饭的问题,比如:
补充说明:我是指在孩子吃完饭之后,用咬胶替代勺子给他咬
今天,我就想把大家请到我家的厨房和餐厅里来,看看我们家是怎么把“食育”落实到位的。先来参与个小投票,看看你对“食育”了解多少吧?
正确答案:食育里最重要的,就是全家一起享受食物,并爱上食物!其他三项不是不重要,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这点我等下仔细讲。
所以,在给0至2岁小朋友进行食育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想各种办法提高孩子对食物的兴趣!
要做到这点其实说难也不难。
首先,如果能全家人一起用餐,不管吃的是柠檬、苦瓜、还是芥末墩,都微笑着说:“好吃”。即使对于刚刚开始吃辅食的婴儿来讲,只要能成为餐桌上的一员,也会产生“吃饭很有趣”的感觉。
我很难想象一个挑食的爸爸/妈妈,能养出一个不挑食的小孩。前两天,我就拿小7最爱的果汁(新口味)做了个实验。
这是一款混了豆浆的果蔬汁,虽然不是常规的果汁味道,但对于吃柠檬和咸鱼子酱的小7来讲,任何口味的果汁本来只有“最爱”和“喜欢”的区别。
一管空了的鱼子酱和半个柠檬,可以让小7专心享用半天
但这次我偏偏使坏,边说“这个果汁好难喝啊!”,边吐舌头表现出很厌恶的样子。结果小7在小心翼翼地尝试了几次之后,还是决定把这款果汁给她爸爸喝掉。任凭她爸爸怎么说好喝,她都不喝了。
同志们,让小7放弃果汁!!!我原以为只有上帝才可能办到!
你不难想象,这两年来我和她爸对着苦瓜、柠檬、芥末、辣椒、纳豆、鸡蛋、豆腐......留下了多少影帝影后级别的“故作惊喜”。
其次,要经常和小孩一起谈论和观察食物,比如食物的外观、味道、气味和营养。
有一次在火车上,我们带了自己做的什锦炒面,就玩了这么一个“闭眼尝”的小游戏。
平常在家里,小7是上灶台看我做饭的。每次洗菜的时候,她都会问我能不能尝一尝。所以她吃过生的青椒、苦瓜、菠菜、包菜、西蓝花、胡萝卜、大蒜、生姜......当然,也吃过这些做熟以后的。
也许你也发现了,一个经常进厨房或下菜地的孩子,很难不对食物产生兴趣啊!
你可知道,小7为了等这颗西红柿变大变红到可以吃的那一天,浇水浇得有多勤快么?
孩子自己参与制作的面包,长成“臭脚丫”也香啊!
最后,还可以读一读以食物为主题的绘本或书,玩一玩和烹饪有关的游戏。
这是朋友送给小7的“吃货”绘本。不过,她更经常看的还是我从超市里带回来的免费烹饪杂志。
她从里面挑了两幅菜谱照片,让我给她做成拼图。
这是小7用橡皮泥做的短面条。
她在这里“煮”了一碗蓝色面条给我吃。
如果你以为我们家的食育文化只有这些,就太小看我和小7爸啦!没错,那对把日本食育玩坏的“外国爸妈”,就是指我俩。
没毛病!哈哈哈哈哈哈......
物理融化现象,了解下?
如果你正想问,哈根达斯抹茶味!
观察力不好,会吃错菜的。
“老妈,我挑西红柿,你自己吃辣萝卜吧!”
“西葫芦和黄瓜,这兄弟还挺像!”(点击上图查看视频)
通过摘菜学会分类,是必需滴。
“我一岁四个月大,妈妈说我这活干得不错!”
数学,无论是代数还是几何,都是餐桌上绕不开的话题。
“我妈非说我跟她吃的一样多!”
“这是我种出的第一个小西红柿......我爹娘让我吃了四分之二”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看我这一手掌劈下去,角度不同,大小不一哦!”
想成为大厨,得先掂得出“轻重多少”吧?
“我妈怕我去菜场买菜被少称,让我从小练手感”
给食物加点想象力,会怎样?
“剥皮出同款橘子皮,是有难度滴,哈哈哈哈”
“我告诉妈妈,这是个乌龟🐢”
03
我承认,我俩是有点把正统的日本食育“玩坏了”。但日本食育的五个目标,我们也是妥妥达到了哦!
① 培养有饥饿感,且有节制的孩子;
② 培养有吃饭欲望,且爱吃的孩子;
③ 想和他人一起进餐的孩子;
④ 参与准备饭菜的孩子;
⑤ 喜欢谈论食物的孩子。
为了天下孩子都爱吃饭,我把“正统”日本食育的五个年龄段重点,再给大家总结了下!👏👏
0岁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动嘴进食:
・取得食物(哺乳或抓住食物)
・咀嚼(咀嚼和压碎)
・吞(吞)
我们要注意把食物烹饪成易于宝宝食用的形式,还可以设定阶段性目标。
1岁
鼓励孩子用勺子自主进餐,有规律地安排每天三餐和零食。
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成长进度差别很大。即使他们用手吃东西,也不要强行纠正,而是要注意观察孩子手指的发育。
2岁
2岁时,大多数孩子都可以使用餐具进食了。他们对食物的好奇心也开始增加,但同时也发展出了对食物强烈的偏好或厌恶。
这时候有两点非常重要:
在规定时间内吃完;
学习如何使用汤匙和叉子进食。
因为我们可以开始听懂小朋友说的话了,进餐时可以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了哦!
3岁
这是“独立进餐”的完成阶段,小朋友能够很好地使用餐具,并且更少洒落食物;我们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要吃的食物。
除此之外,小朋友可以开始学习使用筷子,注意用餐时的举止、社交礼仪和饮食方式。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食物准备。
4岁
从“独立进餐”过渡到“社交进餐”,小朋友可以通过群体进餐来增进自己的社交能力。在家里创造一个舒适的用餐环境,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计划“今天吃什么?”
5岁
5岁的孩子正处于思想、身体,和社交成长的时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要注意:
让他们学习按自己的方式进食;
注重培养良好的独立用餐习惯(如定点吃三餐,慢嚼慢咽,自己处理各种菜肴如剔除鱼刺);
培养社会集体感(如重视食物,对做饭的人表示感谢,进餐时会同时愉快地社交)。
你看,小朋友吃饭好不光是“吃”这么简单,在这背后是一整套“食育文化”的支持和落地。
我也发现了,在餐桌上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大致教育风格:
· 原则性强不强?
· 以孩子/大人为中心?
· 对孩子的偏好接纳和引导的技巧?
· 能不能处理好情绪?
......
如果上帝发给我们一个食量大、不挑食的孩子,我们“食育”起来会容易很多;如果不是这样,就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耐心,摸索更多“斗智斗勇”的技巧。
也许你想不到,就像小7这样的“吃货”也有过不吃豆腐和鸡蛋、不爱吃蔬菜的挑食阶段呢!
所以说,掌握好“既接纳孩子的偏好,又不断鼓励尝试”的平衡节奏,无论是在食育还是其他早教方面,都是父母一门不得不过的“必修课”啊!
小7妈出品,祝你家娃吃嘛嘛香!
推荐
· “孩子吃饭吃一地,就不能喂一下吗?”“不能!”
· 培养小淑女小绅士,从第一次拿勺开始
在这里点个在看,你家小孩爱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