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归国之路



此行的目标是天竺,求得戒律。盛大的佛事活动后,法显等人继续西行。
在张掖遇到的僧绍一人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现今的克什米尔一带)。法显等人向子合国行进。
子合国汉代时属西域都护府,王庭位于呼犍谷(现今的叶城县西南)。这一走又是25天。这是个小国,汉代时记录有350户,人口4000,兵1000,东汉之后,成为了疏勒国的属地。法显到达时,不知人口的变化有多大,但是有了1000多僧人。修习大乘佛法。

法显一行休整15天后,向南进入了葱岭,到达乌秅国,汉书中的乌秅国,距长安9950里,490户,3733人,兵740人,与子合、蒲犁国交界。这时候已是夏季,法显等人在乌秅国开始夏坐修行。之后进入蒲犁(现今的塔什库尔干县),当时叫竭叉国。在这里,法显与道整等人汇合。刚好遇到大型法事活动。这种法事活动很特殊,国王和群臣按级别供养僧人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主要是给四方来的僧人赠送棉布、珍宝以及生活用品。活动结束后,再从僧人手中赎买回来。由于高原地带,气候寒冷,除了小麦之外,生长不了其它作物。这里有佛祖使用过的唾壶,材质是石料,还供有佛牙,建有佛牙塔,有1000多僧人,为小乘信徒。
越过蒲犁之后,再去的地方与葱岭以东就大不一样了,葱岭以东的各国,由于受中原影响,穿着、服饰大体一样,只是面料不同。越过葱岭草木果实都大不相同。这似乎要告诉我们,葱岭以东至黄海之滨的土地,是天赐中华的领土。葱岭在历史上就是中国与外夷的屏障。

这之后的十年里,法显一行进入了天竺,有人为了求经、有人为了拜师、有人为了寻迹,众人到达北天竺的佛教盛地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后,为了各自目标,便各奔东西,只有道整、慧景两人愿意随法显继续寻找戒律。
在天竺,年迈的法显曾掉过三次泪。
第一次,公元403年3月,离开那竭国(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市)向西南翻越小雪山时,大病初愈的慧景倒下了,临终前对法显说,你们快走吧,别管我了,戒律尚未找到,我们不能一起死在这里。法显与道整流着泪望着倒在雪山中的慧景继续前行。
第二次,公元404年,佛祖的出生地,迦毗罗卫城(尼泊尔国与印度北方邦交界的区域),本以为在佛祖的故乡才能找到完整的戒律,但是此时的迦毗罗卫城已荒芜,成为了狮子和白象的乐园。佛祖的荣光早已不存。佛法在佛祖的家乡业已凋零。这是法显西行途中第二次落泪,为了心中的信仰。

第三次,公元409年,在华氏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附近)取得戒律的法显准备回国,同行的道整十分仰慕华氏城的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决定留下不回东土。于是法显带着得到的经书,独自离开,搭商船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有一天,在狮子国的无畏山寺,看到商人用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法显潸然泪下。这一次是对遥远家乡的思念。
但归国之路异常艰险。
公元411年,法显携带大量抄写的经书律藏坐着前往中国的商船东归,航行不久,遇暴风雨,船破水入,漂流到一处小岛,补好后继续前行,又漂了一百多天到了爪哇岛。五个月后,换乘另一条到广州的商船回归,这是条载有200多人的大船,不料行程中又遇暴风,船失去了方向,随风飘流。船上的婆罗门商人认为,灾难是由中国和尚带来的,必须将中国和尚投进大海当做祭神的供品才能免灾。在关键时刻一位一路施舍法显的商人保护了法显。他怒斥着婆罗门商人说:中国的国王和百姓信奉佛法,如果你们杀害了中国和尚,到达中国后,我会告发,国王不会放过你们,除非你们把我一起杀了。
原本到广州的船随着季风漂到了青州崂山。这里已是东晋的地盘,在前一年,东晋太尉刘裕灭南燕,留长史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筑东阳城。
当时的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得知有和尚带着经书渡海归来,立即带人到海边,迎接佛经佛像。这一天是公元412年7月14日,法显已78岁。
之后从彭城、镇江到达东晋国都建康,到达建康译经是公元413年,这一年,在长安译经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圆寂。

行为高尚的人总是有机会相遇,在建康的道场寺法显遇见了一同西出求经的宝云、智严,这便是殊途同归。
在法显的回忆录《佛国记》中只写到回国。未提及在国内译经的事。在法显的记忆中,当年年轻的智严等三人从焉耆返回高昌筹资失联,不知智严等人后来去了哪里。
当时智严筹到盘缠后,继续西行到达了罽宾国,三年完成其他人十年的功业,让罽宾的法师大为惊讶,自此,不再小瞧秦地的僧人。在罽宾智严遇到了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禅师佛驮跋陀罗,刚好这位西域高僧也想到秦地传法。三年后,在智严的竭力邀请下,佛驮跋陀罗随智严来到了长安,这一年是公元405年。在此之前,宝云已由弗楼沙国回到长安。由智严引荐跟着佛驮跋陀罗学习。但是,佛驮跋陀罗与鸠摩罗什观点不合,同为大乘佛法,属两个门派,佛驮跋陀罗一派认为大乘有宗,而鸠摩罗什一派认为大乘空宗。鸠摩罗什一派的学说有后秦帝王姚兴的支持。于是,佛驮跋陀罗等人在长安大寺受到排挤、驱逐。怒然之下,便与智严、宝云等弟子东出潼关分头南下。佛驮跋陀罗应邀去了庐山讲经。宝云去了建康,而智严则在一座山寺中隐居修行。
公元413年,法显到达建康的道场寺,宝云刚好就在这个寺中译经。两年后,佛驮跋陀罗到达道场寺加入了法显的译经行列。

公元417年,东晋太尉刘裕率军北伐,攻克长安,灭后秦,班师凯旋。途径函谷关以东的一座山寺,便带人烧香敬佛,在寺中看到3位僧人坐在绳床上打坐修行。一群人吵吵嚷嚷的进入,僧人丝毫不动,当时的始兴公王恢打了一个响指,3人睁眼瞟了一眼,又闭目入定。不搭理已是前呼后拥的达官贵人。这让始兴公王恢很敬佩,于是,问了寺周边居住的老人。得到的答案是,这是三位举世难寻的高僧。王恢将此事上告刘裕,建议请三位高僧回国都建康。但三人不肯去。王恢多次进寺邀请,另两僧推举佛法最高的智严去建康。
王恢在建康城东专门为智严建了一所寺院“枳园寺”。
在建康,智严与法显、宝云、佛驮跋陀罗再次相逢。开始了译经生涯。
这一年是公元418年,法显81岁,佛驮跋陀罗59岁,宝云43岁,智严生辰不详。后来,智严认为自己道行不够,再次西行天竺,返回途中,圆寂于罽宾,时年78岁。
法显等人在建康译经时,刚好是东晋与南朝宋交替之时,佛家并非生存于世外桃园,战乱与王朝的更替,百姓的生死别离同样牵动着这些得道高僧的慈悲心怀。而他们能做的就是把佛的真谛及戒律尽快译完,普渡众生。
在北中国五胡十六国混战时期,丝绸的主产地,中国南方与西域是否有相关贸易,代表中原正统“衣冠南渡”的东晋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在江南发生了什么故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