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鲜卑人给自己找了一个祖宗:黄帝,以此来证明他们也是炎黄子孙,告诉中原百姓他们入主中原的合法性。
在这段故事中,鲜卑人说,当年黄帝有25个儿子,他们的后人有的封地在华夏,有的在荒服。按中原“五服论”就是将天子所在都城为圆点,划五个同心圆,每个圆之间相隔500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是最远那个圆,也就是跟天子都城2500里的地方。鲜卑人的先祖封地就在东北面的荒服,在这里有座“大鲜卑山”,后人就以鲜卑为号,居住在广漠之野,赶着牲畜不停的迁徙,靠射猎为生,以淳朴为民风,以简易为标准,以彪悍为个性,没有文字,刻木为约。华夏人称他们为“东胡”。
北匈奴被汉军驱逐的远逃后,鲜卑人就迁徙到了匈奴故土,当时散居没有随单于远离故土的10余万的匈奴人没了头领就接受了鲜卑人的统领,也自称为鲜卑人。杂居后的鲜卑人与匈奴人相互通婚,形成风俗,同族同部落男女不通婚,于是,鲜卑父匈奴母的后代形成了拓跋鲜卑,鲜卑母匈奴父的后代形成了铁弗鲜卑。还有了汉母鲜卑父的其他部落。
东汉桓帝时代,鲜卑人中出现了一个首领,此人叫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建立了鲜卑帝国,所占土地已超过匈奴时代,南与汉交界,北与丁零抗衡,东与夫馀为邻,西与乌孙相抵,东西一万四千里。当时的南匈奴已内附中原,进入塞内。
鲜卑帝国也就存在了三十来年之后,首领檀石槐死了。这个大帝国也或是大联盟土崩瓦解。位于西部的鲜卑拓跋部时强时弱的占据着曹魏至西晋的河西至西域一带,扰边不断。
后来,曹魏时期,鲜卑又出了一个统治者叫轲比能。
轲比能本是一个小部落的头领,他的部落靠近边塞,袁绍占河北时,很多人投奔了轲比能,轲比能教会了这些人骑马打仗,这些人教会了轲比能中原礼俗和文化,此后,轲比能学着中原军事文化的击鼓进攻,鸣金收兵的组织方式,树起了猎猎战旗。
曹操西征时,轲比能也帮曹操平定过叛乱。但是这个轲比能属于“盗也有道”那类人。势力强大后,一心想恢复檀石槐时代的辉煌,帮乌桓人与汉军作战,被骁骑将军曹彰打败,退出塞外,后来又主动向魏王曹丕献马,被封为附义王。这之后从塞北驱逐汉人至代郡。也曾率骑兵,赶着牛马到边塞通商。
三国混战时,鲜卑内部三大部落也开始了混战,原本可以坐山观虎斗的曹魏乌丸校尉田豫担心最强势的轲比能一家坐大,形成后患,就帮着轲比能的对手鲜卑东部首领素利部和中部首领步度根部攻击轲比能部。
鲜卑三大部的战争结局是步度根部无力招架,率三万余户进入雁门郡归附了曹魏。雁门太守牵招随即出兵攻击轲比能,将其击败。这之后,鲜卑内部的争锋,乌丸校尉田豫并州刺史梁习多次帮素利部作战,大败轲比能。
轲比能原本就是曹魏的附义王,鲜卑内战,三部争雄,魏乌丸校尉田豫多次出兵干预,这让轲比能心怀不满,于是写了封告状信,大意是说:我与素利有仇,派兵攻伐,校尉田豫屡屡出兵干涉,我与度步根有恨,抢占地盘,太守牵招又与我为敌。我是天子册封的官员,牛马尚知水草为美,何况我一心臣服,感恩朝廷,何必如此待我。曹丕收到信后,也认为边将做过了,不该参与鲜卑内部事务。于是派人安抚。轲比能的势力才有所稳固。
