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人订的,所以每个制度后面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解读人的意见其实并不代表制度本身,而要看在维护哪方面的利益,国家利益还是个人利益,百密必有一疏,这一"疏"就是空子,能解读制度的人往往也能钻空子。
西域距长安太远,信息传递速度往往跟不上时局的变化,在西域的变局中往往会被远在庙堂的官员以制度为名套住。
前18年,在段会宗第二次任西域都护稳定乌孙时就被朝中的钻空子的人套住了。
那次情况是这样的,康居王子保苏匿准备带领他的部落投降汉朝,为了防止康居出兵阻拦,事先遣使秘密拜会段会宗,请求出兵保障顺利进入西域都护的领地。段会宗即刻将情况上报,朝廷很重视,派卫司马去迎接。卫司马是西汉设立的军职,即屯卫司马,这位卫司马可是屯垦敦煌一带,进入西域后,段会宗安排屯垦车师一带的戊己校尉率兵,随同卫司马一同到康居交界迎接投降的康居人。
卫司马是秩比千石的高官,而戊己校尉只是秩比六百石的中级军官。这个事件中反映出,军人的勇气与能力其实与职务并非成正比。所以这位卫司马也就是徒有虚名,当看着康居国上万人骑着马赶着牛羊卷土而来。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卫司马怕了。命令军队阻止康居人继续前进,士兵的阻止自然是剑拔弩张。
卫司马高高在上,传话给康居王子苏保匿,让投降的人相互之间捆绑起来,才能过境。
这种言行和举动康居人肯定不愿接受,康居王子心怀怨恨,率众返回本土,不降了。
原本一件好事,就这样做砸了。
如果此事成功,可以封侯,这位接收大员卫司马是有来头的。责任段会宗得承担,一纸诏书,停职回京,责问,谁允许调动戊己校尉参与受降之事。按理说,这事与调兵并没有因果关系,在某些特定的人与事上,人祸会比天灾难对付。曾任过沛郡太守、雁门太守忠厚爱民的官,并没有多少钱,花钱买命,贬为平民。
之后,段会宗又被任命为金城太守,金城是现在的兰州,因为与匈奴关系的和解并未有战事,刚好段会宗病倒。
西汉时期,官员病假最长三个月,超过三个月就是自动离职,所以,因病免职。
小昆弥安日被刺杀身亡后,汉成帝再次召段会宗出使西域,立安日的弟弟末振将为小昆弥,一年后,末振将派贵族乌日领诈降刺杀了大昆弥雌栗靡,汉朝将末振将在长安的侍子贬为官奴,以报复。
四年后的元延元年(前12年),也就是朱云扯断门槛这一年,大昆弥伊秩靡派翕侯难栖杀掉末振将,安日之子安犁靡被立为小昆弥。汉朝以未能亲杀末振将很为遗憾。
段会宗有个朋友叫谷永,因为屡屡进谏直言被赶出京城,时任北地太守,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庆阳一带,在段会宗第三次任都护时就曾写了一封信给段会宗,大意是说,你的年龄大了,以你的才能,可以在京城位列九卿,何必要去昆山之侧统率百蛮,镇抚西域,以图建功立业。现如今,四海归一,天下太平,傅介子、郑吉、陈汤等人的功绩已不可能再现,希望你遵守官场规则,不要再追求奇功异绩,任期满后,平安归来,万里之外保重身体。
下面的故事,是段会宗在西域最后的时光。
段会宗骑着他的那匹老马,第六次踏上了西行之路。风沙漫漫、戈壁茫茫,这一年,段会宗已74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长寿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心底无私天地宽”。
人老了,目光看得更远,过往已成为烟云。
段会宗是天水人,这个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中华始祖伏羲、女娲的家乡,西汉名将李广、李蔡兄弟俩的出生地。
当年,会宗是以“孝廉”为名,被乡亲们保举做官,从县令起步,才能出众、百姓信服、政绩卓越,之后,被三公、太傅、大将军“五府”联名推荐出任西域都护,国家让最优秀的官员治理西域,这足以证明对这块土地重视与关注,第一次出玉门那年他51岁,这23年间,又五度出使西域,或为都护,或为钦差大臣处理西域事务。这23年间起起落落,从官贬民,由民作官,每一次的起伏都与西域有关。
对于西域,谈不上热爱,但这里是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他把爱留在了那里,那里的百姓,那里的山水,因为职责。
此行,段会宗有一项任务,诛杀末振将的太子番丘。
这是权宜之计,乌孙内乱好多年,很难说,这个番丘是否还有复仇计划。此时,大昆弥伊秩靡是汉家的外孙,保证大昆弥的安全和合法地位很重要。自当年册封大、小昆弥以来,大昆弥的王位都由汉家公主的后人接任,而小昆弥的位置,都是匈奴公主的后人接任。血脉相亲。
朝廷授权,可调动屯垦车师的戊己校尉和西域诸国军队。
对于老将段会宗来说,杀鸡焉用牛刀,如果大军出现在乌孙,消息泄露,番丘会跑路,若大天地,如何去找一个人。
大军到达娄地,这里是当年常惠设在乌孙的屯田地,早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段会宗驻军后,召开军事会议。
主题:如果大军进入乌孙的牧场,必会引发慌乱,由他选精兵三十人前去诛杀番丘,参会的将军们自然有自告奋勇者,但段会宗不想再重现卫司马应急不足,造成事与愿违的往事。
于是,大汉的三十名勇士随段会宗前往小昆弥王庭。召番丘来见。
番丘并不知道何事,或许,他认为汉使带来了对他的任命。
进入汉使的帐中,番丘立刻被卫士踢翻绑住,跪于帐中。
段会宗怒视着番丘,然后说:你的父亲,末振将为汉室所立,当年是由我来宣读皇帝的诏书,授于金印绶带,但他骨肉相残,杀汉公主子孙,死罪,他虽死,父债子还,今天,朝廷要你的命来抵罪。
番丘怕了,求情、呼救。
段会宗抽出配剑,刺向番丘,一命呜呼!
