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臂行动


 


在汉代的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对话:
一是:刘邦与韩信的《汉中对》,其目的:一统天下。
二是: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其目的:三分天下。
相比较那两次对话,并未让学者著文论说,但历史与现实意义极为重要的是,刘彻与张骞的《西域对》,其目的:开疆扩土。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历史,对于“文明”的认知,多来自以应试为主的课本和狗血的影视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汗牛充栋,如果不了解过去,就很难看清未来。
在张骞的眼中,“天下”的概念远不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目光还可以越过高山、丛林、草原和荒漠。
张骞回归大汉后,有三年时间消失在史料中,因为他承担了武帝交给他的另一项任务,探索由西南打通至身毒至大夏的路。
 张骞推测,大夏国都经大宛国到长安得一万二千里,如果走羌人地域,地势险要,羌人仇视汉人,偏北又是匈奴人地界,不可通行。如果从蜀郡向西南通身毒最近。
 通西域,征四夷,可使汉之威德远播四海。
 于是,刘彻决定寻找这条“蜀身毒道”。

 
 这条路寻找了多年,最初三年,主持探路的正是张骞。
 张骞奉命去了大汉的犍为郡(今宜宾),当时蜀地西北部有很多羌人、越人部落。在这里张骞派出了四支秘密探路队,以商人的身份进入夷人区,四路探路的汉使向不同的方向各行驶了一两千公里。
 向北方受阻于氐、筰部落,向南受阻于巂、昆明部落,特别是在昆明这地方,部落多,强盗多,杀汉使都不知道是那帮人干的。
 进入贵州西部的秘使,被土著所阻,虽然这支探路队,没有找到通往身毒国的路,但创造了一个成语。在一个自称夜郎国的地方。国王热情的迎接了汉使,并亲切的询问使者,汉朝大还是夜郎国大呢!
 这些探路的汉使并非无功而返,他们详细记录了大汉西南部的兵要地志,山脉河流,人口物产。
 探寻去大夏的道路,靠使节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得靠武力排除西南的障碍。
 鉴于西南部落不断斩杀秘密或公开探寻“蜀身毒道”的使节,刘彻打算攻击西南,那里有滇池阻道,于是,下令在长安西南开挖“昆明池”训练水军。
 之后,刘彻广征士卒,举兵攻打南越国、西南夷、夜郎、滇国以及众多部落。但由于当地夷人的头人、酋长为了垄断丰厚的过境贸易而拼死抵抗,使节团始终无法通行。
 直至这里变成了大汉的郡、县。 

 事实上,从中国西南川西、滇西和滇西南经身毒到大夏的民间商道是通的,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大臣考提利亚所著的《政事论》就提到产于秦的丝绸,而那个时间段正是秦灭巴蜀,开拓通向云南五尺道的时间,印度古书中提到的成捆的丝绸很有可能由于某种事件,通过川、滇、缅进入印度。
乘象国,也就是今天的腾冲那时是交易点,蜀商到达那里交易,再由身毒的商人转运到身毒和大夏。现在,这条道被称为南丝绸之路。
 这条道路的存在也证明张骞在大夏所见蜀郡物产也是真实存在,更证明,我们的历史的真实性。
 
公元前121年的两次出击,是汉匈间最重要的两场决定性的战役。
匈奴汗国伊稚斜单于大怒,要追究浑邪王和休屠王的责任,征召他们到王庭,准备乘机诛杀,得到消息的浑邪王劝休屠王投降大汉,未果,于是杀死休屠王,走投无路,缺衣少食的匈奴浑邪王带领四万多人主动投降大汉。
授降的是票骑将军霍去病,那一年19岁。 
 没有投降的匈奴人继续向西北奔逃。逃跑的匈奴人唱着一首催人泪下的歌,歌词大意是这样:“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胭脂”一词由此而来。
 在河西的庆功宴上,酒不够喝,于是,霍将军命人将酒倒入泉水中,飘着酒香的泉水流过数里的营帐,士兵与将军同舀起泉水豪饮,为了纪念将士的豪迈,大汉西部一个新的地名诞生了,这个地方叫酒泉!
匈奴浑邪王所献的狭长领地被命名为“河西走廊”,分成陇西郡、北地郡、上郡。  
 公元前119年初大将军卫青、票骑将军霍去病各率精锐骑兵五万再次远击已逃往漠北的伊稚斜单于。
在这次大规模的作战中,两年前与张骞同时被贬为平民的公孙敖再次担任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并替代李广成为先锋。可以推测在这一次跨越荒漠的长途作战中,张骞也在远征的队列中,因为他知水道,卫青不可能不带上他。

