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95年10月,洛阳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西晋武器库中弓箭、盾矛、铠甲等兵器及库中所收藏历代珍品共208万件被付之一炬,包括存放了760余年的孔子的木屐、500余年的刘邦斩蛇剑、270余年的王莽的头骨。武库中还存放了万石的油,还有万匹的绸缎,可能是因为自燃起火。但是国家武器库,那是国之重器存放的地方,肯定有重兵守卫。发生火灾后,城中卫戍部队并没有积极灭火,因怕奸人趁火打劫,加强了皇宫的警卫。这说明西晋王朝的矛盾已尖锐化、公开化。至于火灾发生的真相也就不得而知了。
在传统思想中,“人火为祸,天火为灾”。当年董仲舒曾对汉武帝说过一段话:治国方略如果出错,上天就会预先出现灾祸来警告,皇帝如果不能及时反省,改变策略,上天又会生出怪异的事件来警示,如果一意孤行,还不纠错,那么王朝可能将要面临衰败直致改朝换代。这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
这年六月,西晋东海王司马越的封国盛夏冰雹,深达五寸;八月,荆、扬、兖、豫、青、徐六州水灾;十月,洛阳武库大火。
天人感应的事件开始印证。
从皇后贾南风策划楚王司马玮进洛阳杀权臣杨骏开始,至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晋惠帝司马衷,司马越掌握大局止,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开始。
司马氏家族三代诸侯王同室操戈的事件非常凌乱。在相互绞杀中,中原乱了,走向了衰败。这期间,地方势力纷纷举兵称王称霸。讲究“正统”论的儒家史学家、文学家笔下的“五胡乱华”开始。
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
羯是匈奴别种,氐羌原本一家,如果向上追溯则成三胡。如果再向上追溯,匈奴是夏王室的后裔,夏王室是黄帝的后裔;鲜卑自称他们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羌的始祖是炎帝。匈奴、鲜卑、羌都是以游牧为生。在中国古老的记忆中,他们同是炎黄子孙。
如果从大历史的视角去看这段百年争霸,算是“兄弟阋于墙”。
五胡与汉之间并没有族群矛盾,而是共同面对着阶级矛盾。由于“八王之乱”带来的阶级压迫,迫使他们起来抗争,在抗争的过程中,立场的敌对形成仇杀。
乱的隐患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当慢慢理清这段复杂的历史背景后,就会知道到底是谁乱了“华”。
最先从南、北两面树起反晋大旗的是氐人李特、匈奴人刘渊。
先说氐人为什么反?
洛阳武库火灾发生的第二年,河西秦、雍二州发生兵乱,且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六郡氐、汉百姓不得不向南翻秦岭到达蜀地的汉中、益州、梁州逃荒,分散到各郡县,靠给人帮工和做小生意为生。
公元301年,西晋朝廷下令秦州、雍州流民必须按期返回故土。因为得知略阳一带情况并未好转。流民头领李特派人重礼贿赂平西将军兼益州刺史罗尚请求延期回归。之前,李特曾率流民武装参与成都平叛,晋朝廷下诏至益州任命李特为宣威将军,封长乐侯,并要求上报随李特一起出征的氐人流民武装有功人员。但是益州的官员想着包揽平叛的功劳,将此事暗中搁置。引起参战流民大为不满。
罗尚听说李特等流民武装在平息成都叛乱时抢了不少金银,认为这是一个敛财的好机会。于是在流民返乡的隘口设置关卡,将返乡流民值钱的物资予以没收。这一切准备就绪后,下令秦、雍二州六郡流民必须限期动身。此时,六郡流民满腹悲怨,加之雨水稻米未收割,无法筹集路费。
这些流民面临着三个选择,一是回乡路上饿死;二是被驱逐的晋军杀死;三是投奔氐人流民头领李特。
李特在绵竹搭建营地收容氐、汉流民,再次请求当地太守放宽返乡日期。但官府不但不同意,还派出捕快在大街小巷张贴布告,悬赏通辑李特等人。
李特得知此事后,愤然的命人在通辑他的布告上再填上六郡氐人流民头领的名字,于是,大量流民为了自保前来投靠。聚集了两万余人,实力增强。这之后,再次派人求见刺史罗尚请求延期,信使所见沿途要塞警戒森严,官军处于武装备战中。
信使见到罗尚时说:天下最软弱也最不能轻视的就是黎民百姓,而今,无理驱逐,众怒难犯,恐怕大祸要来临了。罗尚此时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答应延期。而他手下的太守们知道罗尚贪婪而寡断,决定武装解决流民问题。集结军队向绵竹的流民集中点发动了攻击。
早有准备的李特,率氐、汉流民武装奋起反击。这之后,李特之子李雄建立了以道教无为理念与朴素儒家信仰的割据政权:成汉(304年~347年)。
再看刘渊为什么反?
