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说的话
走快了,有时需要停下来想想。
写多了,有时需要停下来梳理。
01
今天刚开头,我就要诱惑你们拉到文末去看尾图,顺便星标关注下~~
我更换头尾图的频率比苹果出新款低,每次变动,必有大事。
第一次
从“常青蒙馆”到“牛爸津妈”
最初注册公众号,我跟给女儿取名似的郑重其事。
正好一个研究国学的好朋友提到“早教”之前被称为“蒙学”,而我的名字里又带个“青”字。
我一拍脑袋,那就叫“常青蒙馆”好了!
请一个懂书法的朋友写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拍照上传就算开张立户。
我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伏坐在瑞典当时家里的餐桌上写完的。当时觉得自己真是才华横溢!
比如下面这篇被我评为“本文烧脑指数为1,请把椅背调后,放松阅读”的史前文章,期待你一会去留言区写读后感。😂
要不是认识你,我还以为是个六十多岁的学究老头躲在屏幕后面码字呢!
说这话的叫Lily,是我大学毕业后的首任老板。
现代人的节奏太快,没人会用“读完一篇文章”的时间去了解一个“不知道从哪来”的人。
被她教育完,给自己脸上大面积贴金的“牛爸津妈”横空出世啦!
回头想想,总比叫“三国智”强点儿?
第二次
从“常青蒙馆”到“会生活,才会育儿”
我知道这么一句自夸的话,并不代表真实的我。
写公号和当妈这些年,我不断地丢掉自己,又找回自己。
我曾一度张口闭口只谈育儿,觉得这样才是符合我角色定位的“人物设定”。
也曾坚持一周四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点阅读群众,增加点阅读量。
我还曾一度忌讳谈起自己完美人生角色的“污点”,三十岁罹患癌症差点挂掉的那段经历。
在和队友无数回冲突,对孩子无数秒愧疚,对自己无数次忽略之后,我终于清楚地认识到:
会生活,才会育儿。
于是,头图才变成了你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第三次
从“妻子母亲”做回“我”
自25岁去英国求学到39岁回瑞典定居,我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都在这十几年。
虽然我很庆幸自己是妻子、妈妈、是育儿博主。
但要“扮演”好这些角色,就需要源源不断地往外输送能量。
今天尾图不尾,文章未完
能者多劳,就常常忘了爱惜自己。
其实这一两年来,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叫我做取舍,把部分外耗的能量收敛储藏起来。
直到搬回瑞典,这个声音才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坚定。
又见死亡角度拍摄,by小7
我甚至有点迫不及待想要去推翻掉靠“能量透支”建立起来的成功,做一个“敢于重新定义人生角色”的中年女人。
因为我需要做妈妈,也需要做女儿;
我需要做妻子,也需要做自己;
我需要做博主,但人生不止这一件有趣的事儿。
头顶光环是我的“角色”,脚踩荆棘是我的“底色”,而心怀折腾才是我的“本色”。
无论我做什么决定,
希望到时候你们还在我身边,
陪我笑着哭着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02
你们都说我搬回瑞典以后,文字和笑容都松弛了。
松弛,真是一种比“开心”还让人羡慕的状态。
想要开心很容易,像上周五我去买酒被要求出示身份证(瑞典满20岁才可买酒),就可以让我开心一整年。
但想要松弛,并不容易。
脚没站在一定的高度,手里没两把刷子,眼里没有坚定的亮光,心里松弛不起来。
我经常收到同学留言咨询各种让自己“紧张得要死”的育儿问题。
比如孩子上网课坐不住啦,和家人队友育儿理念不一致啦,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拒不配合好说歹说不听啦,对自己的育儿方法没信心啦......
如果上天能赐我神力,兼扁鹊兄弟三人的医术于一身的话......
