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桌的酒后真言,治好了我的“急性子拖延症”



最想说的话
不是“搬”到临头,我还真没发现自己的拖延症这么严重。
1
今天我想重点说说自己的“拖延症”,这个“毛病”似乎很多人和孩子都有。

“拖延style”也有很多种,不能完全一概而论。
很多孩子都像小7这种“Dreamer”型。
比如我让她赶快去穿衣服,上幼儿园快迟到了。但是她会躺在地上玩一只拖鞋,一会当车,一会当飞机,叫她根本听不见的样子。
心智像被拖鞋“吸”了进去,忘了自己在哪。
还有一种常见的“拖延style”,就是我这种“Defier+Worrier+Crisis-maker+Overdoer”的混合型。
比如队友从两个月前开始就叫我收拾,我看也没那么多东西,貌似不至于需要那么早开始动手?(Defier);
平常有时间我想先把字给码了,因为这事我相对来讲比较有把握能按时做完(Worrier);
一旦开始收拾,我又强迫症翻了。搬掉了一部分家具,我还是尽力想让家看起来整洁,实际都是徒劳误工(Overdoer)。
下周三的国际飞机,等队友上周开始恐慌,我才真正紧张起来,这两天打包效率才开始高起来(Crisis-maker);
不是“搬”到临头,我还没真发现自己的拖延症这么严重。


但是,拖延症真那么要命?我还想垂死为自己辩解一下。
尽管拖延症被心理学家定义为:

就算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也要非理性拖延的自我调节失败。

但“拖拉”当下的感觉真的很好!
我可以暂时不用去做那件不想做的事,反正很快就能做掉(也许并不是这样);
还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和心情放松,调整好状态以后说不定效率更高(也许只会带来更高级别的紧张)。
就是暂时不用为未来的事情着急,活在当下的感觉。
你懂的~
2
其实我天生是个慢性子的人,至少我妈这么说。
尤其是吃饭慢!从小没少因为这个挨打。
经常一口米含在嘴里,被唾液淀粉酶分解转化为葡萄糖逼出甜味。到了冬天,一碗饭要被端回厨房热个两三回,才能在“到几吃完”的威逼利诱下勉强吃掉。
初中化学课学到“淀粉转化为糖”时,我特有体会。

新华网《细嚼慢咽有8大好处,给你一个“慢慢吃”的理由》

可渐渐的,这些年我被学习和工作逼成了个“急性子”。
小时候吃饭有多“慢”,现在生活中就有多“急”。
记得十几年前在北京工作时,合作方的一位小姐姐得知我是南方人之后特别惊讶!
她说以前以为南方女孩都是温文尔雅的小家碧玉型。没想到我说话做事风风火火,就跟豪爽的北方大汉似的。

后来有了小7,又有了公号,这些年我都尽量今日事必须今日毕,不然怕明天事情更多。
结果性子就更急,更想赶紧做完更多的事了!
但我终于发现:
事情永远做不完的。
压根不存在“今天忙完,明天躺平”,只有“今天忙完,明天继续”的惨样。
很多很多年我都这样过来。
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的人,看起来能买更多的东西;一分钟掰成两分钟过的人,看起来能做更多的工作。
虽然“急性子”也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所谓的“成功”。
但这种状态真的“可持续发展”吗?
3
前两周我们去东京看朋友,其中那位白手起家的大老板“方同学”,你肯定有印象。
别看这位老同桌28年前抄我作业,现在我打心眼里佩服他!

点图读《东京东京,一个我想再来却不会久留的城市 》
方同学在东京市中心买下整层商业楼办公,并有过20处房产。但他在家里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却比我这个全职太太还多!
除了给家里做一日三餐,晾衣打扫,还得伺候一只兔子(之前还有一只仓鼠)......
要说工作量,他当老板的干得过我码字的;
要说干家务带娃,老板竟然也干过了码字的。
这就很让人费解了。
我一忙起来,每天连十几分钟的Keep都坚持不下来。可方同学每天坚持四点半起来跑步,晚上和儿子一起倒头便睡,不管遇到什么事每天都乐呵呵。
那天队友壮着酒胆,跟老同学吐槽我的“急性子”和“拖延症”。
没想到老同桌干脆也趁着酒劲,帮着队友把我这个老班长教育了一番......


