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突然离世,怎么把孩子养育成一个健康完整的人?



最想说的话
因为写公号,我无数次为“陌生人”悲伤落泪。
1

前几天的一个半夜,我写完文正准备关机睡觉,想着最后再看一眼有没有未回的消息。
突然看到一条私信:

孩子爸爸突然车祸走了,
小女孩三岁多和爸爸很亲,
我怎么做才能够去弥补这个空缺?
让她正常长大?

这位读者妈妈是第一次给我留言,虽然语言极力克制,但我却没克制住自己的眼泪。内心冲击太大,我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
安慰是徒劳的。
那一晚,我想了好多......

说来也巧,就在收到消息的前一周我做了一个噩梦。
梦见夜晚我接到一个电话,说家人在开往无锡的路上出了车祸。梦里的我吓得全身冷汗,哭都不会哭,只是反复问车是怎么撞上的,心里明明知道问这些于事无补。
好在吓醒了,才发现是场梦。
第二天一起来我就给正在旅游的家人发信息,得知他们没有前往无锡的计划,长舒一口气。

没想到几天之后惊闻和那位读者妈妈的噩耗,对这份痛苦感同身受。
2

我有个南非的好朋友,和这位读者妈妈一样有相似的经历。
她二十几岁随青梅竹马的老公来到南非,结婚后很快有了两个可爱的小孩。可是没想到平常身体很好的爸爸,突然查出罹患急症。
很快,爸爸就撇下娘仨走了。留下大宝十岁,二宝五岁。
我听到后的第一反应是:
你一人拖两个孩子,太难了!要不要搬回国?至少国内亲人都在,南非本来也不是你的家乡。
但是我朋友还是选择带孩子呆在南非,艰难但也充满希望地一步步负重前行。
她做这个决定也是听从了两位心理医生的建议:
家里发生这么大的变故,首先要确保的是,
尽量不要让孩子感觉有太大的变动。
站在孩子的角度,最好是能尽量保持家里原有的生活(虽然不可能做到),该怎样怎样。
虽然父亲去世在他们生命里是非常重大的事情,但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生命的一个转折点。爸爸突然不在,如果妈妈或生活环境突然再有大的变化,那孩子接受起来可能更难。
所以再苦再难,我朋友还是挺了过来。
两年前,她用尽所有积蓄从一对英国贵族老夫妇里买下了一个天然护肤品牌,从这里重新勇敢迈出人生的新一步。

孩子还是上他们的学,做妈妈安排的中文作业;我朋友也把自己妈妈接到了南非,在朋友圈记录全家一起生活奋斗的点滴。

慢慢的接纳现实,慢慢的接纳自己,慢慢的又快乐了起来。
慢慢的,慢慢的......
3

这个话题对我来讲也是沉重而陌生的,所以我也跟我婆婆聊了。
身为退休幼儿教师的她一辈子搞小孩,而且西方人其实比我们东方人更看中个人真实的情感表达,所以我希望站在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接下来的文字我不想煽情,只是想梳理我们三人谈话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给那位亲爱的读者妈妈一点建议。
就像朋友之间那样。
触景生情,要不要带孩子搬家?
这个问题刚才说了不少。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尽量在原来的城市生活一段时间,不要让孩子感觉这个变化发生的太剧烈太快。
孩子问起“爸爸去哪了”,
该怎么回答?
坦然告知孩子家里发生了什么。
这虽然听起来很残酷,但孩子也许比我们想象中好接纳得多。生命就有生老病死。自然就是这样,人、动物、花草都是这样,没人可以抗拒。
事实已然这样,只能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往前走。
如果我们选择不坦白,孩子即使只有三岁也会很敏感地捕捉到家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情,妈妈的表现很“奇怪”,爸爸很“奇怪”地不见了......
如果大人仍旧“装无事”,不和孩子谈,也不给一个解释,反而会让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
我和婆婆谈起这一点,不无共鸣。即使只是爸妈之间小小的、极力掩藏的不高兴,都能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何况家里发生了大事?
另外,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做一些心理疏导。
一方面,可以通过读一些绘本、讲一些故事或亲身经历、让孩子去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了解生命是怎么回事。
另一方面,教给孩子一个面对生死的正确情绪。
死亡不是一个只有恐怖,只有害怕,只有担心;它可能也还是带着希望,带着关爱,带着一些别人给予的温暖,带着自己奋发向上的这么一些更积极的情绪。
—南非好友原话
家里气氛总是凝固悲伤怎么办?
如果有条件,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养一只宠物吧!
心理学究也表明,家里有宠物的孩子接纳生死起来会更容易。在家里发生了变故之后,养一只宠物也会分散孩子的部分注意力,给他带来快乐。

