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乱之始



 
天下合久必分,这似乎成为一个谶语。
其中“必”字,必定是指,天下由“大奸”分裂。
历史往往由小人物来改变,如果太皇太后王政君只活了50岁,王氏外戚没有当权,也许,西汉的历史就得重写,即使重写,也好不到哪儿去,西汉王朝在成帝之后,逐渐偏离了正道,于是,就有了王莽的“和平演变”。
    王莽当政初期,对王朝的纠错,起过积极作用。这段时间王莽用“祥瑞”和自己的“大公无私”之象,开始为取得皇权争夺民心。
王莽想使王政君觉得她的威望和恩德普天之下独一无二,让其陶醉其中,给乌珠留单于大量的赏赐,条件是让王昭君的长女卜居次云到长安侍奉王政君。

 
    此时,西域屯垦的戊己校尉徐普命人探求了一条由西域进入玉门关的新路,这条路可以绕过沙漠比以往的路近一半。之前的道路是通过楼兰进入车师,而新路可以直接出玉门到达车师后国再走北道进入西域腹地。
    徐普打算划出路线图,请后车师国王姑句与他同时写奏折报请朝廷以便开发拓宽。姑句拒绝,因为姑句没有想到作为中原进入西域的首站,贸易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而是认为,如果此道开通,那么今后汉朝使节往来,负担太重。
    徐普很生气,把姑句扣押。
    姑句的王后就对姑句说:之前,有过车师王曾不执行西域都护的命令被废的教训,而如今你被囚禁,恐怕难逃一劫,不如投降匈奴。
    于是,车师部队突袭戊己校尉所在地高昌壁,救出国王,投奔匈奴。匈奴最近的属地就在现今巴里坤一带。
 
与此同时,婼羌国受到了一支游牧部落的袭击,国王唐兜向西域都护告急,请求发兵支援。当时,西域都护是但钦。也许由于但钦出身文官,并没有长远目光,更关键调动兵力要先请示朝廷,但钦不具备之前段会宗的胆略,时间被拖延下来。
 
战争是生死存亡,是燃眉之急,唐兜等不及,带领民众一千多人向玉门关靠近,想寻求保护,但是玉门关的守将也不敢私自放他们入关。
唐兜曾率部参加过西汉军队对陇西地区其他罕羌部落的战斗,所以汉室封婼羌王唐兜为“去胡来王”。配有汉封的印绶。可叹的是这个叫唐兜的去胡来王遇到了爱胡来的王莽。这段时间,王莽的精力主要放在了为自己争取美誉,展示天下太平,如果出兵西域,则打乱了他的计划,没有起到维护西域稳定的作用。

