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内乱,谁能乱华?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截“门阀乱”的时间段,也就是两晋南北朝时代,近四百年。史学家将其前段称为“五胡十六国”。后段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结束400多年后,一生好学,随手书写读书笔记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卷九中,写下了夷狄乱华的设问。
在这篇叫“五胡乱华”的随记中,洪迈写到:刘聪乘着晋朝的衰微,窃取中原,自己死了以后,子嗣就被诛灭,无论男女老幼都被靳准杀害。刘曜接着刘聪之后,不超过十年,自己就被人俘虏。石勒曾经兴盛过,儿子的皇位被石虎夺走,石虎完全占有了秦、魏、燕、齐、韩、赵的土地。他死后不到一年,子孙就遭残杀,没有一个留下后代。慕容隽乘着石氏的内乱,占据了江山,也只终了自身。到他的儿子就被灭了。符坚的兴盛,又不是刘氏、石氏能比的,但是也不能免于失败,国家化为丘墟。慕容垂趁着符氏的动乱,完全恢复了前燕的国统,死后不足一年,帝业倾颓覆亡,这七个人,都是夷狄祸乱华夏的典型人物,可是都不能长久。当今的金国胡虏,建立政权八十年,传了好几代首领了,还没有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洪迈谈论“五胡”时代,时间跨度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文人谈论“明朝那些事”一样遥远。
“五胡入主中原”的起因是:西晋出了个傻皇帝叫司马衷。连年饥荒,饿殍千里,得到呈报,这位傻皇帝不解的问大臣,“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喝汤呢”?
傻皇帝的皇后叫贾南风,史料记载奇丑无比,贾皇后没有皇子,多次借种,均没怀孕,于是干政,废老太后、杀重臣、勾结番王加害提反对意见的官员。谋杀太子司马遹。而在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傻皇帝司马衷无动于衷。自此,由这个丑女人引发了历时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的混战,让司马氏亲人反目、骨肉相残,这个“乱”先决条件是中原王朝自己乱了纲常。
如果司马懿在天有灵,知道他的后人们为了权力、土地、地位、财富相互喋血,当初何必搞个“高平陵之变”,夺了老主公曹操后人的江山,老谋深算,也只能算得眼前,算不得未来。
原本可以重塑“两汉”荣光的西晋,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在皇权与士族的角逐中,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出现,平衡点一但失衡,则天下必乱!

于是,五胡入华,五胡入主中原也并不是灭绝人寰,大肆屠杀百姓。因为国以家为基础,家以人为元素。那段历史,虽然有过横征暴敛,屠杀虐苛之事,这主要集中在贵族间因权力分配带来的屠戮,对于百姓基本是仁政安民、劝课农桑、发展教育、大兴佛教。
下面这些名字,你认为谁是胡人:
刘渊、李雄、石勒、符坚、慕容隽、司马衷……这些人就是匈奴、氐、羯、羌、鲜卑、同时代五胡与汉的代表人物。
炎帝代表农耕文明,黄帝代表了游牧文明,如果按中国的史料,向上溯源,匈奴、鲜卑是黄帝后裔的分支,羌、氐是炎帝后裔的分支,羯是源于西域的牧羊人,属于匈奴的别种,这样看来,五胡同是炎黄子孙,因此,五胡入华并不是外族入侵,而是兄弟同室操戈。
“五胡”的君主,除了后赵的建立者羯人石勒外,其他四位原本就是西晋的封疆大吏,他们的先辈自两汉时期就是中原王朝的官员,他们均是属于受汉学长大的贵族子弟,且善长诗辞歌赋,他们起兵后的口号是光复汉室,匈奴人刘渊的国号是“汉”,巴氐人李雄的国号也是“汉”。氐人符坚的国号是“秦”,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是“魏”“燕”,他们都自称承继了中原正统。最没文化的是石勒,但也每天必让儒生讲《史记》听。他所建立的政权叫“赵”。
石勒的侄子叫石虎,后赵第三位君主,石虎有个养子叫石瞻,石瞻的儿子叫石闵,石虎待石闵如同亲孙儿一般。石闵果断敏锐,以勇猛著称。长大后授游击将军,封修成侯。
石虎死后,后赵因权争大乱,石闵与一起长大的小叔及石氏兄弟争权,改归祖姓,建立“冉魏”政权,此人就是冉闵。
被胡人养大的冉闵,因为胡人认为他不是石氏的正宗,不愿听他所令,于是,冉闵下达“杀胡令”。掀起五胡时代最残酷的大屠杀。无数胡人百姓被杀,这位也就是“网传中汉人大英雄冉闵,在网传中说,如果没有冉闵,汉人就被胡人当两脚羊吃掉了,冉闵的“杀胡令”才让汉人的血脉得以保存”。扯蛋的言论。其实,冉闵当政不过一年就被前燕王慕容儁所杀。
历史对冉闵的品价:冉闵,弃仁背义。石氏养息,负恩作逆,何敢辄称大号?
冉闵,在那个时代是个背恩忘义、恩将仇报的中原人。只是乱世枭雄之一,怎么就成了令“汉人血脉得以保存的大英雄”?“人相食”的悲剧在历史的饥荒年代一直存在,直到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还记录有卖人肉的故事。而网传把俘虏当军粮的“两脚羊”事件,并不是“五胡”时期而是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那时,中国再一次进入大割据的时代。
所以,没文化,真可怕。

