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匈奴,集结在边塞的将军严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上书王莽反对大军集结完毕再对匈奴宣战,应当以雷霆之势,速战速决。
严尤从历史讲到现实,周、秦、汉三朝,针对匈奴采用的都不是上策,周王朝采用的是中策,把匈奴赶出边境即收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汉王朝武帝时代采用的是下策,与匈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历时三十年,两败俱伤。秦王朝连下策都算不上,劳命伤财,修筑长城,结果是长城没有修完,民怨天灾,财政枯竭,毁于内乱。
现实的问题是,新朝正遭天灾,连年饥荒,可是,动员三十万大军,保障一年的粮秣,全国范围内搜刮民财运往边塞。
先期到达的部队露宿野外一年有余,士气低落已不可能作战。而粮秣的运输成了大问题。匈奴之地,秋冬酷寒,春夏暴风。不便于大兵团行军,且容易发生瘟疫,驱使百姓投入战争,不能超过承受能力。
匈奴人来去无踪,而新朝军队如若追击会有辎重拖累,如遇关隘,容易被夹击。所以对匈奴作战不能超过百日。
但是,边塞将军的建言,王莽根本不听,一定坚持三十万人集结完成后全线出击。
更现实的问题出现了,边塞集结的部队越来越多,兵管好了是将士,管不好就是土匪,由于并没有作战任务,放纵暴虐,扰民违法之事不断。而内地各郡,征召壮丁,催缴捐税,百姓苦不堪言,沦为盗贼。
王莽派出50名绣衣御史,分赴镇守沿边大郡。
王莽的太爷王贺就曾是武帝时代的绣衣御史。
武帝时代,征伐不断,民不聊生,群起抗争,当时王贺奉命巡查魏郡,监督地方官剿匪。其他地方的绣衣御史,多是酷吏,诛杀两千石以下官吏、百姓、盗贼不下万人。而王贺采用了怀柔之策,劝降暴民,宽容官员。但是被以不称职罢免。
王贺曾对人说,挽救千人生命,子孙必有封侯者,我已挽救了万余人,子孙必有兴旺者。
当然,王氏子孙兴旺并不是因为王贺是个好官,而是孙女王政君嫁了一个好人家,当了汉元帝刘奭的皇后。
王莽可能以为绣衣御史都是老太爷王贺那种官,但这些派出的钦差大臣抓住机会,贪赃枉法,公开受贿,对百姓凌辱压榨。
对于暴民,王莽采用的是征召天下知名儒家知识分子加强忠君爱国的教育。
这时候,边塞上报,匈奴屡次侵边是王莽所立“孝单于”挛提咸的儿子栾提角的主意。
王莽大怒,召集所有在京的各国使节,当大家面把栾提咸的儿子,软禁在常安的“顺单于”砍了。这样,挛提咸的两个儿子挛提登、挛提助都死在了常安。
对于西域,王莽又犯了一个错误。
王莽建国四年,公元13年,这一年,乌孙王国大小昆弥派使节到常安朝贡。当时,乌孙国人多数依附小昆弥。这个情况在汉宣帝策立大、小昆弥时就一直延续。
既然跟匈奴汗国的关系破裂,为了得到乌孙小昆弥的支持,在举行国宴时,王莽命人将小昆弥使节的位置据大昆弥使节之上。
当时,乌孙贵族归义侯卑爰疐经常抢夺大小昆弥的百姓与牲畜,结果被西域都护击杀,王莽自认为对乌孙大、小昆弥有恩。
负责礼教的官员满昌提出异议:认为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西域诸国才臣服。大昆弥是乌孙国王,而小昆弥只是臣属,如果把使节的位置颠倒,其实就是礼仪的缺失,势必造成大昆弥不满。多嘴的满昌由此被罢官。
此事在西域引发了链式反应。
西域诸国,因新朝既无恩德,又无威信。且西域都护、戊己校尉频频挑起事端,任意诛杀西域国王。于是,焉耆国王首先反了,派出军队攻击西域都护府,击斩西域都护但钦。
自张骞叩开西域大门,汉王朝经营西域一百四十多年,到公元13年,让王莽的新朝轻松的断送。
对于新朝来说,又有一个与匈奴和睦的机会来了。
因为在这一年,乌珠留单于死了。匈奴汗国当权者是右骨都侯须卜当。此人是王昭君大女儿挛提云的丈夫。挛提云因为有汉人血通,一直主张与中原通婚,恢复友好关系。
夫妇两人与曾被王莽立为“孝单于”的挛提咸私交很好,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拥立挛提咸为匈奴汗国单于,以改善与新朝的关系。这也可以证明,王昭君所生的儿子已死了,不然妹妹一定会首先帮哥哥获得单于位。
于是,挛提咸在须卜当的支持下,成为了匈奴汗国第十九任单于,是为乌累若鞮单于。而此时的乌累单于,以为他在常安的儿子“顺单于”挛提助、挛提登还活着。其实,挛提助病死,弟弟挛提登又被王莽任命为“顺单于”。
