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战斗檄文是武王伐纣的《牧誓》,其中有一句话:“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乱于内为奸,乱于外为宄。大意是:昏庸之徒残暴于百姓,奸宄之人盘踞在商都,今天,我率诸侯联军将替天行道。
历史上众多战斗檄文均是以拯救百姓为基本点,但是在战争中伤亡最大的往往是手无寸铁的百姓。面对侯景的首鼠两端,东魏军司杜弼写了一封战斗檄文,成为了预言书,预示了南梁必被侯景所毁,梁南武帝也必遭困饿而死。
这篇檄文提醒南梁要防侯景这种奸宄之人,强调东魏是中原正统王朝,南梁是藏污纳垢之地,指责南梁官员忘大义亲小人,君主荒唐,臣子奸佞,纵盗侵国。
檄文中还有很哲学的言论,比如:万事均无定势,想要图利,却可能反受其害;想要得到,结果却失去更多。……檄文中还专门对梁武帝萧衍进行了一个定性:用人不当,治理涣散,百姓流离。愚弄民众,却想用佛法蒙蔽,礼崩乐坏,却假装清心寡欲。传播以身犯险之风俗,任用薄情寡义的子孙。兵权在外。必将祸起萧蔷,危及骨肉,衅起腹心。当强弩射击建康,长戈指向宫阙;那时候,就是爬上树把鸟巢都掏光,也救不了府藏之空虚……檄文极长,字字诛心。甚至直接指出侯景的目的是占据淮南称帝,而不是向南梁称臣。不知道梁武帝看到后什么思维。如果这时候悔改还来得及,但是,机会是留给智者做决策,而不是让愚者耗时间。
史料之所以详细的记录了“侯景之乱”的全过程,甚至细节都跃然于纸上,那是因为“侯景之乱”彻底打破了南北朝的格局。动乱的过程,可以看到南梁朝臣的忠奸善恶,可惜,对梁武帝萧衍来说,一切都晚了。
公元548年,1月7日夜,东魏将领慕容绍宗,率五千精兵,到达侯景盘踞的涡阳(今安徽蒙城),兵临城下,阵前慕容绍宗摘下铁盔,面向北斗冲对方列阵的侯景大军发誓:各位将领,你们的家属毫发未失,如果回归,概不追究!于是,侯景兵团霎间崩溃,涡阳守将率兵易帜。侯景慌乱中带几个心腹出逃南下,途中收容无主的残兵800余人向南逃窜。侯景只是东魏任命的官,一旦这个官职不在,在手下将领眼中已一文不值,没人会去为了一个背叛者卖命。
慕容绍宗只是尾随,并没有尾击,于是,侯景派人递话给慕容绍宗说,兔死狗烹的道理你要明白,如果侯景死了,将军还有什么用呢?于是,慕容绍宗只尾随不攻击。得知东魏大军将到,驻守悬瓠(今河南汝南)、殷州(今天河南项城)的南梁两位刺吏弃城逃跑。即便生死杀场,主帅都打着个人的小算盘。
1月20日,侯景的残部夜间到达南梁的寿阳,寿阳城门紧闭。侯景派人通知守将,南梁河南王侯景兵败,投奔此城,请开门相迎。守将说,我没有接到命令,拒绝开城。侯景再派说客入城面见守领就有了下面的对话。说客:咱梁朝皇上对河南王侯景,十分器重,如今战败,撤退到这里,为什么不接受?守将:我的任务是守城,河南王自己打败了,跟我有什么关系?说客:国家把边镇托付给你,如果东魏兵追来,杀了河南王,你怎么向朝廷交待?……于是,守将开城迎侯景入城。以强权逼人要比规则管用。