    唐兜无奈,率众投奔匈奴,被安置在左谷蠡王的游牧地。
    此事发生后,匈奴汗国乌珠留单于将收容西域两个国王及部属的事上报朝廷。王莽此时是安汉公,辅政大臣,得知后,很是生气。对他来说,车师王和婼羌王的投降举动违背了他正在倡导的天下太平、四夷归附的进程。于是,派中郎将韩隆出使匈奴,以收容背叛汉朝的西域国王为由,指责乌珠留单于。要求将此二人引渡回中国。单于不敢得罪王莽,在恶都奴谷将唐兜、姑句交给汉朝使节。但是,乌珠留单于同时上书朝廷,陈述二人逃亡的原因。
这件事,按理说应该反思追责,主要责任是玉门关的守将,戊己校尉和西域都护的不作为,不担当,不变通,以等待朝廷的旨令为由拒绝提供帮助和逼迫之责,逼着婼羌国人和车师国人投向匈奴。
但是,王莽不这样想。因此召集西域所有在长安的国王、使节,当着众人的面,诛杀唐兜和姑句。并对匈奴汗国下达禁令:逃亡匈奴的汉朝人、乌孙人、西域各国接受中国印绶的官人、乌桓部落的人,匈奴汗国不能接受。以国书的形式交由匈奴汗国。这个禁令已改变了53年前汉宣帝刘询与呼韩邪单于的盟约。
    当时的长安正按王莽的意图进行复古运动,其中一项就是按周王朝的规定,贵族起名只能是单字。匈奴贵族名字太长,不便书写和记忆,也得改。并派使者带大量赏赐请匈奴汗国贵族率先响应。新的姓名应当是姓加一个字的名。
    名字是给别人用的不是给自己用的,匈奴贵族关注的是赏赐纷纷改名。
乌珠留单于主动将自己的名字挛鞮囊知牙斯改名为挛鞮知。他的弟弟们依次改名为咸、乐、助、舆……但是,改名的兄弟中没有王昭君所生的右谷蠡王挛鞮伊屠智牙师,可能伊屠智牙师已死。并不是死于十年后与九哥挛鞮舆的权力之争。
在长安的西域各国侍子、使节、降王也都跟着改名。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平帝幼年丧父,母亲卫姬在中山国,王莽不允许卫姬到京城探望幼小的儿子,思念孩子的卫姬日夜哭泣。
王莽的长子叫王宇,感觉父亲这种做法薄情寡义,今后皇帝长大会殃及王氏后人,就与卫姬的哥哥取得联系,出谋划策。还与他的老师吴章商量采用鬼神警告的办法来暗示王莽的过错,以盼有所改变。
于是就有一计,让人半夜拎一桶猪血泼到王莽家的大门上。执行此神秘任务的是王宇的大舅哥吕宽。这个吕宽可能是个马大哈,血是泼了,没有及时跑掉,让坚守岗位的门卫抓了。
    这件事造成卫姬家族除她之外全部被诛杀。王宇在监狱中自杀,吕家全部被杀。吴章腰斩。吴章是当时的大儒,他的学生列入黑名单不得做官。还由此展开了针对潜在政敌的大屠杀,包括王莽的叔叔红阳侯王立、堂兄平阿侯王仁、元帝的小妹敬武长公主等至亲至贵百余人。
    而此举,王莽又被冠以“大义灭亲”的美名。
 
公元4年,这一年,汉平帝刘箕子14岁,在改名运动中被称为了刘衎(kàn),快乐的意思。王莽以百官的诉求为由,将13岁的小女儿嫁给刘箕子当皇后。让两小孩过家家。
这期间,乌孙贵族卑爰疐得知婼羌王、后车师王被杀之事,非常惊恐,于是杀了曾效忠于自己的好兄弟,刺杀乌孙大昆弥的贵族乌日领。向汉投降,被封归义侯。
赌徒心理,为利而聚,为利而散。这对王莽来说,又是降服外夷的美誉。
这段历史史料中没有记载时间,但是在马圈湾和悬泉置出土的木简得到佐证,卑爰疐被封为归义侯后,遣送侍子入长安。时间是平帝元始二年二月十七日至达敦煌。接收人是左将军甄丰、右将军孙建,由此可见,对乌孙流亡贵族卑爰疐投降后送侍子之事,王莽非常重视。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德,王莽开始“金元外交”,派出中郎将平宪等人携带大量金银玉帛到西羌,劝说西羌部落呈献土地,归附汉朝。从后来西羌的反叛可以推出,当时,可能租用或买下了这块土地或者采用其它不可告人的手法,让西羌让出了鲜水海、允谷、盐池等地,设立西海郡,现今的青海湖一带。

平宪回归后的奏折非常夸张,说西羌的酋长自愿作为臣属献地的原因是,太皇太后至圣至明,安汉公大仁大义,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稻子长到一丈高,麦秆能结三个穗,不用播种自然生长,蚕不吐丝,自织成茧,甘露天降,甜水自涌。凤凰飞达长安,神雀云集京师。安汉公辅政四年,西羌百姓幸福快乐,自愿归附,让出土地,退入山林。
当谎言成为赞歌时,其实大家都明白,但都不说。
这个中郎将王宪也是个阳奉阴违的人,重用这种官,真是国家的灾难。
   