因为边塞情报不准,或许就是乌珠留单于设下的离间计,乌珠留单于对挛提咸受新朝册封非常气愤。虽然挛提咸极力解释,但无效。
在须卜当和挛提云建议下,乌累单于决定和亲,以缓和与新朝的关系。于是,派人到西河郡制虏塞,传信给边塞官员,说新任单于要见和亲侯。
和亲侯是王昭君大哥的儿子,叫王歙,与挛提云是表兄妹。
此时的王莽,已不敢小瞧匈奴的实力,于是,派合亲侯王歙与弟弟展德侯王飒出使匈奴。带去了大量黄金、绸缎、布匹祝贺单于登基。同时,提出一个要求,引渡原戊己校尉府的长史陈良、终带等27名叛新的官员。
乌累单于很爽快,将陈良等人带上镣铐交给新朝使臣,并护送王歙、王飒等人返回常安。
王莽为恨之入骨的陈良等人设计了一种新的刑罚,火刑。
那么,王莽当政时,民间的仕人是什么生活态度。
有一个叫梁鸿的人,父亲是伯爵,死于匈奴侵边的战斗中。时逢乱世,破席子一卷就地埋了。
对待烈士遗孤,王莽很照顾,这个叫梁鸿的人就被安排在太学读书。书读得很好,但生不逢时,狼烟不断,做官危险,毕业后,主动到上林苑放猪。上林苑林中有村舍。
有一天,梁鸿野炊之后,火没熄灭就追猪去了,结果,风起,把边上一幢宅子烧了,豪宅,平时没人住的那种。
梁鸿没跑,而是四处打听这谁家宅子,终于找到主家,一算损失,赔不起。梁鸿就将自己的猪全抵给主家,差额很大,主家不愿意,于是,梁鸿就说,你看,我除了这些猪,已身无分文,要不,我就在你家当佣人抵账吧。
梁鸿很勤快,懂礼仪,时间久了,周围的邻居都认为,梁鸿这个人不一般,绝非久居他人屋下之人。于是,乡老(汉时,主管教化,50岁以上充当民间调解纠纷的人)觉得这主家太过分,率众上门指责主家的无赖行为。并称梁鸿为“长者”。
这主家也觉得很奇怪,一打听,烈士之后,太学毕业,有大学问的人,于是就决定把猪还给梁鸿,停止帮佣,放他回家。但梁鸿一定要用猪赔偿,拒不接收。
此事,梁鸿在当地名声大作。
梁鸿原本是“修远伯”之后,又上过太学,在当地名声又大,做官没有一点问题,问题是,生逢乱世,隐居耕读,不愿作官。当时在朝中为官的很多名仕也挂印回家,不再为官。
乡里有位贤人,又没婚娶,当地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在议论,嫁人就嫁梁鸿那样有前途的人。媒人不断,梁鸿一概回决。有一丑女,姓孟,既黑又胖还矮,且力大无比,可以举起石臼,30岁未嫁。据说也回绝过几个提亲的媒婆。
家人就急,问,老姐,您这样的,到底要找个啥样子的男人嘛。这女子便说,我想嫁给梁鸿那种闲人。
梁鸿听说后,马上找媒人下聘书娶了这女子。
结婚七日,梁鸿未正眼看过孟氏,第七日,孟氏跪在床前说,我犯了什么错,你要这样对我,难道以前听到你的贤德都是骗人的话吗?
梁鸿说,我本想娶的是那种朴实能干的“佣人”,愿意跟我吃苦隐居,但是你现在衣着华丽,粉黛涂脸,啥活不干,不适合我。
孟氏说,我这也是在考验你呀,于是,换上土布衣,盘起头发,拉开织布机开始劳作。
梁鸿这才高兴地说,你这个样子才是我喜欢的嘛,然后给妻子起名叫孟光。
后来,两口子来到苏州,在当地给一个叫皋伯通的名人打工。皋伯通听说,梁鸿每日回家,妻子为他准备好饭菜,总是跪下把饭菜的托盘举到眉毛的高度,举案齐眉,不敢仰视他。于是认为梁鸿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能治家的人自然能治郡,自此相待如宾。
梁鸿命短,客死他乡,皋伯通把梁鸿埋在了吴地著名侠客要离坟的边上。
梁鸿,字伯鸾,陕西扶风平陵人。史料中没有记录他有过什么大作为。这也许是“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个故事就是“举案齐眉”的来历,当时常安人都喜欢举案齐眉的婆姨。
《后汉书》对此人的记录,只写了妻子对他的好,没有提他对妻子的任何好。
在梁鸿隐居过着小日子的时间段,北方边境各郡大饥荒,百姓相互残杀煮食对方。这时候谏大夫如普巡查边境后建议:匈奴单于刚登位,政局不稳,而边境苦寒,军费已无力供给,不如撤边。
王莽手下的军官多数是大老粗、二百五,这时候就有一个校尉跳出来说,以新朝的雄威,消灭匈奴,就如同踩死个蚂蚁,陛下给我勇士五千,不用带粮秣,饿了吃匈奴人的肉,渴了喝匈奴人的血,马踏匈奴。
“粮秣”,粮是人吃的,秣是马吃的,这位吹牛皮的校尉没想到马吃什么?戈壁荒漠如果没有遇到匈奴人,士兵吃什么喝什么?
王莽觉得这个校尉有种,升为将军,但是鉴于财政压力,还是决定撤边。
贤德之人隐居了,胡吹神侃、信口开河、夸夸其谈的人升职了,王朝的命运,君主系于一半,另一半则是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