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很多人把国的概念狭隘的理解为王朝官府,是乎只有官方才代表是国,百姓不能代表国,国不属于百姓。国不仅代表统治者,更包括国中的黎民百姓,官方首先要代表百姓利益,国的主体是百姓,王国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百姓的利益。国的强盛应当以百姓利益为重。国强必须以民富为基础。五胡十六国,国运短,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统治者利益高于百姓利益,甚至至百姓的利益于不顾,所以短命。
征前凉失败后没多久,后赵皇帝石虎死了,死于正式称帝不久。
看一下此人的简历:石虎,字季龙,羯人,上党郡武乡1人。跟随石勒征战四方,历任侍中、骠骑将军、太尉兼尚书令,封中山王。他是石勒的堂侄,石勒死后篡位,将石勒的妻妾、子孙屠杀殆尽。暴君暴政,生杀夺予,看其心情。但是他崇信佛教,促使佛教在中原迅速传播。
历史记录了一个矛盾点,佛教讲普度众生,大开杀戒与慈悲为怀是对立的两极。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对政权造成威胁的皇亲大臣他大开杀戒,对平民百姓的流离失所,还能慈悲为怀。必竟国家的基础是民众。何况当年后赵基本占据了北中国,与东晋隔江相望。当时羯人称为国人,而汉人称为赵人。后赵采取了胡汉分制的办法。羯人当兵打仗,赵人种地纺织。
“五胡”的称谓起源于偏安江表的南宋,最早记录这段历史的是北魏崔鸿写的《十六国春秋》,在这部百卷的史书中,并没有提到“五胡”字样,而是在介绍各国开国者时都叙述了氏族起源,且皆源于炎黄。
五胡的官职、姓氏也基本是依照中原,匈奴时代的官制已不存在,中原与四夷的融合,从两汉就已开始。
在历史上,汉字中并没有“民族”这个词汇,1902年,梁启超先生从日本引进了“民族”这个词,梁先生认为,中国只有一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因为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尊崇共同的行为规范,礼俗方式,向上寻祖皆为炎黄子孙。
如果用语言来区分民族,那么西北的土著与南越的草民无法对话,但是他们可以用同一种文字来表达感悟和思绪。“五胡”并没有文字,他们以汉字为公文方式的那一刻就开始融入华夏。
中国自古有“氏族”之说,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央之地为中国。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大概意思是说,只要采用中原礼俗的人,就是中国人,就是中华民族。
服章之美称为“华”,礼仪之大,誉为“夏”,这便是“华夏”的出处。
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血缘、地缘、衣饰、礼仪及文化衡量标准。先秦之后,三个标准并行,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一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占据主流,而这主要也是为了保护华夏文明的存续。
除正义性的保卫家园时的武装外,中国古代史中很少有无故征伐周边“四夷”的历史行为,因为这要被看成是“不仁”和“无德”。
当中原政权不稳,边地四夷内迁之时,“华夷之辨”的呼声就会高涨,成为中原王朝用来抵御四夷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然而乱世之中的“华夷之辨”如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并非是大民族主义作祟,也非歧视外族。从更深层次来看,“华夷之辨”的观念促成的是一种执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每每这种时候就会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
五胡十六国时期,祖逖率领家人、部族渡江北伐,中流击辑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数年间,祖逖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后赵政权不敢南侵。因功勋巨大,受到东晋朝廷士族大家的猜忌,祖逖目睹王朝内部明争暗斗,国事日非,最终忧愤而死。
祖逖最终没能清中原,但我们的文化统一了中华。
五胡乱不了华,乱的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德。父子反目、兄弟相残、荒淫无度、杀戮不断,贪污腐败、国运不长。人性恶的一面的大展示。
任何一座堡垒都极难攻克,除非内部先崩塌。
中原文化的生命力远比任何一朝暴君强大。于是,五胡融入了华夏。
1905年,大汉奸汪精卫,提出了另一个名词:“少数民族”。在这篇《民族的国民》中提到,我民族为多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而使之同化。
但是,在四夷之地,谁是“少数”民族?