造假还在进行,王莽派出人分赴全国各地考察民俗,回京后的结果是,社会稳定,百姓安康,各封国民歌童谣歌颂王莽功德的累计有三万字。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有为民请愿、仗义直言的官。
    班超的爷爷时任广平国相,叫班稚,拒绝提供民歌童谣和各种祥瑞的迹象。琅邪太守公孙闳,王莽的考察团到达琅邪时,公开陈诉民间百姓的疾苦。于是,御史大夫甄丰派出调查组到达两地,指使官员上书弹劾公孙闳伪造灾害、班稚不如实反映祥瑞迹象。诋毁圣人圣政。
    由于太皇太后王政君与班稚的姐姐班婕妤是婆媳关系,赵飞燕当红时,为了防止被害主动到长信宫侍候王政君,关系不错。这件事的结局是:班稚被罢官去成帝刘骜的延陵守墓。公孙闳入狱被杀。
 
    历史是后人写的,也因为王莽篡权,所以从封建王朝角度上来说,王莽大逆不道,应当千刀万刮。
    如果我们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这段历史,王莽也并非坏事做绝,好事不做。
从王莾的角度上说,他要创造一个新帝国,这个帝国要胜于汉,提倡德威。为此,他在为他的理想社会而奋斗,他还是个勤奋者,常常通宵达旦的批奏折、下指令。
西汉时期的长安,是世界最大的都市,历经二百多年的建设,长安盛世繁华,仅各类宫殿已超过了秦都,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成为西汉的政治中心。
网络写手在写王莽的历史时,大为惊讶,认为“王莽”这厮怕是穿越者吧!这是因为王莽在对西汉王朝进行公有制的改革。

从他个人来说,多次拒绝增加采邑和封赏,拿出自己的薪俸、自己的封地捐助给贫困受灾的百姓。女儿嫁给皇帝,按礼制有很大一笔彩礼,王莽不要,分给下属和宫庭的侍女。太皇太后王政君封王莽的两个儿子为侯,王莽坚持不同意。朝廷如果硬给,就辞职不干了。所以王莽“篡权”之前,符合贤臣良将的标准,以至于在任“安汉公”时,动辄成千上万的人上书朝廷,要求褒奖王莽。
在王莽的主持下,兴修水利、大办教育、开辟公田、废除刑罚,太皇太后也在王莽的建议下,亲自到长安四郊慰问鳏寡孤独、贞妇烈女,大汉王朝几十年没发生战争,王莽任安汉公那几年,还真是国泰民安,也没有大的天灾。
王莽绝对是一位穿越者,但并不是从现今穿越到西汉,而是要从西汉穿越到尧、舜、禹的时代,最次也要穿越到周文王时代。
孔子及其后世学生,编织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王莽是儒学的附庸者,在他的理想中,要学周公姬旦,辅佐汉平帝长大。实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如果王莽没有称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儒大贤,甚至可能称为圣人。
 
一个王朝的当权者如同园丁,当班稚、公孙闳这类需要扶植的“中草药”被连根拔起,那么野草就会疯长。
这种现状下,如果张扬招揽人才,收获的也只能是奴才。
王莽不断派出巡察民情的官员,这些官员,已习惯了报喜不报忧,以至后来发展到制造祥瑞,隐瞒灾难,敲砸勒索、吃拿卡要,这些官员,还动不动搞一个官员百姓联名赞美的奏折。那时候,纸张尚未出世,成堆成堆的竹简、木简不断运向皇宫。
王莽用他的“忠孝廉洁、大公无私”蒙上了太皇太后王政君的眼,而群臣则用“阿谀奉承、欺心诳上”的办法蒙上了王莽的眼。
 
有一个前提要清楚,那是一个封建迷信、天象风水左右政治的时代。
然后,汉平帝莫名其妙地就死了。结果,地里就冒出个祥瑞的石头。
这个石头是武功县令挖水井时挖出来的,上圆下方,石头上刻着红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