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287年至316年,这近三十年中,西域的信息在正史中消失了,往来进贡的记录没了。
这并不代表西域失控,而可能是西域得以稳控无大事。整个中原都在混战,但西线无战事。
当时,西域的事务由凉州刺史、敦煌太守、西域长史、戊己校尉负责。
公元275年六月,西域戊己校尉马循主动攻击了盘踞在阿尔泰山一带叛乱的鲜卑部,并斩杀了其军事头领渠帅。第二年七月,河西鲜卑之一,位于敦煌以西至东天山草原的阿罗多等部再次犯边,马循率兵出击,斩四千余,俘九千余,其余人员归降,也就是说对西域构成威胁的鲜卑部落已归降,西域稳定。
当时西域长史的官员体系是按中原郡级结构设置,驻守西域的军队大规模屯田耕作,修建水利设施,实施中原的编户齐民方式,社会治理方面“水火盗擒”都是按照中原的制度来执行。
西域与中原的贸易,给当时的洛阳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与东吴、蜀汉有贸易往来的南夷诸国也到洛阳进行朝贡贸易,这让洛阳成为了陆地和海上贸易的交汇点。
在《晋书·食货志》中与西域人交往的记录中称:焉耆国人贪财好利,性格奸滑;大宛人深目多须,善做生意,讨价还价,争分毫之利,交易的中国金银,做成器皿,不铸钱币,该国适合种水稻小麦,产葡萄酒,出产汗血马;大秦国出金玉宝物、明珠、大贝,有夜光璧、火烷布、犀角;康居国气侯温和,产葡萄、牛羊、骏马……《晋书·四夷传》中还详细记录了以洛阳为中心去西域各国的距离。当时洛阳“太学”的学生“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在所记录下来的四百余名教职员工及优秀学生的名单中就有四位来自西域的学生。随着西域贸易的繁荣,西域诸国王也将学习中原文化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吸纳西域诸国贵族子弟跻身其中,也是西晋王朝对西域地区政治经营的具体措施。
《高僧传》中记录了这个空档高僧的行动。
中原第一位舍身求法的就是西晋时的高僧朱士行,此人是颍川人(今河南禹县),法号“八戒”,《西游记》中那头猪借用了法师的尊号。
八戒法师少年出家,勤奋好学。后来在洛阳为信徒主讲《道行经》,但是这个译本文字粗浅,断章取义,逻辑不强,因果无门,前后搭接松散。所以八戒法师就常给弟子说:这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但是没翻译通透。之后决定西行求法,找到原本。
58岁那年,他与弟子法饶西行,过河西、出玉门、渡流沙、趟戈壁由鄯善到达于阗,在那里得到了全本《般若》经。
当时于阗小乘佛法占上峰,小乘的和尚们认为大乘的佛法是“梵书”,不是真经,如果让这个中原和尚带走将乱了佛法的精妙,使中国不知道佛法的真谛。这些小乘的和尚们还将此事上报了于阗王,并告诫于阗王,如果婆罗门的梵书进入了中国,于阗王会受到佛祖的惩罚。于是,于阗王派人监视八戒师徒的行踪,禁止携带经文出境东归。
八戒法师没有放弃送回真经的信念,就这样在于阗生活了二十年,后来,于阗王升天了,于阗国发生了动乱。八戒法师乘乱让徒弟法饶携经东归,自己则为了掩人耳目、加之年岁已高无力东归,便留在于阗。之后,80岁的八戒法师在于阗圆寂,这一年是公元282年。众徒弟们将他火化,但火熄之后,众人大惊,法师的遗体如故。于是众徒弟们跪地超度,并念道,法师若成佛,当归去。言毕,八戒法师尸骨即刻散碎。徒弟们收敛遗骨,筑起一尊佛塔。
法饶带回的真经,存放在河北陈留的水南寺,公元291年,于阗来的僧人无叉罗到达水南寺将其译成汉文,称作《放光般若》。“般若”即是佛法中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之治”,四方入贡的有23国,当时,边塞牛马漫山遍野、中原粮食多的入不了仓,堆放在地里,商旅路宿道边,居民夜不闭户,百姓相遇如亲人,礼节有序,缺衣少食者可以在路边自行拿取,有天下无穷人之说。
士家大族王恺、石崇两人斗富,一个是外戚,一个是高官,一个把丝绸铺了四十里,一个不服铺了五十里。之后两人又比谁家的珊瑚个头大。这种大个珊瑚就是经西域而来的“大秦”产物。