《庄子·胠箧》里有一段故事,一个叫展雄的江洋大盗对手下喽啰说:“做强盗也要有规矩和准则?不进门就能判断目标地有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冲进,这就是勇敢;最后撤出,这就是义气;决策是否正确,这就是智慧;事后公平分配,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想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轲比能就属于“盗也有道”的人物,胸怀大志、彪悍勇敢、做人仗义、深谋远虑、均分猎物,不贪不占,所以部下愿为他效力,威望极高,鲜卑首领并没有官俸,以领地为生,轲比能是想实现檀石槐时代帝国的辉煌,幅员辽阔,率众无数,一统鲜卑。此后,轲比能消停了一段时光,多次入塞进贡。但也让曹魏大为恼火。
公元231年的时候,蜀汉丞相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北征曹魏,试图夺取陇右,派人联络鲜卑首领,南北夹击,轲比能率兵响应蜀军,屯兵石城,与诸葛亮遥相响应。
魏明帝曹叡命司马懿率军进驻长安,大将张郃、费曜等人率兵抵抗蜀军,又派太守牵招对付轲比能。此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运粮,但魏军坚壁清野,以守为攻,打起了消耗战,蜀军粮尽,退回汉中,轲比能被太守牵招所阻,退回漠南。
公元233年,轲比能用计诱使步度根背叛曹魏,回归草原,魏军出兵击败鲜卑两部。轲比能借步度根部将再次投降曹魏为由杀了步度根,统一了中东部鲜卑。
眼见轲比能势力越来越强大,沿边一带军事压力递增,当时的幽州刺史王雄找了一个叫韩龙的刺客进入轲比能的行营,采用两汉时傅介子等勇士针对西域叛王的“斩首行动”的方式,将其刺杀。这之后,鲜卑各部再次离散,强者远遁,弱者归附,曹魏边陲得以安宁。鲜卑部再次大分裂,东部有宇文部、慕容部,西部有拓跋部、乞伏部。
魏蜀吴三国混战,鲜卑各部借机南下,陆续进入黄河流域,加入了中原逐鹿的争战中。当时,魏将邓艾为扩充兵员,将数万鲜卑迁入河西与汉人杂居。
到了西晋时期,在河西又设置了秦州,数万内附的鲜卑人生活在雍州、凉州、梁州。其势力不断的增大。但是边地的官吏对鲜卑人歧视、侵榨,至使鲜卑人游离于边塞不断侵扰。这时候拓跋部有一位叫树机能的首领率部游牧于安定郡一带。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河西之乱”一直是一件头痛的事。多次派兵征讨树机能部,结果是公元270年,前来讨伐的秦州刺史胡烈战死,树机能部反而率部进攻金城,又斩杀了凉州刺史牵弘;公元277年时,平虏将军文鸳督曾率三州之军攻击树机能,20万诸胡降附。但并没有给树机能造成重创,当时河西、陇右一带鲜卑人数量极大。
公元278年,凉州刺史杨欣与树机能部的武威大战,杨欣被杀;之后,树机能攻陷凉州,扼住了河西走廊的咽喉,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通道。
公元280年,鲜卑轲成泥部又攻战了西平(今西宁)。
河西走廊这块土地人员成份复杂,自汉武帝时代起,安置过内附的匈奴人、羌人、氐人、西域胡人,加上汉人边塞屯民、流民与当地人的混合,数百年来,人口杂居、融合,形成了杂胡,这些游牧与农耕的接合体,有着特有的性格,性格直率,脾气倔,常有风沙但眼中不容沙子。韧性极强,高原缺氧、戈壁没水,要生存没了韧性则不可能。随机应变,长年的战争,不懂变通,便无法生存。重文要改变命运,重武要保卫家园,你方强了我示弱,你方示弱我就强。
河西中断,西晋驻西域的屯垦军孤悬塞外。晋武帝司马炎急需一位能担大任的将军,朝中的官宦们已成士家大族,习惯于相互倾轧、安于享乐,无人关心西线战事。
此时一位叫马隆的下等武官请求出征。
无人可用的司马炎当即拍板连升多级任命马隆为武威太守。问马隆需要多少兵、多少粮?