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源。
十六国时期,第二个与西域发生碰撞的是前秦。
“五胡”同样有名主,苻坚,公元338年生于邺城2,氐人,前秦第三位君主,8岁开始研读经史典籍,19岁登位,自立为大秦天王,着手革除暴政,主张“黎元应抚,夷狄应和”;重用汉官,抑制豪强,强化皇权,鼓励农耕,兴修水利,提倡儒学,兴办教育,自称是中华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
前秦衍生于后赵,苻坚的爷爷辈的苻洪,精于汉学,先在前赵刘曜手下当官,依附过前凉的张骏,担任过后赵的车骑大将军,曾劝石虎以怀柔治国,让石虎很反感,后赵内乱时,投降东晋,为征北大将军,自称“三秦王”,后来被老同事麻秋毒死。儿子苻健于公元351年称王,与东晋断交自立,国号为“秦”,史称前秦,定都长安。
十六国时期,有一种常态化的作战方式,那些将军们,打的过就穷追猛打,打不过就弃械投降,在新主子下接着作官,一旦势力强大,就又开始自立割据。十六国就是一个衍生、再造、毁灭、推新的过往。
苻健的儿子苻生继位后又成为了石虎一样的暴君,于是,堂弟苻坚杀而代之,成为前秦第三代君主。苻坚的中原化改造,有效缓解了种族隔阂,促进了文明延续与种族融合,并为后秦、北朝的汉化改革打下基础。
公元370年以后,苻坚陆续消灭前燕、前仇池国、前凉、代国,取东晋梁、益二州,结束长期动乱分裂的局面。统一北方。命吕光远征西域,收降焉耆,兵克龟兹则是其恢弘的一笔。
吕光,字世明,略阳郡临渭3人,氐人,沉稳持重,富有谋略,宽厚有度,勇力过人。以“举贤良”入仕,当过县令,百姓爱戴,曾任“鹰扬将军”,征前燕,平叛乱,屡立战功,深得赏识。
远征西域,吕光最大的劲敌是龟兹。
《汉书》记载: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
《晋书》记载: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隋书》记载:城有三重,外城与长安城等,宫室壮丽,饰以琅玕金玉。
汉宣帝时代,龟兹王绛宾与夫人弟史(解忧公主长女)在长安居住学习中原鼓乐,并从长安带回大量能工巧匠和乐工,回到龟兹后,进行汉化改革,“治宫室、作缴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以长安城的格局重修龟兹城与王宫。当年的龟兹国都已是西域最为宏大的宫室建筑群,龟兹古乐中汉乐则成为基础。到了公元91年,西域都护班超扶持白氏家族首领白霸登上龟兹王位,此后数百年间,白氏家族一直是王室继承者,统治龟兹。
当吕光站在龟兹国都4的城墙上,恍如隔世,长安城几经战火,建了毁、毁了建,而龟兹城虽经岁月,并没毁于人祸战乱。
千百年后,这座方形古城遗址仍在,位于国道314线库车段两侧,周长6600米,东、北、南三面墙垣遗迹尚存,西面临河,夯土结构,宽8-16米,残高4-8米,垣外驸马面建筑。至今城居绿树掩映中,可见多处中原皇家台式建筑的基础台地,国周为民宅所绕,居中一处高达10米台式基座,据说就是当年龟兹国王的御苑高台,国王曾在这里豢养过大象。这里发现的“五珠钱”可以证明这里是自汉代延续八百年的龟兹国的国都:延城。
历史事件,有很多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可成就大事件。
公元378年9月,前秦凉州刺史梁熙派使臣进入西域,向诸国宣扬秦的威德,使者兼职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寻找一个人。
这之后,大宛国献来了汗血马。苻坚对汗血马并没有什么兴趣,但是他对西域一个人物很有兴趣,这个人就是鸠摩罗什。前一年年底,源起负责观天象的太史奏报:夜观天象,西北方有一颗星显亮,应该当有大德大智的人入辅中国。这之前,苻坚就听说过“名震西域,声传中原”的鸠摩罗什。苻坚突然醒悟问众臣:我听说过西域之地有名士叫鸠摩罗什,应该是他吧!
到了公元382年9月,西域车师前部王弥寘、鄯善王休密驮来长安。苻坚赐给来者朝服,在西堂接见了来自西域的贵客。
当时,这两位西域的国王看长安宫宇壮丽,仪卫严肃,非常敬畏。在交谈中,两位王请求年年上贡。但是,苻坚拒绝了。理由是西域路远,西域各国今后可以三年上贡一次,九年来长安一次,将此制度长久执行下去。
于是,车师前部王弥寘说:西域大宛等国现在虽然通贡,但是他们的诚意不足,请天朝依照汉朝时的方式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如果中原王师出关,愿意当向导,协助一统西域。
当时,秦军刚平定了山东,士气高扬,兵马强壮,苻坚就想借此机会将西域纳入版图,以为后盾,对付东晋。于是,任用吕光为使持节、都督征西域的军事行动,率兵七万,铁骑五千远征。
成书于元至正年间的藏文史籍《红史》5中对吕光西征也有详细的记录。
《红史》中是这样记录的:车师前部王带着一位国师,这位国师是来自天竺的佛家学者,在苻坚召见时,此人在场,他对苻坚说:在西域的龟兹国中,有释迦牟尼佛上升33天时所造的佛祖12岁时的等身像、佛舍利、以及名叫鸠摩罗什的学者,因其国狭小,这三个宝物对众生利益不广,请陛下发兵来取,带入中原,将对众生大有益处。于是,秦国王派兵前往。
