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有一则谚语:在战争中,政治家提供弹药,富人提供食物,穷人提供孩子……当战争结束后,政客们取回剩余的弹药,富人种更多的粮食,穷人寻找孩子的坟墓。
国难当头,老百姓也想跑,但是跑不了。他们能干的,只有拿起武器阻止战争,阻止家园被毁,国家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冲锋在最前面的永远都是穷人的孩子,哪怕这个国家已经支离破碎,也要以命相搏,而那些他们平时无比敬仰的政客、权贵、士家大族们根本就靠不住。那些让当权者瞧不起的老百姓,那些喜欢谈论王朝更替的小市民,反而成为国之脊梁。爱国是底层百姓最后的尊严。因为这块土地,是祖祖辈辈生根立命的地方,必须关注他,必须让国家兴旺起来,他们自己才能好起来。
我是因为我们的教课书上删除了岳飞的《满江红》,才专门去看了张艺谋的电影《满江红》,片中讲了六位小人物、三个大人物、两只棋子,一粒种子的故事,六个小人物是三个舞女,三个岳家军的老兵:车夫、更夫、武夫,而大人物则是宰相、总管、皇亲,大人物们各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而小人物们只想将他们心中的英雄岳飞临终时写下了什么留存下来,这些小人物,不惜以命相搏,他们也有软肋,这软肋是他们的孩子、妻子,为了让他们活下去,他们软了。棋子则是秦府的亲兵营统领,一死一活。还有一粒种子,车夫的女儿,精神的希望。
这部电影其实很沉闷,暗夜下灰色的宫墙大院,中国古典的锣、鼓、嚓和古老的戏剧过门。直到剧情演绎了三分之二时,“棋子”亲兵营副统帅孙均掀开武夫张大的衣服,露出背部刺字“精忠报国”才为这部影片点了睛。
发人沉思的是张大这些小人物手握那封藏有秦桧叛国证据的书信,但并没有产生过要把它上交朝廷换取富贵荣华的想法,而是将信当作从秦桧口中套出岳飞遗言的筹码,因为时局早让他们醒悟,皇帝赵构与宰相秦桧,本质上并无区别。那只乌鸦一样的黑鸟,说明了一切。电影的成功在于戳中了中国百姓内心深处最为根本的爱国之心,不怕有软处,也不怕有私心,平凡的小人物心中一样有不灭的大义。于是,影片中有了一个细节,玉镯被摔碎,意味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中国人气节。
为什么我们的教课书删了岳飞的《满江红》,我在网上搜索的结果是有暴力倾向,这两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太血性。这两句其实讲的是“大汉军魂”耿恭坚守疏勒城,十三勇士归玉门的故事。还有人认为岳飞的《满江红》不利于民族团结。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与匈奴有直系血亲,如果一定说有,最多的则是北方汉人,历史上,南匈奴改汉姓融入了北方汉人之中,而北匈奴依附鲜卑后,也自称是鲜卑人,公元471年,鲜卑人魏孝文帝拓跋宏,在祖母汉人冯太后的支持下,开始全面的“汉化”改革,118个鲜卑复姓改成单音汉姓,复杂的拓跋鲜卑祖姓消失。这之后开启了设律法,说汉语,用汉字,穿汉服,分土地,提倡通婚的改革。公元493年,借南征为名,魏孝文帝带领20万大军从平城向洛阳开进,并定都洛阳。对开凿佛窟意犹为尽的皇帝,下令在洛阳龙门山上开凿第二个石窟,龙门石窟。就这样,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1500年前隐没在从大同到洛阳的历史古道上。
“民族”出自日本语,日本人为了翻译“nation”,创造了“民族”这个词,是指在地域、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别的族群。而在梁启超的眼中,中国只有一个“中华民族”。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电影结局是亲兵营的士兵们以仪式感的方式传颂这首词,有关爱国的热血记忆被集体唤醒,家国大爱有了具象的承载。车夫年幼女儿的接力背诵,则道出民族精神的永不磨灭,会一代一代往下传。至于这首词,是否出自岳飞根本不重要了,因为他代表了一种精神,《满江红》被移出教课书,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我们的孩子们,在若干年后,还知道杨家将、岳家军、包青天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吗?
我们今天面临的早已不是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而是来自海洋的游牧民族。
那些有权力有责任编辑好教课书的“砖家和钻家”们,心中无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