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儒家文明长期形成的观念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安土重迁,桑梓情深,对故乡眷恋,对土地依赖。
所以司马迁称张骞“蛮夷爱之”,蛮夷所喜爱的人不就是跟蛮夷一样嘛,这句话实在不是在夸奖,反而有讽刺之意了。“蛮”亦虫,就是虫子嘛!“夷”大弓,需要武力讨伐的部落嘛!
中原地区和华夏诸族对周边少数民族具有很强烈的优越感,一直认为自己是最优秀,最文明,最先进,而其他民族都是蛮夷狄戎,不如自己,一方面华夏和汉实行比较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建立在强烈的文化自信之上,所以“汉人”从来没有从血统上鉴别或歧视少数民族,只要接受我们的文化,就会得到认可,这就是“华夷之辩”。所以,“汉人”并不是种族和血统的概念,而是文化概念。是由共同价值观所形成的族群。这种价值观叫:自强不息、舍生取义、和谐万邦。
张骞带给汉武帝的是一个另外的世界,那个世界在万里之外,他们拥有同样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张骞写给汉武帝的报告,被司马迁整理成为了“大宛列传”。
大宛国是这样的,属于农业国,耕田种地,产葡萄酒,特产是马,马在奔跑时,汗水是血色的,这便是汗血宝马。城市建有城墙和民居,大宛国有大小城池七十多座,人口数十万,军队使用弓、矛……
大月氏国是这样的,居阿姆河以北,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有军队一、二十万……
康居国是这样的,行走中的游牧国,与大月氏同俗,有军队八九万……
奄蔡国是这样的,与康居国同属行国,该国在一个无边的湖泊(咸海)边,无山脉,有军队十余万……
安息国是这样的,属于农业国,种植水稻小麦,产葡萄酒。建有数百座城市,地域数千里,是西域最大的国家,靠着阿姆河,居民用车或者船经商,与周围各国均有贸易往来,用白银铸圆钱,上有国王头像,用皮革记事……
条支国是这样的,靠着西海(波斯湾),气候炎热潮湿,主要种水稻,有一种大鸟,生的蛋大如瓮。那里的人善于杂耍。据说西王母就住在条支国的弱水……
大夏国是这样的,有城有屋有邑长。军力弱,怕打仗,善于做生意。有人口百余万,市场商人多,货物全……
于阗国是这样的,西边的河向西流,注入西海(黑海),东边的河都向东流,注入盐泽(罗布泊)。盐泽的水由地下潜流,南面的出口就是黄河之源,那里盛产玉石……
乌孙国是这样的,与匈奴同俗,有数万军队,战斗力极强……
中亚国家,处于亚欧的交通要道和路口,处于中国与罗马之间,所以他们所创造的文明极容易被草原民族所毁灭。而在张骞的时代,亚欧大陆并存着三个强大的国家:西汉、安息、罗马。
按张骞的路线图,重点介绍一下安息国。
在《大宛列传》中提到的安息国,就是西方史书中的帕提亚帝国。本土位于伊朗东北部和里海东南一带。“安息”是当时帕提亚国王“阿尔萨息斯”的转音。
亚历山大东征时,成为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古帝国的一个行省。在之后,中亚的巴克特利亚,也就是史书中的大夏、索格底安那(栗特)、马尔吉安那和帕提亚地区掀起反抗塞琉古统治的斗争,之后,安息国建立。
张骞出使那几年,是安息国最为强盛的时间段,巴比伦尼亚并入安息版图。在东方,从大夏手中夺取了木鹿,建立了一个东起中亚西南部,西至两河流域的庞大帝国。
(视频:罗马东征安息国)
安息向西扩张后,以农业为主和悠久文化的两河流域成为安息的经济中心。中亚的草原和山区形成游牧经济,也占有相当的重要的地位。官方语言是希腊语,但使用最广泛的是帕提亚语。当时的建筑多数是希腊形式,并进行了安息化改造,建筑材料是东部多用土坯,西部则用砖、石。受希腊化的影响,建筑可能以柱形构架为主,这种柱形撑顶建筑,我们今天也称为罗马柱。
在张骞被困匈奴那十年,安息国在与中亚游牧部落的塞种人作战,也就是《史记》中的大夏,张骞到达大宛时,安息国作战的对象已不是塞种人,而是吐火罗人、阿西人和帕西安人,这些人就是中国史料中的大月氏。
在张骞回到汉朝的第二年,安息国战败,游牧部落洗劫了安息的大片土地,然后退回中亚草原。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的城市管理是“为置大将,监领诸小城”。
其实,安息在政治上实行君主制,王权属于阿尔萨息斯家族。王位按父系继承,但无定性,既传子侄,也传兄弟,受希腊文化影响。国王的继承要经过氏族贵族会议和祭司会议共同选举来确定,王权也受这两个贵族会议制的限制。地方行政机构较为复杂,如同,汉王朝有封国一样,安息国有很多附属国,如波斯、埃里迈达、埃德萨、赫卡尼亚等。国内划了四个行政区,长官为大将军,之下设行省,行省最高长官为总督,行省之下划分为区,区之下为村。城市的风格分两类,一类希腊式,设有议会和人民大会。一类东方式,这一类城市没有民选官员和自治权,人事由中央任命。赋税主要有土地税、人头税、住宅税、买卖税、牧场税、手工税等。
帕提亚国王米特里达提一世时期的银币
(公元前171年—前138年)
而另一个大国罗马一直没有停止扩张,罗马势力逐步侵入西亚,目的有二:一是两河流域,这里是西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财富和资源丰富。二是高加索山以南的亚美尼亚,占据这里就可以钳制安息。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时间跨度不亚于汉与匈奴的争锋。
由大月氏人组建的贵霜帝国也在悄悄地崛起,成为那个时代亚欧地缘上的第四个强国。
张骞回归后,与刘彻交流的内容当然不止《史记》中挑选保留的部分,刘彻对张骞经历的苦难有所感动,但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来说,更关注的是外域人文、地理、兵要这一系列问题,至于希腊化的雕塑、大宛人的肤色、安息人的王权,这些内容只算是聊天和笑谈,所以史料并未详细记录,很多内容,一笔带过。
与安息银币同一时代,汉武帝的五铢钱
(一铢的标准重量100粒“小米”的重量)
张骞回归后的报告至少有三点引起刘彻的高度兴趣,并激起武帝的征服欲。
一是张骞说,在大夏的市场上,曾见到了由蜀郡经身毒(印度)出品的商品:细布和竹手杖,必有一条道由蜀郡可通身毒再至大夏。原本刘彻已下令征发大批民夫在修筑通向西南夷的道路,由于工程巨大,耗费人力物力太多,已经停止,听到这个消息,此筑路工程重新启动,并派出大批人员,寻找由蜀郡通往大夏的路径。
二是张骞说,大宛所产良马身高体壮,日行千里,其品种远优于匈奴马,这是战略工具,必须得到。但是苦于匈奴、氐人挡北道,羌人、夷人挡南道,无法通行。
三是张骞说,西域诸国,物产奇特,人口众多,城邦林立,最奇妙的是他们武力脆弱,喜爱中原货物,假如不经战争而通过贸易使他们臣服,大汉的版图将大幅扩张,那时的“天子”,才是天之骄子!
北抗匈奴、经略西南、打通西域成为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