在汉文的史料中记录:当时,苻坚曾征询大臣的意见,车骑大将军苻融反对,苻融是苻坚的弟弟,累有大功,位高权重。苻融认为,西域荒远,得其民不可使,得其地不可食,当年汉武帝征西,劳民伤财,如今劳师远征,会重蹈过失,请考虑周全。但是苻坚主意以定,没有采纳苻融的意见。
骁骑将军吕光出兵西域前,苻坚曾对吕光说,听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知佛法、通阴阳,是后学之宗,我非常想得到他,如果攻克龟兹,得到此人,请立刻用驿马送回中原。
公元383年,吕光率军西出玉门关,趟流沙、过戈壁时,七万大军进入荒漠地带,三百多里无水源,将士们一愁莫展。吕光对将士们说:当年,李广利征大宛,进入流沙,刺地为泉,上天也必有助于秦军。不久,天降大雨,水深三尺。
大军到达高昌,得知苻坚将与东晋开战,也许预感不祥,驻军不前。部将杜进说:西征的命令已下,就应当快速出击,才好回师中原。于是,吕光决定继续前进。
兵至焉耆,国王泥流率属国民众投降。
用兵西域。此行,最大的抵抗将来自龟兹。
历史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件。
《红史》记载:吕光的大军尚未到达时,鸠摩罗什对龟兹王帛纯说,现在龟兹国运衰落,会遇到劲敌。军队应该从东方而来,要恭敬的对待,不要抵抗。
但帛纯并未接受,开始做迎战的部署:一是将城外的农民全部迁到城中,加强防御力量,附属侯王都各自坚守自己的城池。二是寻找援军。当时,狯胡部与龟兹王室有姻亲关系,重贿后,狯胡人连夜出兵援助龟兹。三是联系周边温宿与尉头等国的军队驰援龟兹。
《晋书》记载:吕光大军进驻龟兹城南,五里设置一处营帐,深沟高垒,广布疑兵,七万秦军布满城外,双方兵力势均力敌。但龟兹的援军不断赶到,对秦军不利。
对吕光来说,狯胡6军队善长骑射和戈矛,身披锁子甲,而且可以用绳索套人如套马。
在中原战场身经百战的吕光认为,坚守易被个个击破,狭路相逢勇者胜。必须一战定胜负。于是,下令各营集中,训练钩锁阵以对抗敌军的强弓硬驽,骑兵迂回策应。当时,中原作战的骑兵已大量使用马具、马鞍,可以在马背上站立杀敌,机动性和灵活性大增,但在西域,战马没有马镫,只靠骑术不靠技术自然靠不住。而钩锁阵则是一种围而攻之的战术方法。
战前,吕光左臂血管突起,形成了两个极似 “巨霸”的字,营垒外,夜晚出现一头巨兽,有头有角,目光如电,天亮时,有云雾遮蔽,不得见,卧的地方,南北长五里,东西三十多步宽,地上有鳞印。吕光说,这是黑龙。此时,部将杜进对吕光说,龙是东方神兽,按卦象,当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吉象,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将军之道为天意,将成大事。
攻龟兹的前夜,吕光作了个梦,梦见一道金光从城中飞出,向东而去。第二天早,吕光将此梦讲给众将士,然后说,佛神已不在护佑龟兹,敌军必败。
原本众将士认为,龟兹援军已到,且擅长矛戈、骑术,身着锁子甲,箭不易射穿,建议按兵不动,连营固守。但是吕光认为:敌人不断增多,远征军人少,营寨之间太远,兵力分散,易被对手个个击破。于是下令营寨集中,用钩锁之法,正面迎敌,骑兵游击。
公元384年夏,两军对阵于龟兹西城下,吕光按预定战法大破西域联军,斩万余,顺势攻下龟兹城。龟兹王帛纯连夜出逃,其余各部王侯三十余国,向吕光投降。
秦军进入龟兹城,城内宫殿华丽,分内、中、外三城,与长安城极似,吕光极为兴奋,摆盛宴犒劳将士。命参军京兆尹段业写《龟兹宫赋》7赋诗言志,讥讽龟兹。此赋大意是说:龟兹人奢华,重养生,好饮酒,家家藏有葡萄酒,多者达千斛,窖藏十年不坏。龟兹人不断有人醉卧酒窖中。西域各国得知吕光的威名,纷纷争先纳贡,络绎不绝于道。吕光立帛纯弟弟白震为王以安抚龟兹。吕光稳定西域,恩威远扬,那些傲慢的西域国王以往没有归顺者,也不远万里前来归附,献上汉代所赐于的节苻,吕光全部与之更换为秦苻。
平定西域的捷报通过驿马迅速传到长安。
长安城的苻坚极为高兴,任命吕光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安西将军、西域校尉,但是,此时的苻坚已兵败淝水,自身难保。
1、今山西省榆社县。
2、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的漳河岸畔。
3、今甘肃秦安县。
4、今位于新疆库车县皮朗古城。
5、陈庆英、周润年汉译本《 红史》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8年出版
6、《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龟兹王帛纯窘急,重赂狯胡以求救。
7、记录于《晋书》,但原文已失,晋书中只有简要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