氐人齐万年反晋起事时,李特家族兄弟几人没有参与,而是跟着流民潮逃难。李特家族并不是泥腿子,而是略阳大户,爷爷、父亲都当过猎羌将军,李特本人能通文墨,做过地方官,李氏家族算是儒学世家,成汉政权虽然岁月不长,但非常重视教育。如果流民起义是官逼民反,而刘渊叛晋则是官逼官反。
匈奴人刘渊起兵的招牌是光复汉室,刘渊是匈奴冒顿单于的后裔,自认为是汉家外甥,起兵反晋那年已50岁。原本返回匈奴五部带兵是要帮混战中的皇太弟司马颖。当时的刘渊为西晋任命的北部单于、参丞相军事。但是贵族刘宣等人建议,司马氏相互惨杀,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放弃昏庸无道的晋,重振匈奴雄风。刘渊思考后说,大禹出自西戎,文王出自东夷,谁主沉浮,应当以德行来决定,反了。
两个故事来说明刘渊的德行。一是刘渊派将军乔晞进攻西河郡,介休县令贾浑不肯投降被杀,贾浑的夫人宗氏哭骂被杀。刘渊得知贾浑被杀后,大怒,将军队首领乔晞撤职查办。二是将领刘景,兵进黎阳,在延津击败晋将王堪后将俘虏驱进黄河淹死,刘渊知道后骂到,刘景有何颜面见我,我们要灭的只是司马氏,百姓有何罪。
刘渊自小拜儒学名士为师,受儒学文化影响极深。他曾在洛阳当了近二十年的侍子。当时洛阳风尚对胡人、胡物极为热衷。生活在洛阳的魏晋高官们,喜好用来自并州的胡奴胡婢,成为时髦风气。并州的匈奴人与汉人杂居百余年,改汉姓、习汉文成为风尚。
晋武帝司马炎曾夸刘渊的学识胜过当年汉武帝身边的金日磾,曾有重用的意图。鲜卑人树机能在河西起兵时,曾有人提出让刘渊返回并州率匈奴五部之兵平定河西之乱。此建议遭朝中官僚的反对,他们认为刘渊能力太强,一旦授于兵符很难控制。
刘渊在洛阳当侍子时,无所事事,临时的差使都轮不上。几次想为朝廷效力总有人在背后对司马炎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谗言。只能充当朝廷定期举办的万方来贺、盛世空前仪式活动中的摆设,难以找到实现抱负的途径,困居洛阳,游手好闲。擅长经史与武事的刘渊跟不上洛阳高官、士族追求“玄学”的风潮。
后来他回并州当了十年的匈奴五部大都督,这十年里,刘渊在匈奴五部“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
当时刘渊贤能的名声已远大于他的官职。幽州、冀州,两地的名儒、俊杰不远千里,聚集刘渊帐下。
但是自“八王之乱”启始,洛阳几度沦为战场,太学上空飘扬着战旗,这些变化让天命所拥有的“皇帝”的神圣与神秘光环荡然无存。
刘渊的志向是做一个辅佐皇帝文武双全的能臣。可惜他的理想只能是梦想。那位喜欢斗富的大官石崇当时还写了一首关于王昭君远嫁的诗,到处教人唱,成为洛阳的流行曲。在这首诗中有多句直接侮辱匈奴人的内容。“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诗中借王昭君之口说,中原是宝箱,而匈奴则是粪土。这些蔑视匈奴的高官在刘渊心中积下了深深的恨。
于是,刘渊反了!国号“汉”(304年~329年),奉蜀汉刘备为宗祖。
再说羯人石勒为什么反?
