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孟子的说法,每五百年当有圣人出、王者兴,上下五千年,圣主名君能有几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此四人是为代表,介于汉唐之间的南北朝时期最为耀眼的当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游牧与农耕的大碰撞、大融合的过程中,他的改制为隋唐点燃了引路的光芒。
拓跋宏,从血统上说他至少有四分之三的汉家血脉,他的母亲和祖母都生于汉人官宦世家,北魏初年为了避免西汉吕后专权对帝国的影响,仿照汉武帝“子贵母死”的作法,凡被立为太子,其生母必须自尽的承继方式,抚养他长大的文明冯太后也是汉人。他自小受儒学思想影响,这便形成大融合的基础。
我们用南北对峙时期,南朝与北朝的故事,叙述一下“太和新制”对后世的影响。
公元478年,南朝刘宋的使节到达北魏,可是使节刚到平城,南朝建康城发生政变,萧道成称帝,刘宋灭亡,南齐建国。这时候,刘宋的使臣对北魏的官员说:宋魏之间一向友好,患难与共,现今刘宋亡国,魏国就当出兵相伐。这原本就是牢骚话,但这之后,投降北魏的原刘宋皇族刘昶(chǎng)被任命为征南将军,随北魏大军南征。这是南北之间第六次战争。这次战争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因为双方都有腹背受敌的顾虑,北魏要提防柔然,南齐要对付南蛮。
帝国的生存压力让南朝与北朝同时选择了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和官僚体系做根本性的调整,成功则使帝国走向稳定与繁荣,失败则可能导致内乱与冲突。
在南朝,皇帝萧道成为人大度,提倡节俭。他曾说:“让我治理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泥土同价。”因为刘宋荒淫奢侈的政风,萧道成深知其害。在萧道成看来,王朝的一切问题都来自对虚荣的追求。做官应念及百姓,视金玉为粪土。
听取下级的意见似乎是明主的共性,当时在皇宫的大殿上放有白虎樽,这是一种酒壶,壶盖上铸有一只白虎。如果对朝政不满提出意见,则可以饮用白虎樽中的酒,之后直言。萧道成当皇帝的第一年元旦,就有人喝了这酒之后提意见,建康城的宣阳门有三重关卡,却没有城墙,用竹篱笆围着,本份的人从城门进,层层检查盘问,而奸恶的人直接从竹篱笆处穿行,无人阻拦。帝国的制度如同城墙,是防奸邪之人并不是防本份百姓。这个意见萧道成很重视,立即下令兴筑建康外城墙,同时规范惩恶扬善的标准。禁止官员封山占水,与民争利;整顿户籍,减免赋役,安抚流民,提倡节俭,结好柔然。可惜,萧道成在位不满三年就病故,时年56岁。临终前,嘱咐太子萧赜:要警惕晋王朝及刘宋皇族相残的教训,善待宗室,稳定朝政,恢复经济。
一个王朝的凝结力来自英雄和信仰,一个有信仰的英雄则会改变一个时代。但是信仰经常会被妖人所利用。
在北朝云冈石窟精雕细凿时,平城的寺庙中出现一个妖僧。此人用法术迷惑百姓,打算在平城发动暴动,结果被一网打尽。这个叫法秀的和尚可能会技巧之类的功夫,抓住他时,给他头上罩上了个铁笼子,但他尽然可以轻松开锁。民间有传说,捉住妖精,用铁丝穿过锁骨,妖精就不会逃脱了。于是,这位法秀和尚被套着锁骨游街三天而死。这便是“法秀阴谋暴动案”,牵连的官员一百多人,有大臣建议,只诛杀主犯,不牵连,被获准,也有大臣建议再次灭佛,诛杀僧人,被否决。
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的佛经,只是形式上的中原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国化的流派,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佛教有很大的差别。
佛教盛行,但是在南朝则出现了一位“无神论”者。
此人叫范缜,属于没落士族,是名儒刘献的得意弟子,范缜家穷,布衣草鞋,但从不自卑,且见解独特。曾上书朝廷,陈述改革政见,未被采纳,却遭来了士家大族子弟的敌视。
南齐建立后,范缜因是南朝名士被任命为尚书中郎。在王公大臣都信仰佛时,范缜成为了另类,于是关于“因果报应”的灵魂永存有了一次大辩论。一场舌战群儒的过程。
正方:宰相萧子良为首的朝中重臣,他们认为:人死之后,只是肉体消亡,灵魂不灭,前世埋下的因,后世就结出果,进入轮回,活着时,应当行善弃恶,超脱轮回,立身成佛。
反方:范缜一人,对“因果理论”嗤之以鼻,声称世本无佛,庸人自扰。
正方:如果无因果,为什么世上有人富贵有人贫贱?