方同学开讲,请拿好小笔记。
这是有关“priority”(优先性)的一段。
首先,你要确定什么是对你来讲最重要,最优先的事。
对我来讲,家最重要,我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我的家庭奋斗。
如果家不在了,我的工作也没有意义。
所以我每天一定都先把家里的事情做好,比如打扫完,准备好当天的晚饭,才会去公司。
万一那天家里事情很多,我也有可能就干脆不去公司了。
如果不是因为他事业有成,我才不会把这段话当真呢!
原来这样当老板也有机会成功呃……

方同学三下五除二蒸出三个口味的肉饼汤

但问题来了。
公司的事情那么多!别说加班,连个上班时间都不固定,这怎么行呢?
别急,这是有关“active procrastination”(积极拖延)的一段。
其次,你要知道工作是做不完的。你以为世界离了你一天不转,事实并不是这样。
我工作时会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制,比如两个小时。
在这两个小时里我集中精力工作,能干多少干多少。两小时一到没干完,我就不干了,等到明天再接着做。
我在家里绝对不工作,谁在家跟我谈工作,我就跟谁急。
家是家,孩子最需要时间陪,因为工作没了生活不划算。

先干这事,就意味着拖延那事。
所以“急性子”和“拖延症”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比如搬到临头,我还有心思坐在箱子上疯狂码字......
“急性子拖延并发症”患者听到这里,脑海中自然冒出来了一个问题:
“难道你不会因为一堆事情没有做完着急吗?”
接下来,这是有关“emotional adjustment”(情绪调节)的一段。
你就别想那么多,把心安下来一件一件地做,其实比你同时干几件事效率更高。
做完一件,再做一件。只要一直在做,这就够了。

最后,还有一段关于“conscientiousness”(尽责性)的方桑经典语录。
再忙,每天都要给自己固定的放空时间。
比如我每天早晨四点半起来跑步,不光是为了锻炼身体,也是思想上的放空。
你看我语文成绩也就那样吧?但奇怪的是,在跑步时候写诗的灵感就会噌噌噌往外冒,挡都挡不住。


听完这四番话,我就知道方老板的成功不是偶然。
像他这种把事事安排得仅仅有条的大忙人,往往具有超凡的“尽职性”,他们在自律,毅力,责任感方面也会表现更高。
同时,这类人会具有更强的“个人认同感”——更注重我怎么看待我自己,而不是别人怎么看我。
光这一点,就让我这个当年别人眼里的“好同学”羡慕不已。
虽然我们早已成年,听不进父母的教诲,也没了老师的教导。
但是,

一些人亦师亦友,
只愿友谊长存!

Cheers,
小7妈

在日最后一团预告
之前就有同学问我,能不能整理一个我会带走的玩具绘本清单。因为肯花700块/箱(人民币)运费运的,估计价值一定不低!
是的,“价值很高”不一定等于“价格不菲”。
有一些小7爸认为“很少用”的工具类,这些无论搬到哪我都会背着。
这些就像是“字典”一样。一个月可能翻上一回,但一旦翻开或用上就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具体疑惑。
自开始清理我就特意挑了几样“工具类”的书和玩具留在外面,想在走之前推荐给大家。
同学们,周四匆忙见啦!

参考来源
新华网. 细嚼慢咽有8大好处,给你一个“慢慢吃”的理由.http://m.xinhuanet.com/sd/2019-06/27/c_1124673428.htm
Prem R, Scheel TE, Weigelt O, Hoffmann K, Korunka C. Procrastination in daily working life: A diary study on within-person processes that link work characteristics to workplace procrastination. Front Psychol. 2018;9:1087. doi:10.3389/fpsyg.2018.01087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