马隆的条件是他要亲选3500人,这些人要能单臂开弓、勇猛过人。条件一出,朝中有官员认为,马隆区区小官,资历浅,不足信,西晋有军队,不应募兵,甚至给马隆配置的武器破烂不堪。马隆当即将此事闹到朝堂之上,于是,司马炎下诏打开武库,任马隆人马自行挑选。并预支三年的军费。
马隆带着他的铁甲出征了。并依八阵图作了一种偏箱车。这是一种攻、守两用、装有防护板的战车,即可与鹿砦、拒马等障碍物结合,组成车营,以防敌突袭,又可在护板掩护下,从护板的箭窗中发射弓弩,可以“且战且进”地攻击前行。
得到消息的树机能布下了口袋阵。这位熟读兵书和战史的将军运用了当年李陵对付匈奴的战法,以战车为阵形成堡垒,他的勇士们则利用弓箭的优势大破敌军。平原作战,鲜卑军败。于是,树机能又在狭窄的通道伏击。马隆则事先制作了木壳罩着战车,一字排开,向前攻击,这可能是最早装甲车的雏形,树机能的箭伤不到马隆的兵,再败。于是,马隆一路向西,直到平定武威。
马隆出征几月无音信,朝中官员以为马隆已全军覆灭;之后,捷报传来,不仅收复了失地,打通了河西,还把鲜卑首领树机能斩了。彻底解决了河西的困扰。
为什么鲜卑人大举南下,仅仅是因为掠夺吗?鲜卑人聚集地叫鲜卑利亚,今天我们称为西伯利亚。
在北半球,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同时也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这条自然形成的分界线刚好与长城的位置重合。起于大兴安岭西坡,穿过松花江流域,沿西辽河上游、燕山山脉斜穿黄河河套,经黄河、长江上游和西北诸河流域,直抵雅鲁藏布江河谷。降水量没有达到400毫米的,要么是草原一片,要么寸草不生。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地方则是郁郁葱葱的农耕文明。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人,只要有一块土地便可以世代居住,在有限的生命中如果不是天灾或战乱,一般不会背井离乡。而游牧人相反,一旦草场由于牲畜量大,啃食面积缩小或荒芜、雪灾,就必须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整个部落赶着牛羊一同迁徙,寻找下一处适于生存的草场。这就造成游牧者对于土地的渴望明显大于农耕者,加之没有固定资产,身体中流淌着好战的血性,使其性格强悍、野性。
在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北中国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时期,气温下降、土地干旱、草场荒芜、粮食减产,虽之而来的便是动荡和战乱。北方的游牧民族则进入中原谋生,这便形成了胡马度阴山的大迁徙。
天灾可以影响人祸,但用人得当则可以缓解天灾的负效应。
马隆在陇右地区驻守了十多年,降服了鲜卑、氐、羌众部,威名远扬,稳定一方。被封为高县侯,东羌校尉。陇右一带也耕也农,物产丰富,于是就有人盯上了马隆的位置。
人才常常被庸才用来踩。
一个叫严舒的人与权臣杨骏结成了儿女亲家,杨骏是皇后的父亲,严舒想通过杨骏谋取马隆的位置,于是杨骏就诽谤马隆年老昏庸,不称职,不堪大用。于是,司马炎撤了马隆的职由严舒接任西平太守。这个严舒作官是为了榨取民财,到任不久当地氐、羌等部落又开始聚结谋反。百姓恐慌,于是,司马炎重新启用马隆任西平太守,马隆几年后死于任上。
马隆在位时期,西域与中原的通道畅通无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