扁鹊给病人下虎狼之药,起死回生,全世界都以为他是神医。
我有小部分自带“惊叹号”的文章,是在效颦扁鹊。
上下滑动查看,点击图片跳转文章
育儿过程中“最致命”的问题,不是孩子学习能力不行。
而是大人自己的情绪管理不行,导致亲子关系不行、然后导致孩子看起来哪哪不行;或者是本来好好一孩子,结果我们用力过猛,给搞蔫儿了。
二哥为了防止酿成大病,在病初起之时二哥就用药把人治好了。所以他的名气仅止于乡里,被认为是治小病的医生。
我的很多给方法和种草的文章,是在高攀“二哥”。
比如给大家推荐全世界最开发智力的玩教具(买不到或太贵就自己DIY),也会研究开发各种独家的陪玩方法。
上下滑动查看,点击图片跳转文章
这些战术方法确实如“下虎狼之药”一般,能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肉眼可见的提高。
别急,还有然后。
大哥的医术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的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将其调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为他不会治病,一点名气都没有。
我还有很多讲育儿理念和规划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是在效仿“大哥“。
上下滑动查看,点击图片跳转文章
在着手战术之前先把战略思想捋顺,根本不会给棘手育儿问题出现的机会。
比如孩子不能自理独立,学习没有驱动力,做事不爱动脑筋等等。
扁鹊大哥再厉害还是得下有形的药,治有形的病。耶稣用手按下头,开口说句话,不但能把有形的病治了。
还能把人的“松弛感”提高好几个度。
耶稣治病,靠的是信仰。
信仰是个很玄妙又实在的东西。不一定要信仰宗教,但一定要信仰精神。一些超越眼前和物质,让人灵魂里感到踏实的东西。
我未来可见会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走这种“治愈风”路线。
上下滑动查看,点击图片跳转文章
只有大人相信孩子,笃定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方针,育儿的心态才能松弛下来。
大人一松弛,孩子才能松弛。孩子一松弛,他们生命里自带的潜能和特质就会被意识到和开发出来。
再之后,“育儿”就成了一件顺水推舟,教学相长,特别愉快的事儿。
03
如果眼望四周,就是松弛不下来怎么办?
要说起“大环境”,那应该是一年比一年好才对。国家都为生育率捉急成这个样子了,未来的竞争未必比现在还大。
如果我们自己内心笃定“做不了第一,就做唯一”,心情就会放松得多。
如果你说未来太远,焦虑的是“眼前”。那就回头看看去年时的你。
“时间”也能成为赐予松弛感的神药。
如果看前看后都不行,那在自己疲惫的时候试着多多发动一下身边的群众......
队友能上的用队友。
队友没用的,试试婆婆或亲妈。
如果家人实在指望不上,找间教育机构暂时丢给老师,自己透口气。
如果连合适的教育机构也暂时找不到,那就带娃去大自然吧!
草地上,有棵树,就够了。
最后我想说:我现在能有这份“松弛感”,多亏了你们常来读读我的文章。
不然高学历做全职妈妈这么多年,我真不知能从哪里生来这份底层自信!
这一次不光从心里表示感谢,也想力所能及表达一点心意,为常来看我的姐妹准备了一点点小礼物:
一等奖:2名,智能发热围巾一条
国内的秋天已经悄然来临,我在瑞典更是早早就穿上了羽绒服——毕竟这里可是北纬60度的地带~所以这次我专门为一等奖的朋友准备上了这个暖心大礼。除了拥有日常围脖的可爱外观之外,它还内置“温暖”玄机,可加热的设计甚至可以温暖一整天。
二等奖:5名,毛球修剪器
秋冬季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毛球实在是太太太难缠了,它们无处不在,还会影响各种衣服、布艺品的外观和使用。课代表这就来教大家一个去毛球的小tip,那就是毛球修剪器,既不会损伤织物本身,又能轻松去掉毛球。
三等奖:15名,惊喜盲盒
我会在盲盒里放上不同的东西哦,可以期待一下~
参与的同学在“牛爸津妈”公众号对话框发送常读截图+最想跟我说的话,包括但不限于:
你是从哪里开始关注到7妈的,最喜欢7妈分享哪类话题的内容?目前面临哪些育儿问题希望可以在我这里吐吐槽或者寻求建议?
截至10月9日晚24点,我会一条一条认真读取大家的来信,并从中选出这20位姐妹(这次不搞抽奖)。特意为新读者准备了充足的时间,记得星标关注,就不会错过每一期的推送。
Lots of love,
小7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