番丘被杀,番丘的卫队惊恐地四散而去。
消息很快传到了小昆弥安犁靡处。
小昆弥率数千兵包围了段会宗的营帐。
段会宗拎着血淋淋的人头,走出大帐。三十名勇士成环形将他护在中心,弩张剑拔。
面对小昆弥安犁靡,段会宗厉声以对,小昆弥,配带汉家印绶,转攻汉使,是要反吗?如今,汉军已驻扎在娄地,即刻灭了乌孙小昆弥属地。
今天,你可以杀了我,但这如同取大汉这头巨牛身上一毛而已,你们忘记了大宛王、郅支单于的人头挂在了哪里吗?
小昆弥安犁靡与番丘是堂兄弟,一起长大。看着自己兄弟的人头,大哭。
然后说:我的叔叔末振将负汉,罪该万死,朝廷要杀番丘,我们没有意见,但是,为什么不事先通知,让我设宴,给兄弟送行,让他吃饱喝足再上路!
段会宗再次厉声以对:如果事先告知你,骨肉相连,你必会告诉番丘,如果他知情外逃,今天死的就是你,所以没有告知你,是为保你一命。
小昆弥安犁靡顿然醒悟,哭嚎着带领下属离开。
按文学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这样,段会宗面向东方,持剑而立,银发银须在乌孙马队扬起的风尘中向外卷起,三十位持弩的汉家勇士如雕塑般矗立在草原上,弓弩的方向是乌孙撤离的背影,残阳如血,映照着晚霞,形成一道暗红的带。远处,小昆弥勒马,回望,战马的嘶叫,渐渐远去。
此次回归长安,段会宗因功封关内侯。
之后,乌孙发生政变,段会宗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稳定小昆弥部。
在乌孙,段会宗因长途奔波,染病不起,病逝于乌孙,时年75岁。棺木途经西域诸国,百姓扶棺而行,送这位大汉的勇士魂归故里,立祠纪念。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士有两种,一种是为了家国利益,视死如归。一种是为荣华富贵,博君主一乐,而舍身斗虎。
在段会宗带着他的勇士们仗剑西域时,长安的官员在做另一件事。
征发猎户到秦岭中捕捉熊、虎、豹、狐、鹿、野猪等凶禽猛兽送入长扬宫的射熊馆中,供来自匈奴和西域的君王们射猎娱乐。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徒手斗虎,斗猪、斗熊,项目自选,斗赢了,猎物归胜者,重奖,斗输了,就当野兽的食物了。汉成帝亲临射熊馆,纵观取乐。这是一次扰民伤农之举,时长30日,闹得关中农民无法秋收。
当时,汉成帝有个随从叫扬雄,此人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思想家,这次被称为“田猎”的娱乐活动,扬雄全程参与,写下了以劝谏为主题的雄文《长扬赋》,批评成帝的铺张奢侈与官员的奉承。
文章中这样记录:为了向胡人夸耀中国物产丰富、禽兽也多,秋季,命右扶风征发百姓进入终南山,西自褒斜谷,东到弘农郡,南至汉中郡,张开罗网罝罘,捕捉熊罴豪猪、虎豹猿猴、狐兔麋鹿,装在槛车里,运到长杨宫中的射熊馆。用网围成猎场,把捕得的那些禽兽放在里面,让胡人徒手去捕捉,各人可取走自己捉住的猎物。此次田猎,动用的军队是这样的:林莽中排列千乘,山谷间摆着万骑。
扬雄用高祖为民请命、文景节俭守成、汉武开疆扩土、宣帝消除边患来映射汉成帝刘骜背离祖训、不顾养民的奢侈糜烂。
《长杨赋》一出,天下震动,万口传诵。据说,写罢此赋,扬雄昏睡三天三夜,梦见与司马相如相遇。梦醒之后,全身无力,调养三个月才得以恢复,可见对朝廷官员不惜民力之痛恨。
田猎,其实历代都有,主要目的,一是驱驰战车,弯弓骑射,进行军事训练。二是为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野兽糟蹋。三是祭祀。
在《礼书》中,周制就有四时田猎:“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并有规定,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围而不合,留有余地。而汉成帝只为娱乐,一网打尽,完全乱了礼法。
武官死战,文官死谏,国之幸,君主昏庸,民之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