石勒家境贫寒,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家乡并州给人打零工出苦力为生,所挣花销只能维持母子不被饿死。
当时,羯人地位地下,石勒想读书,没有机会。所以他不识几个字,作为黎民百姓,他连姓氏都没有,只有一个“狗子”之类的乳名。乱世中一个随时被人踩死的尕蚂蚁而已。连年的旱灾加上“八王之乱”,并州刺史皇亲司马腾,为了筹措粮饷,大规模的抓捕胡人。当时,并州胡汉杂居百余年,混为一族,但石勒也许有明显的胡人特征,也许犯过什么罪,被官府所抓,之后,与他同一命运的人,两人带一个枷锁。枷锁是刑具,也就是在木板上掏出洞,头手被拷与板上。但司马腾的枷锁则是两人一组,让这些人带着枷锁翻越太行山,从山西走向山东,那里有奴仆买卖市场,供大商人、大地主挑选购买。石勒在路途中几乎病死,但押解的官兵怕有缺额,硬是把石勒拖到山东。
石勒从母亲身边被官兵抓走时21岁,我们可以想像千年前,衣不遮体的妇人看着唯一的儿子被扣上枷锁拖走时,所发出的那种绝望的悲号,她没地方去伸冤,因为抓走她儿子的强盗是当时合法的官府。
石勒到山东后,被卖给了一个土豪为奴。后来,他逃走,投奔了当地一支汉人农民武装,首领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勒。
这位有军事天赋的小伙子在战乱中越战越勇,组织了一支自己的军队,投奔了刘渊,被封为将军,在中原一带打游击。石勒最大一个优点是好学,他坚持让身边的儒家士子给他讲历史故事,尤其对两汉历史感兴趣。他的问题常问倒他的老师。
天生的军事才能与晋军无脑的将领形成极大的反差,战无不胜,成为刘渊“汉”的劲旅,威信也越来越高。
每个人的经历都极为复杂,战乱年代的石勒起起浮浮,九死一生,后来赏识石勒的刘渊病故。刘渊的后人又进入了权力之争,虽然石勒被封为太宰,赵王。但是刘渊的后人对石勒高度提防,经过复杂的官斗之后,石勒对刘渊的后人失去了信任。当时石勒已做大,晋在风雨飘渺之中,刘渊的“汉国”在权争中,功高盖主的石勒得知刘渊的养子刘曜将谋害他时,极为愤怒,于是说了一段话:“我事奉刘氏,尽心作事、本分有余。刘氏的基业是我打下来的,今日得志了,竟想来谋算我。赵王、赵帝,我自己也能给自己封,哪用得着由他们赐予!当时刘曜已改刘渊的光复汉室的初衷,狼子野心,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建都长安,想要重振匈奴雄风。同年,石勒脱离刘曜的政权,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建国“赵”,史称后赵(319年~351年),石勒倡导汉学、注重教育。刘曜最终被石勒击败亡国,被处死。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军阀割据,骨肉相残,兄弟反目,俘虏充当军粮。关于这段历史,人物繁多,立场各异,权力变迁,各为其主,正与邪,善与恶,相对权力来说,都不是评判的标准。也许,混乱年代,标准是谁活着,活着才有笑的机会,笑到最后的人才是成功者。
石勒征战近三十年的历史中,晋王朝的国都洛阳和帝国的西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