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说的话
上周六,婆婆收到一个写着神秘未来日期的蛋糕。
1
上周婆婆请我爸妈一起过去,在她家过了一个愉快的长周末。
周六傍晚我们从外面回来,看见餐桌上被人摆上了香槟酒杯,吃甜点用的小碟和餐具,旁边还有一瓶法国香槟。
婆婆老伴“累夫”递给婆婆一把剪刀,又拎过来一个蛋糕,让她剪开系在包装盒的彩带。
这是一个瑞典传统的公主蛋糕,翠绿的杏仁面糖上点缀着一个紫红色的李子,上面写着一个神秘的未来日期。
2023年8月28日。
呃......?亲妈一眼认出这是小7六岁生日!
要是再过个十年,我有可能瞎猜是哪个暗恋她的小男生有心玩浪漫,为她整整提前半年庆生(虽然有点莫名其妙和没必要)......
这是你和累夫认识的日子?
我问被任意“摆布”到有点小紧张的婆婆。
“不是,除了小7生日我不知道这个日子还有什么特别。”
每个人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累夫,期望他再透露点什么。
这是老二和他女朋友安排的,
我只是负责当个传话筒。
“累夫”被聚光灯搞得有点不好意思。
“这太“老二”了!”婆婆满脸幸福,打算先做饭把蛋糕留作晚餐后甜点。
“不,现在就要吃”,累夫仍旧忠贞的传达信息,“他们还在等你电话,最好别等太久。”
婆婆按耐住激动拨通了大弟弟的电话,我们这些群众演员也跟着凑了上去。
“喂,你有什么要跟我说的吗?”
就在婆婆得知自己又要当奶奶的那一刻,坐对面的我妈按下了快门。那个神秘日期,是小7堂弟/妹的预产期。
堂弟妹是啥?
小7兴奋的问。
2
这位大弟弟的情史最为坎坷,他比小7爸只小14个月,如今也是过了四十的人了。
他总是在开始一段感情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段时间之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但是发现在对方身上得不到,就果断放弃。
他曾一度以为是自己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感情总是不能长久?
七八年前他有一个结婚对象,我们在日本收到了万里寄来的请柬,婆婆提前订好了飞往意大利参加婚礼的机票。
结果临婚期不到一个月,我们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这婚不结了!
因为他在婚礼开始前发现两人还是没有磨合到位,提出分手,女方崩溃......
我们婚礼时,三个弟弟的女友位置都早易主了
从此之后,大弟的感情一直来得快,去得也快。每每女主换人的时候,我婆婆还会叫错名字,超级尴尬。😅
原来当男孩的妈也不少操心哇,哈哈!
我们都看得出来大弟很渴望爱情,但又恐于安定。
或许是因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他的要求也高,始终没有从茫茫人海中淘到那个可以降伏他的女人。
就在不久前大弟弟在家族群里发来喜讯,说和现任女友刚刚一起买下了一处房产,决定正式合伙过日子。
没想到这会就要喜当爹了!
瑞典人不轻易结婚,瑞典法律也有“同居者”这个定义,一样受法律保护。
比如除了明确说明给到个人的财产之外,只要是为共同使用而获得的住所或财产,就属于同居财产,理应一人一半。
所以两个谈恋爱的瑞典人决定各自退掉自己的房子,搬到一起住,甚至再一起买个房子,那就算是天大的事了。
如果两人还有了孩子,那就跟事实婚姻更没什么区别,除了少一张纸(和对婚姻的口头承诺)之外。
哦,我说错了,甚至连张纸都不用少!
因为在瑞典结婚不打结婚证,需要证明结婚就去税务局要一个类似中国户口簿的家庭成员信息说明。
3
小7爸这四兄弟的婚姻状况,纠结的纠结死,不纠结的直接往坑里跳。
大弟弟长到四十多岁说自己第一次尝到爱情滋味。
既然头脑发热一起买房,一起造娃,再头脑发热一下跑去一起结婚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家这个数学直男,考虑结婚问题却不带转弯。
我们在英国认识谈恋爱,我其实做好了顶住家里压力不结婚的打算。不是因为我不想结,而是因为知道他们瑞典人把“自由和爱”看得比婚姻重。
没想到刚恋爱一年,一天早晨醒来“鬼子”(我当时对小7爸的称呼)非常“不经意”的问了一句:
要不咱们结婚吧?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因为蓬头垢面完全不符合白雪公主对白马王子的一切浪漫幻想。
“这算求婚吗?”