有富人就有穷人,洛阳街市上出现一个盛世神人,叫董威辇,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住在洛阳城建春门东一个叫“白社”的地方,披头散发,吟诗作赋,在街市上乞讨为生。把捡来的丝绸边角料接到一起做了一件百家衣,有好心人给他崭新的衣物,此人不要。这件事引起了当时著作佐郎孙楚的关注,这位出生官宦世家的孙楚是朝中大官,觉得好奇,就找到这个董威辇聊天,可能谈的非常开心,就想把此人用车带回家当门客,但这个董威辇就是不上车。几年后,此人消失,在他住的地上发现一块石头,上面写了一首诗:“未世流奔,以文代质,逝将抱此玄虚,归我寂寞之室”。
洛阳的繁华在当年的隐士董威辇看来就是一种虚幻,最终要回归自然。结果也就一语成谶。
公元290年,当了24年皇帝时年54岁的晋武帝司马炎驾崩,西晋开始了“八王之乱”,这种祸患其实就是司马炎开国之初就埋下了。
司马炎登基后,将司马氏宗室子弟都封为王,以郡为国,封王者27人,但是司马炎在有福共享的愿景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让这些诸侯王拥有封国的军队,置上、中、下三军;还将司马氏创业的功臣加爵公、侯。原本是想王朝有难,封国军队可以拱卫京师,实际上削弱了皇权,埋下了兵乱之根。
在继承人问题上,选择了嫡次子司马衷,文学作品中,晋惠帝司马衷就是个白痴或傻子。从任何角度上,司马炎有那么多儿子,根本不可能选个傻子,司马衷也许只是情商、智商都很一般的正常人,缺少政务能力的平庸之辈而已。生于富贵之家,长于洛阳盛世,所以司马衷根本不可能了解民间疾苦。这便是蜜罐罐的孩子不可能了解糠窝窝的苦难。
关于司马衷的故事最出名的有两个,一个是大灾之年,百姓无粮,接到报告的司马衷就很奇怪的问下面人,没粮食吃为什么不喝肉粥呢?手下人无言以对,被问傻了。另一个故事就是他问手下,池塘里的蛤蟆叫,是为官还是为私?下面人就回答:官家的蛤蟆为官叫,民间的蛤蟆为民叫。其实这也不是个智商问题,谁家养的狗就为谁家叫这是狗的职责问题。要说司马衷傻吧,还真没有直接证据,他当太子时,还跟着皇帝父亲去辟雍参加大型礼仪活动,辟雍“太学”所处,是古代的官办大学,为朝廷培养官员的地方,当太子时司马衷曾两次去辟雍。太子去太学,不是听课是要讲课的。
司马衷最大的问题就是怕老婆。司马炎最大的错误就是给儿子选了一个坏老婆,此人就是出主意杀了魏帝曹髦的那位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在文学作品中这位贾皇后,奇丑、矮墩、黑壮、淫乱、专权,脸上还长了一个戏剧中媒婆的痣。这个也许不真实,儒家文人们习惯于把好人形容的光明伟岸,英俊洒脱,把坏人比喻的奸诈龌龊,其貌奸邪,这是套路。真实的贾南风长的如何不知道,倒真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
“八王”之乱,便是由此恶女引发。
贾南风没有皇子,多次借种,均没怀孕,当皇后,就要干政,废太后杨芷、杀太傅杨骏,诛杨氏三族,勾结番王加害反对的大臣。专权后,又谋杀太子司马通。不过中国自古就有很多这样的成语:比如作茧自缚、请君入瓮、以毒攻毒、以牙还牙之类的成语。这个贾南风习惯于假传圣旨害人,她最终也被人假传圣旨收拾了。而在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司马衷无动于衷。
自此,由这个女人引发历时十六年“八王之乱”的混战,让司马氏亲人反目、骨肉相残,并引发了百多年的五胡乱华,这个“乱”先决条件是中原王朝自己乱了纲常。
如果司马懿在天有灵,知道他的后人们为了权力、土地、地位、财富相互喋血,当初何必搞“高平陵之变”,老谋深算,也只能算得眼前,算不得未来。
原本可以重塑两汉荣光的西晋,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皇权与士族的角逐中,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出现,平衡点一但失衡,则天下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