1月22日,侯景上书梁武帝请求降职,其实此时的侯景已是丧家之犬,所献的地全部被东魏收回。梁武帝不听劝阻乘机诛杀侯景反而引发了妇人之仁,不但未责怪侯景还正式任命侯景为南豫州牧,爵位河南王并未撤消。而且要钱给钱,要粮供粮,要兵器派铸工,其被装类的供给一点不少。侯景背叛东魏时,家人被高澄扒皮抽筋一锅炖了。在寿阳安定下来,就向梁武帝提出要娶当时士家大族,王氏或谢氏家的女子为妻。王、谢两家的声望,别说叛将,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按现代说法就是豪门贵族。梁武帝很为难,让人回话说,王、谢两家你配不上,你还是找朱、张两姓女子吧!成语“门高非偶”就是说这件事。梁武帝说这话时没有考虑到侯景是北方悍将,根本没有门第观念。这种耻辱,又为侯景后来大肆屠杀南朝豪门士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养虎为患,阳亲阴疏。农民与蛇并不是童话故事中的唏嘘,而是成人世界的常态。
东魏的高澄为应对西魏,在高人指点下,下了一步棋,这便是摧毁南梁的“必杀技”。高澄主动与南梁求和,提出释放俘虏的南梁将领。从任何角度上说,如果南北和解,侯景就是一个“梗”,必不得好报。此时,梁武帝不顾大臣的反对,答应和解。侯景并不傻,东魏与南梁的信使要往来侯景的防区,于是,侯景劫扣信使,重新拟了封给东魏的信函,将高澄大骂一通。同时,又以东魏高澄的口吻给梁武帝写了一封国书。再给梁武帝身边的宠臣朱异写了封信,请朱异帮忙说好话并代呈写给梁武帝的应对东魏的建议。随信给朱异的好处费是二百两黄金。可是这位权臣朱异收了黄金,把奏折烧了,让侯景有苦无处诉说,朱异眼中只有黄金而没有灾祸。奸恶之人的恶还不在于受贿,而是隔绝上下,蒙上决策者的眼。
高度机密的交易只能面对面,先做后说,参与的人越多,泄密的可能性越大。
侯景编造的东魏写给梁武帝的国书中提到,可以用侯景换回俘虏的南朝将领萧渊明(萧衍的侄子)。看过假国书,朝议时,大臣反对,认为侯景并非等闲之辈,因穷途末路而降,如今拥兵自重,如果背弃后患无穷,则大不吉。而此时,宠臣朱异则不以为然的对梁武帝说,侯景是败军之将,派个人去就足以制服。何惧之有。于是,梁武帝回复这封假国书:萧渊明早上到,侯景晚上就交回东魏。当假国书换来真国书时,真相也就大白。于是,侯景看到梁武帝给东魏的回复后大骂,我早知道这个老家伙心肠恶毒!侯景准备叛乱的事,同在寿阳的咸阳王元贞,不断的上书报告朝廷。被侯景发现后,元贞逃回建康更详细的说明了侯景的动态,但是,梁武帝并没当回事。
不断有消息传来侯景要叛乱,但此时深受当梁武帝宠信的朱异大权在握扣押所有关于此事的奏折。在皇帝菩萨萧衍眼中,侯景势单力薄,把命运交到他的手中,就如同婴儿仰望奶水,怎么可能叛乱……甚至鄱阳王萧范请求出兵乘早解决隐患时,梁武帝断然拒绝……后来,侯景提出更苛刻的条件,甚至威胁朝廷,但是吃斋念佛的梁武帝萧衍以佛心对狼心,不但不反省,反而认为自己没让侯景满意,亏对了客人,加大了对侯景的赏赐。
7月10日,经过半年的准备,侯景在寿阳起兵,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要铲除以朱异为首的朝中“三条蛀虫”。梁武帝得到消息笑了,说:我折下一根树枝就能打死侯景。于是下诏:砍下侯景头颅者,封三千户,任刺史。命寿阳周边军队出动平叛,梁武帝可不是折了树枝,而是动用了帝国的大棒。但梁武帝并不知道,侯景之前已买通了,自己的侄子临贺王萧正德当内应。
9月25日,侯景以外出狩猎为名,率轻骑兵直捣建康。还没动手,途径的谯州、历阳守将投降。10月22日,在内奸萧正德的帮助下,侯景大军横渡长江,此时的侯景军仅有战马数百匹,士卒八千。
太子萧纲发现事态紧急,晋见梁武帝请示应对谋略,而萧衍说:这是你自己的事,何必问我,内外军政,全交给你。太子萧纲并不知萧正德是内应。逐命堂哥萧正德守最关键宣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