北方汉人的主体就是五胡游牧人与中原农耕人的融血,他们共同形成了今天一个名词:汉族。
去看看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和洛阳,其中一半的政权都是“胡”人或胡汉融合的政权。
很多历史网文的写手,习惯于将二十世纪初,由日本输入的“民族”一词,与历史上的胡汉政权划等号,称那些胡人政权为“少数民族”所建王朝。原本梁启超先生引入“民族”这个词时认为中国只有一个民族叫“中华民族”。网文写手根本不知道“少数民族”这个词是大汉奸汪精卫所创造,它割裂了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关系。民国期间,所提的“满蒙汉藏回”五族共荣,五族同源,其实是中华民国的地域概念,所以,多读点历史,方能看清未来。
东哥是祖籍陕西富平的新疆人,为写南北大融合的历史,专门做了自己的血源基因:其中北方汉人53.94%,南方汉人18.39%,藏缅族群13.8%,拉祜族2.31%,东北亚族群11.56%。
我一哥们,甘隶平凉人,我在谈论上述话题时,也让他做了个血源基因:其中北方汉人82.95%,藏缅族群12.86,布里亚特人2.7%,雅库特人1.36%,东北亚族群0.14%。
看了上文数据,如果,你依旧认为你是纯汉血统,那建议去做一个族源的基因鉴定,看看你身上有多少个历史种群的血统就明白了。

今日的“汉族”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一个血统概念,由多个历史族群而融合,是建立在汉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的族群。简单地说:福建的老农与陕北的老农根本不可能用语言沟通,而他们的外貌差距也很大,但是写在对联上的“国泰民安”他们都能看懂,这便是文化的力量。
如果,我们用上面概念去套,“五胡”只是不同地域的“汉人”,并不是今天术语中的“少数民族”,他们同为炎黄子孙,并非异族,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正因为此,在一本叫《文明的冲突》的书中,作者亨廷顿提出"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种文明就是中华文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大地分分合合,无论哪个王朝,主政者汉人也好,胡人也罢,都认为承继了前朝的正统,推崇“儒、释、法、道”的汉学主流文化。他们都会有一个目标,统一中国,恢复曾经安定团结的盛世,这是中华民族一致的认同感,让内耗降到了最低,同时,极大程度让我们遇到外敌入侵时,同仇敌忾、目标一致。抗日战争就是离我们最近也是最好的历史例证。
今天,我们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是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多个文明,但先后被野蛮所征服,唯独中华文明从未被征服,一直在延续,掌握这种文明的民族,才是战斗民族,弱如流水,强若坚冰。
融合是一种取长补短,于是,南北朝之后有了大唐的盛世!
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就是,中国只有一个民族,叫中华民族。

战友张运的核动力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