孩子说“想爸爸了”怎么办?
聊聊聊聊聊,这是能给孩子给自己带来安慰的最好办法。
最怕的就是闭口不谈,把家里所有可能触景生情的东西都处理掉或藏起来。让情绪没有出口,让情感无处安放。
虽然刚开始“聊”很难,一说起就止不住眼泪。但时间会慢慢治愈,回忆会逐渐带来安慰,内心空缺也会慢慢填合。
我爷爷刚去世时,我经常端着他的相片聊天,边哭边说我想说的话,边哭边告诉小7太爷爷生前的故事。讲到趣事,就含着眼泪笑。
现在想起他来还会难过,但哭的次数少了,更多地是心底升起的一种温暖。
我朋友的先生在去世前有一次向她透露,担心小儿子以后把自己忘了。
她就专门去买了一个大盒子,一个装着有关“爸爸”所有记忆的盒子。
孩子给爸爸写的信,画的画都会放在里面;里面还有本小本子记录了爸爸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食物,最喜欢的运动........还有爸爸的银行卡、驾照、身份证、最喜欢的衣服。
我朋友对孩子说:
“只要想爸爸的时候,就可以写点儿东西,画点儿东西放到箱子里。这样爸爸在天上也会看到。”

作为妈妈,
我该怎样填补爸爸的空缺?
这个空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办法填补的。
所以妈妈也不要去想着,我一定要完美的去填补这个孩子心里的空缺,不要太去过分地强求。
爸爸的位置空了,它就空了。我们也就顺其自然,不要把它太当一回事儿。
如果这话从心理学家嘴里说出来,我会觉得说得在理但没人可以做到。
当这段话从我朋友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的心被这股平静的力量深深震撼了!
虽然爸爸的位置空了,但其实也不用过分担心孩子的生活中缺乏男性角色。
家里面的男性亲戚,也都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男子汉的角色。孩子还是会跟他们接触交流,从他们身上得到来自于男性的关心、爱护、温暖,和指导。
我该怎样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
接纳这份空缺,是第一步。
在伴侣去世以后,肯定都有很长时间走不出来。如果拼命想着怎样去坚强,逼着自己去快乐,即使表面做到了,内心也做不到。
只能去慢慢接受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接受自己的脆弱。就让自己难过一段时间,疯狂思念一段时间。
不要去逼自己和这股情绪较劲。但同时要相信,
自己有一天可以重新轻松快乐起来。
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点,这个不强求。这样孩子也会学着妈妈,慢慢放松。

朋友带着孩子们去看野象
最后,如果身边能找到有相似经历的群体,能够互相倾诉,互相扶持,互相鼓励,面对起来也会更容易一些。
我身边有瑞典邻居失去了爱女,他们用大家捐赠的钱组织了这样一个有相似经历父母的社团,互相取暖。
用爱回报社会,也收获了更多的爱。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回答好那位读者妈妈的问题,但愿至少让她感觉到了来自“陌生人”的一份关爱,一点善意,和一些希望。
因为写公号,我无数次为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悲伤落泪。
有刚查出癌症不久,孩子还不更事的妈妈。身边有了这份比天都大的牵挂,根本不敢去想明天。
但我知道这份牵挂,早晚会化作你微笑向前的力量!
也有被孩子出生那天身上带有的一大块胎记惊哭,纠结夏天是否要给孩子穿裙子的妈妈。
但我知道这个不受欢迎的意外,会化作孩子和母亲更为强大的接纳能量!
如果能用一点微不足道的光亮温暖彼此,我们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最后,我想以我南非好朋友的一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在脆弱之后,
还因为世界上有很多美好,很多的爱和善意而往前行。
同时带着爱人的那一份,
帮他一起看世界。

让我们一起祝这位妈妈,
依然拥有快乐幸福的能力!❤️

Lots of love,
小7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