卫青兵出定襄,目标:伊稚斜单于本部,越过大漠,斩俘一万九千人,出塞一千里,抵达赵信城。但自身伤亡惨重,无人封侯。也就是在这次作战中,李广迷路,延误战机,不堪受辱,自杀。
霍去病兵出代郡,目标:左贤王部,大获全胜,斩获七万余人,俘虏匈奴高官83人,出塞两千里,到达狼居胥山的霍去病回望瀚海大漠,豪气冲天,在此祭天神,又在姑衍山祭地神,这便是历史上的“封狼居胥山,禅姑衍”。部将多人封侯受赏。
 匈奴人口原本就少,此战伤亡惨重,于是向北逃亡。汉军也损失惨重,出兵时十四万匹战马,只回来了三万匹,人员伤亡不详。
至此,从浑邪王投降,到单于率众北逃,从盐泽(罗布泊)以东,到河西走廊的边塞地带,成了一块“飞地”,没了匈奴踪迹,西域之门洞开。由西南通身毒的路又没找到,于是,汉武帝刘彻召见张骞。有了那次决定西域方向的对话,目的开拓西域,断匈奴右臂。
张骞针对乌孙的建议是“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

 
“断臂行动”当然由张骞主持,于是元鼎二年,公元前119年底,张骞被任命为中郞将率300人的使团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规模庞大,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另携带黄金、珠宝、绸缎价值数千万,副使多名,准备持节出使西域其他国家。
张骞二使西域,并没有路线记录:其去路似乎可以认为是沿阿尔金山北麓西进,抵达罗布泊西南的楼兰,顺楼兰北上,到达西北的姑师,沿孔雀河西进,取西域北道经龟兹过温宿翻越天山山脉之郭克沙尔套山别迭里达坂到达乌孙境内。
 张骞出使乌孙其实是碰了一个软钉子,与大月氏的情况基本相同,乌孙王对张骞态度冷漠,且傲慢。这其中有五个主要原因:
一是,时任乌孙王猎骄靡是冒顿单于养大的,老上单于又给了他复国的机会,匈奴人抚育之恩总不能忘记吧。虽然这两单于都死了,人总不是狼!
二是,回故地,离匈奴和汉都近,战略缓冲带还是要有的吧,何况,汉朝实力并不清楚。
三是,当时乌孙国内正在闹不团结,原因:乌孙王所立的太子死了,就准备让太子的儿子军须靡作为继承人,但太子的弟弟大禄不愿意,当时,大禄手握兵权,准备起兵谋反,杀了自己的侄子军须靡。乌孙王为了保护自己的孙子不被小儿子所杀,便给了孙子军须靡一万骑兵,让孙子自立门户。其它的人马掌握在小儿子大禄手中。
四是,当时乌孙猎骄靡至少也有58岁了,娶个年轻的公主,对他老人家来说,兴趣不大。
五是、结盟不行,帮忙可以! 
张骞并没有得到乌孙王回复,最主要是乌孙王已年老国分,说了不算,正处于烦躁中。
收了汉使的礼物,还是要出点力的。于是,张骞的副使各持汉节在乌孙向导、翻译的陪同下,分头去了大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身毒、于阗以及西域其他城邦国。
乌孙王派出数十名使节随张骞一同返回长安,顺便考察一下大汉的实力。
这些草原上的游牧民进入大汉的首都长安时,惊呆了。农耕民族的家园,原来如此之繁华,着装如此之华丽,建筑如此之华美,市场如此之华盛,官员如此之华贵,这些不可想向的景象随着返回使者的口传给了乌孙国人。
张骞返回后,被任命为大行。也就是当年提出“马邑之谋”那位王恢的岗位。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
乌孙不愿回归故里,于是,在浑邪王献出的土地上,再设立酒泉郡、武威郡,移民实边,用以断绝匈奴与南部羌人的联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