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的人生


一个伟大的人物与一个伟大的时代往往密不可分的。个人的命运与王朝的命运相联时微不足道,如同一片树叶。从生命的出现到消亡就恰似初春的嫩芽到深秋的落叶,没有人去关注一片落叶的命运,但也正是一片片如同枝叶的普通人的命运叠加起来,与时代这棵参天大树的生命连在一起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王朝的命运。

(一)
隋皇杨广的母亲独孤伽罗去世的那一年是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当年,有两位对中国历史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出生。
一位叫李淳风,著名的天文、历法、数学家,与同好者袁天罡写就了神秘的预言书:《推背图》。共绘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都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预言了从唐开始一直到未来世界发生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另一位叫陈祎。洛州缑氏人。在史书中,每个伟大的人物出生都有一个传奇的梦预示未来,所说陈祎的母亲分娩的前一夜作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境中一位身穿白衣的僧人向她辞别,并告诉她将西行求法。梦醒之后,便生下陈祎。
陈家原本是士族,爷爷那辈曾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叫陈惠,隋朝建立后出任过江陵县令,陈家在洛阳南郊原本有块食邑,祖上留下的遗产。这原本让陈家子弟衣食无忧。隋朝建立后,采用均田制,原有的食邑被分了。但按当时均田地的分配法,陈家百亩地还是有的。
隋皇杨广在位期间对士族采取了拉拢和利用的策略,以均衡关陇集团。为了加统治,取消“九品中正制”、取消世袭制度、迁徙贵族等措施使得士族在一方的影响力减弱,同时,通过举办大规模的活动、修建园林、寺院、道观等方式,展示帝国的权威和财富,试图吸引士族的支持和认可。但科举制的施行,击碎了士族升迁之梦。
饱读诗书的杨广却不懂得“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小鱼放在锅中时,不能随意翻腾,不然就会成为一锅碎渣,针对门阀士族的策略引起了一些士族阶层的不满和反对。他们认为隋炀帝的奢华和滥用民力会导致动荡。于是,陈祎的父亲江陵县令陈惠弃官回家,隐居乡间,陈惠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陈祎是最小的儿子。
陈祎自小聪明异常,记忆和理解力超强,八、九岁就可以诵读经书,尤其喜欢佛经。
陈祎的二哥叫陈素,早年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长捷。陈祎10那年,父母双亡,哥哥便把他带到净土寺抚养。
陈祎13岁那年,也就是大业十年(614年),隋皇杨广号令挑选27名有佛缘、有悟性的人剃度出家,为什么是27位,因为修行者在成佛的道路上要经历27个阶段或境界。这位人间的“总持菩萨”杨广想通过“27贤位”这个数字做些功德,增加福报,好立地成佛。
按规定,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考试的那天,来了数百人,净土寺的小沙弥陈袆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门外。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发现了小沙弥陈祎,就问陈祎小小年龄为什么要出家?陈袆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是隋唐时代有名的“廉吏”,他很欣赏陈袆的清净的相貌,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陈祎的成绩一鸣惊人,郑善果向同行的监考官说:“我看这个小沙弥有风骨,必能成为佛门高僧”,于是,陈祎得到了破格录取。就这样,陈袆在净土寺出家了。从此,拥有了一个法号“玄奘”。
杨玄感造反后,洛阳也不再太平,每天各种信息随着避难的人群传到净土寺。再之后,李渊在长安称帝。
那时候,西域胡人王世充废掉了隋恭帝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洛阳在王世充的治理下朝政腐败、赋税沉重。

听说李渊在长安重视民生、政通人和,各地多有归附。于是,哥哥长捷法师就带着弟弟玄奘到了长安,住在庄严寺。
到长安后,玄奘很失望,大唐初建,百业待兴,偌大的长安城还没有开讲佛学的地方。兄弟俩与另两位法师又相约去了成都。在成都的空慧寺,玄奘拜名师精研佛法,很快就成了出类拔萃的佛界人物。巴蜀已不能满足他对佛法的追求,于是,玄奘瞒着阻止他出川的哥哥与一位商人结伴开始了游学的生涯,拜访名师,通究佛教诸部,慕名向高僧学习佛法,也在各地讲经说法。
玄奘第二次进入长安时,已是有名的法师,成为佛门的“千里驹”。十来年的游学,玄奘关于佛法疑问越来越多,游学中所请教的法常、僧辩、道基等大师都是“摄论宗”派,在玄奘看来,大师各有师承,对教理的解释各有分歧。而玄奘所要着重研究的“大乘瑜伽行派”这一系统的学说译本极少,知者不多。在穷尽各家学说的过程中,发现师所论不一,隐显有异,无可适从。
在长安,玄奘遇到了一位从海路到达长安的中天竺僧人波颇密多罗。此人是天竺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学生。
玄奘第一次听佛法发源地的僧人讲解佛经,知道了有位深通瑜伽、兼谙百家的戒贤法师。(注:《瑜伽师地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唯识宗的经典,是修行的理论和方法,并不是源于古印度,现今流行的以健身、体式、冥想、技巧……为目的瑜伽术)。那一刻,西行求法,取得真经在玄奘心中成为人生的目标。不久住在长安大觉寺的玄奘做了个梦,梦境是这样的:大海中有一座山,发出金色的佛光,可是海中波涛汹涌,无舟可渡,突然,海中涌出莲花一直沿伸到山下。玄奘跳上莲花轻松到达山下,但山高不可攀,玄奘再次跃起,竟然扶摇直上到达山顶,站在高处眺望东方,感觉妙不可言。梦醒之后,玄奘认为这是菩萨在暗示他要勇往直前。舍身求法,那一刻,玄奘坚定了决心,这一年他26岁。玄奘结伴向朝廷陈表,誓愿西行求法,可惜未获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孤身“冒越宪单,私往天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