反方:人生如同树上的花,随风而落,有落座席上,有掉茅坑里。落在座席上的是诸位大人,掉在茅坑中的是小人我。
正方:你怎么连祖先的神灵在天堂还是地狱都不知道,何以为人?
反方:你既然知道自己先祖的神灵在哪里,为什么不自裁去到他们那里孝敬?
正方:“无神论”是异端邪说,如果执迷不悟,影响你的前途。如果放弃“无神论”以你的才华和品德,可以做更大的官,为什么与朝政为敌,自讨没趣?
反方:如果我以出卖良知取得高位,可能早是你的上级了,你还敢这样与我对话吗?
…… ……
这之后,范缜写就了《神灭论》,提出了“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神存,形谢神灭”的无神论观点。
范缜认为“浮屠害政,桑门蠢俗”。官方提倡和宣扬灵魂不灭,不仅会败坏民俗、危害伦理道德,还会损害国政、僧人大量增加,造成严重的政权危机,导致百姓重于现实的利己而轻于长远的济世,不讲孝悌,不行慈爱,势必造成兵源短缺,土地荒芜,粮食乏匮。世人应禀承天性,提高自我修养,恪尽职守,各安天命。这样,种田打粮,粮食取之不尽;养蚕织衣,衣服用之不竭。百姓用衣食之余回报君主,君主以无为而治天下。从而实现国泰民安。
如果拉长历史,“因果报应”并非佛能确定,而是由个人的品性和王朝的政略所决定。用今天的哲学思想来认定,范缜也只是机械的唯物一元论。但是,严重地动摇了皇家统治佛经形成的“形神二元论”的精神支柱,范缜的言论,使得“朝野哗然”。可叹的是范缜的理论并不为当朝权贵所认可。
但这种思想对南齐的第二任皇帝萧赜有所影响,当时南朝天文变异,节气失调,大臣们请求用祭祀的方式向神灵乞求平安。萧赜的态度是:顺应天心,要靠行动,不靠虚文。王朝一直在克己求治,推行德政,如果错误在君主,仅靠祭祀,怎能化解现实问题。
公元484年六月,南齐:有一个官职叫“中书舍人”,主要是参与官员任命,起草诏书,被分别派驻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御史中丞府,号称“四户”,这些官大权在握,声势超越朝廷其他官员,太守、县令,不断升降调补,四面八方所送的礼物,每年数百万之多。当时一名叫茹法亮的中书舍人公开说,做官何必靠那点俸禄,就在衙门内动动嘴,一年能弄个数百万,玩一样。刚好当时天象发生变化,侍中王俭上书齐武帝萧赜称茹法亮等四位中书舍人专权,贪赃枉法,只求私利,上天变异,来自这“四户”,应当治罪。但是这些人都是萧赜派去的亲信,所以萧赜亲笔写信给王俭做解释,包庇这些贪官。
公元484年六月:北魏:正式启始官俸制,按品级发放,一季一次,立法,官员贪一匹布处死。当时秦州刺史,拓跋宏娘家舅李洪之贪赃枉法,拓跋宏下令将其戴上脚镣押回平城,皇帝主审,百官陪审。因是高官,准许他在家自裁,皇亲国戚成为第一个被开刀者。之后,其他郡县太守、县令因贪污处死四十余人,官场震惊,贪腐贿赂之事,几乎绝迹。而平民犯罪,宽大处理,缺少确凿证据的嫌疑犯,免死,改流放戍边,此后,平城每年死刑者不过五、六人,州郡也在减少。由于落马贪官太多,淮南王拓跋佗,请求恢复传统,停止俸禄,朝议时中书监高闾说,俸禄让清廉的官,不必贪污,贪污的官悔过向善,如果停发,贪官更贪,清官则无法生存。淮南王拓跋佗的提案被否决。
一个王朝对贪腐的态度,自然决定了发展方向。战略格局来源于思想,更是一种境界,有什么样的思想和境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格局和结果。
任何改革,首先是对官僚体系的改制,不同的“因”,当然会产生不同的“果”。
南朝与北朝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开始了土地改革,南朝失败了,北朝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