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之路


(视频来自腾讯网)

张骞带着他的使团出发了,目标:乌孙。
张骞也只是听说了乌孙西迁的故事。
此时的乌孙在哪?多远?怎么走?使团中无人知晓!
史料记录,张骞此行的使团成员是三百人。我们可以理解为编制,也就是朝廷所给的份额是三百人,这些人都是有正事要做的。
实际上远不止这些人,携带大量财富,途中一定是有军队护送,也有车夫、马夫、伙夫这些编外人员随行,在汉境内,沿途守军会接一站送一站。
那时候,长城和烽燧还没有修到边塞,所以也没有阳关和玉门关的概念,虽然河西走廊已归汉之领土,但是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羌人也常有组织的冲下高原抢劫一把。
所以,张骞的队伍中有一定的武士随行,保证使团的安全。还得有一些懂地理、天文的军事参谋随行,要记录沿途的兵要地志,之后,数以万计的牛羊也不可能从长安“吆喝”的赶往西域,应该是由距西域门户最近的陇西郡、北地郡提供。于是又多了一群牧羊人……
如果我们假设,牛羊是在酒泉集中。那么,从长安到达乌孙要走多久?
因为携带了大量物资,张骞的使团如同一个商队,不是卫青、霍去病那类突击部队。
为了防止迷路,牲畜受伤和遭遇野兽的攻击,西行之路不能走夜路,当时也没有什么道路可言,平坦处,一天走20-30千米非常不易。进入沙漠和戈壁地区,行走的速度更慢,一天走10-15千米也难说,再加上后来数以万计的牛羊跟着向西走,牛羊要逐水草,会更慢。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樠。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那时候,从长安要走到乌孙需要10-15个月。

这一路并不顺利,因为西域属于匈奴日逐王的地盘,常年设有僮仆校尉,常住焉耆、危须、尉犁。校尉是军职,那么就说在西域是驻有一定数量的匈奴军队,至少是在一定时间段,匈奴人需要跃马扬鞭向西域诸国来收赋税。
在张骞的使团中应该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奉使君甘父,甘夫是公元前166年(文帝十四年)汉匈作战时,少年李广俘虏的一位匈奴士兵。文帝作为奴仆赏赐给堂邑侯陈午当家奴。甘夫武艺高强、为人忠厚,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百余人的使团仅两人归来。
如果没有甘夫的护卫,也就不会有张骞回归。按被汉军俘虏时甘夫15岁计算,到公元前119年时,至少也有62岁,他比张骞年长很多,被称为堂邑父。如果他活着,那他一定在张骞的队列中,十多年来,这位匈奴人与张骞生死相依、生死相托,亲兄弟也不过如此。
第一个到达的西域国是楼兰。
也可能到达楼兰,张骞就开始派出副使,分出一部分财物沿着南道去了其他城邦国。比如:婼羌、且末、小宛、精绝、扜弥、渠勒、皮山等小国。
张骞的大队人马过盐泽而至楼兰,沿孔雀河及塔里木河西北行,至龟兹,从这里翻越天山有两条道。
要说明的是赤谷城的位置到底在哪儿?

一种说法是在伊塞克湖东南。这种说法主要是一个叫乔汉•瓦里汉诺夫的人提出的,这个人是沙俄时期的参谋军官,参加了俄国远征队对中亚和新疆地区的军事、地理调查,为沙俄提供侵略新疆的一手资料。在此人的书中称在伊塞克湖东南发现了古城遗迹,有汉瓦、汉字和汉物题铭,这个地方现在位于现今吉尔吉斯的伊什提克城。现在多数学者论文中都认为这位俄籍哈萨克人说得没错,赤谷城就在那儿。
如果赤谷城在那里,路线应该是这样的:由龟兹再西行至温宿,西北过木素尔岭之西的拔达岭,至乌孙,这是现今的一条徒步路线,也就是夏特古道。
第二种说法赤谷城在今天伊犁的特克斯湖流域的昭苏一带,中国古代书籍描述的地理位置就在那儿。过龟兹就可越天山,137千米到达大小龙池,再走120千米就进入了巴音布鲁克大草原,那里就是乌孙人的游牧地了,这条道我们今天称为独库公路。
不管如何,张骞都要有效地避开西域匈奴人的势力范围。
一位叫井上靖的日本著名作家写过一本书,叫《楼兰》,在这本书中,作者写道:
“楼兰人第一次看见汉军,是在张骞第三次出使西域之时。那一日,罗布泊湖畔楼兰小城城墙环绕,汉人进犯的消息传来,顿时上下大乱。城外数千马匹、骆驼全被赶入城内,七扇城门紧闭,男人们全副武装在城墙各个要塞严阵以待。…………
登上城墙的楼兰人望着远方道路上如豆大小的人畜组成长长的队伍从林中出来,三个眼力超群的人站在城墙上眺望,他们看清队伍有三百人、六百匹马、上万头牛羊。一半的马匹驮着行李箱,表情松驰下来,知道自己看到的汉军不是来打仗的。”
这个日本作家认为汉人没有进城,绕过城走了。