“算是吧。”
“算是,什么叫“算是”?!”
我哭了,气哭的。不过看在他主动提的份上,哭完我还是点了头。
当年订婚小7爸刚31岁,全家人都为他的“早婚”决定惊诧不已......
我没写错,是早婚。
早婚这个“偏见”不光针对瑞典男性。
去年夏天我们参加了家中老四(被我们称为“小弟弟”)的梦中婚礼。
新娘姐姐在致辞时说,虽然新娘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但她一直无比勇敢。比如三十岁就决定结婚,是家里兄妹里作此决定最早的一个!
新娘哥哥赞许的频频点头,含泪用力鼓掌。
4
照瑞典人这种“结不结婚无所谓”的逻辑说来,想结婚的会问:
如果结婚不结婚都无所谓,那干嘛不结呢?
同理,不想结婚的也会反问:
如果结婚不结婚都无所谓,那干嘛结呢?
正方:结婚好
想结婚的人,无非是期望通过婚姻追求永恒。
做出婚姻承诺,无非是因为人类生来具有追求“永恒和爱”的神性和本能。
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绚烂,就不甘心于生命的短暂;我们感到了爱情的甜蜜,就不愿意想象爱情的离去。
所以我们茫然又笃定的相信: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如果不是我们不可理解的生命,那一定是我们可以理解的爱。
否则除了爱,还能是什么?
在决定结婚的那一刻,他们(我们)天真的期望未来可以永远是现在这个样子,虽然过来人会诚恳的说:
“不变”绝不可能实现。
你看~
即使是一块看起来巍然不动的岩石,它内部的组成粒子都在一刻不停的运动。从宏观角度来看,石头还是那块石头;但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没有一秒是和上一秒一样。
根据这个规律,就可看透婚姻的本质和意义。
我们的思维和精神每一秒钟都在不断变化,所以产生于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反应”也在不断变化。只是我们中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处在无意识状态下,每天过得糊里糊涂,非要等到这个变化和矛盾很明显了,才会有所察觉。
想结婚的人其实内心深处知道:此刻和二十年后的爱情,不会是同一种关系。
所以跑去结婚的恋人即使考虑得再清楚,也仍旧需要一点冲动,一点头脑发热,和一点理想主义和大无畏。
反方:结婚不好
不想结婚的人,无非是看透“无常”才是生活的样子。
用“婚姻”这个白纸黑字规定的不变法律形式,去尝试约束和绑定处在不断变化中两个人的不断变化的关系,无异于水中捞月。
假以时日,一时的承诺会变成一辈子的义务,亲自葬送了自由做出新选择的机会。
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生命,只有意识进化到一定程度才能明白下面这个道理:
自由和“爱”是同一回事,
但自由比“爱情”要高级很多。
爱是一种行事的底层逻辑,是“因”;而爱情只是这个“因”发展出来的行为和情绪的结果,之一。
爱也可能发展出和爱情完全相反的行为和情绪结果,比如憎恨、妒嫉、惧怕。
所以瑞典人不结婚,是因为他们宁愿选择爱,而不是选择绑定在一个人身上的爱情和义务。
这不光是瑞典人对爱情的态度,也是他们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
那到底“结婚好,还是不结婚好”这个问题,岂不是没有终极答案了?
哈哈,AI——ChatGPT确实给了一个答案,你放大看看。
人类——我也给了一个答案:
这取决于你想在这段关系里,
怎样定义自己的身份,以及获得怎样的理想身份。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也愿意挑战起更大社会家庭责任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完整的人,就会选择结婚。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忠于内心自由,愿意通过不断的自由选择(可能选择逃离,也可能选择坚守)来实现自我完整的人,就会选择不结婚。
你觉得这一次,谁的答案更好呢?
来世我可能选择不结婚。
不是因为不相信爱,
而是更懂得了什么是爱。
Lots of love,
小7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