张骞不进城是不可能的,他来的目的就是外交,何况,张骞第一次从西域返回时,也经过了楼兰,在大宛时,曾向大宛王许诺汉使一定会重谢大宛王的帮助,那么也肯定向楼兰王有过许诺。张骞的“宽大信人”便源于此。
大队人马未到时,必有信使提前到达。
那么信使应该如何介绍张骞呢?
张骞是以中郎将身份出使,但中郎将是什么官不好解释。“博望侯”好解释。于是,在二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被削去“侯爵”的张骞,仍以“博望侯”的名号遣使各国。因为,“侯”就是小诸侯国的国君,张骞曾经封地是“博望侯国”,在西汉侯国就是一个县,与西域小国的王是一样级别,但在中原任何一个县都比西域诸多小国大得多。
对于称谓,这个很好理解,比如身边的“某长”虽退休不是“长”了,但一般对外介绍还是说是“某长”一个道理,谁也不会去揭穿这事,何况张骞是使团中最大的官。所以,因为有了张骞带队的出使,各国所获礼品繁多,于是“博望侯”的名声也就在西域传开。
在张骞时代,出使西域,是军事外交之行,并不是贸易之路。
张骞离开长安,出使乌孙四年之后,回到长安,这四年中,张骞的一半时间可能都在出使的路上。史料并没记录他去了西域其他哪些小国,但是往返途经的国,他肯定拜访了国君,并送上贵重的礼物。在张骞出使前,汉对西域诸国知道的是二十六个,这还是源于冒顿单于曾写给文帝的一封信,说:匈奴右贤王已将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并为匈奴所属,引弓之民,成为一家。这是公元前177年的事。直到张骞第一次出使返回长安的半个世纪中,汉对西域情况一无所知,也并不知道西域到底有多少国。

公元前115年,张骞带着乌孙和西域部分城邦国答谢汉朝的使臣返回长安,这时候确定西域共三十六国。
司马迁虽然没有给张骞立传,但是在《史记》的其他人传记中提到过张骞。
虽是一笔带过,但这一笔中有一段“告状”的故事,是张骞去处理的。
汉武帝刘彻有一个小弟弟,叫刘舜,封为常山王,封地在现今的河北中南部。在张骞第二次出使回来时,刘舜死了。嫡子刘勃继位。这个刘舜骄纵、懒惰多情,有很多妃子,其中长子刘棁是不受宠的妃子所生。刘勃是太子,王后所生,所以继位。这家伙与他爹一个爱好,还贪婪,继位后也没给其他兄弟封赏。于是,大哥刘棁就把已当了常山王的刘勃告了。告状信的内容是:刘舜病重时,王后和太子不照顾,死后也不守孝,刘舜去世才六天,这个新王刘勃就私下奸淫、酗酒、赌博、玩耍、击鼓,还带着不明身份的女人驾着车兜风,还到牢房看他犯罪的朋友。西汉时,以孝作为人臣的标准,这样,这个新任常山王就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违反当时的伦理道德。于是,武帝刘彻就安排大行张骞去调查这事。张骞的随从与常山王的随从还打了一架。这个刘勃太狂,可能不知道张骞是谁?
张骞带过兵打过仗,在西域与各色人等周旋十多年,对付一个纨绔子弟,易如反掌。

也就是说张骞回来后又出差去了趟河北。这件事处理的结局,如果按张骞上报的意见,刘勃这小子无法无天,杀掉算了。但是武帝念旧情,把刚继位的常山王刘勃和其母流放到房陵,常山国被撤销,成为郡,至此五岳均在中央王权管辖之内。之后,刘舜其他两个妃子所生儿子刘平被封为真定王、刘商为泗水王,告状的刘棁还是庶人。
司马迁记录张骞这段经历,想必是告诉后人:
告状和被告,最终都没有好结果。除了诬告好人的坏蛋不得好死外,但状告坏人可以造福其他人,也算是舍己救人或救世吧。所以当权者作人作事都不可作绝。
张骞办案这一年是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
这一年春季,汉景帝刘启墓地阳陵火灾。匈奴第五任单于挛鞮伊稚斜病故。
这一年夏季,天降冰雹。
这一年秋季,函谷关以东颗粒无收,十几个郡和封国严重饥荒,人相食。
这一年冬季,伟大的张骞病故,魂归故里汉中城固。 
这一年,挛鞮乌维继任匈奴汗国第六任单于,西域争夺战将要开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