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柔道”治国,是老子的思想。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若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详,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老子认为,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看似柔弱的水,实则无坚不摧。道理很简单,但很难做到,能胸怀国的屈辱,才是真正的君王,能承载国的苦难,才能做天下的霸主。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当一个人行正道时,也许在不明真相的人眼中则是违背常理。
自汉宣帝之后,西汉王朝历经元帝、成帝、哀帝、平帝50多年时间。由于宣帝时代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诚服,中原大地无战事。因为无战事也就放松了边境的防务,匈奴利用和平时光,自我修复得以发展。
经王莽的折腾,到了光武帝刘秀时代,汉匈之间经历了一个轮回,呈现出匈奴强而汉弱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和平时代,总是呈现一种现象“懂职场规矩的吏多,懂经世济民的官少。”而治国之才往往就出现在大乱之后的大治。
东汉初年,白骨遍野,哀哀冤魂,只因出了一群内战英雄。面对匈奴的多次入侵,因为人口锐减,兵员不足,东汉的将军们面对匈奴,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的主要经历是恢复中原百姓的生存空间而无心西顾。
公元41年,西域莎车王贤,再次派使节到洛阳朝贡,请求汉王朝恢复西域都护府。
既然中原无力兼顾西域,鉴于莎车王父子坚持事汉。于是,刘秀在与众大臣商议后,决定由莎车王贤任西域都护,并颁发印信,按以往西域都护的规格配发车辆、旗帜,赏赐黄金、绸缎。
这时候,敦煌太守裴遵的上书到达洛阳。在这封上书中,裴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裴遵认为,西域诸国,如果中原暂时无力管理,可由各国自由发展,如果授于莎车国王管理大权,必将打破西域原有的平衡,莎车国将借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扩充实力,如其大肆扩张,形成与中原对抗的能力,西域将不再听命中原王朝,从长久来说,不利于西域的稳定与发展。
这时候,刘秀也反应过来授权的草率。立即命快马传书赶赴敦煌,命裴遵收缴“西域都护”的印信,改封莎车王贤为“汉大将军”。
在敦煌,裴遵与莎车王的使者交涉改封之事。使者不同意,于是,发生争执,裴遵命人强行夺回印绶。暴力之下,必有冲突,莎车使者人单势薄,怒不可遏,反抗无力。返回莎车后,将此次冲突添油加醋的向莎车王贤进行了汇报。
此时的莎车王自感一心向汉,但受辱于地方官,有一种被轻视戏弄的感觉。自此,开始对中原王朝产生了怨恨,对外,依旧通知西域各国,莎车王是汉封的西域都护,西域各国纷纷归附。
在中原,匈奴汗国、鲜卑、乌桓等部落联合起来,不断地攻击边塞,杀掠边塞官员百姓。上党、天水多次失守被侵,匈奴马蹄已踏进了临近长安的扶风一带。乌桓、鲜卑势力则乘机进攻代郡、渔阳、右北平、辽西、上谷等郡,沿边一带城堡破坏、百姓四散、荒凉萧条,人烟罕见。
正如敦煌太守所判断的一样,莎车王贤自称汉西域都护后,骄横一时,自大一时,打算统一西域。不断地进攻西域各国,要求缴纳高额赋税。
西域诸国地大、人少,无力对抗,唯一的希望就是得到中原王朝的干预。
于是,车师国、鄯善国、焉耆国等十八个城邦小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相约派出各国的王子,到洛阳充当侍子,进贡西域特产。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洛阳。
来自西域十八国的王子和使节跪在南宫,俯伏在地,叩头不止,痛哭流涕,揭露莎车王贤的暴行,请求皇帝再派西域都护,以维护稳定。
当时的中原,内战刚刚结束,百业待兴,北方边塞依旧烽烟雄雄,根本没有能力西顾。也只能婉言回绝,并送以重礼,请各国王子返回。
各国王子无奈地踏上归程,洛阳面见汉朝皇帝的信息早已快马传递给西域各国。由于,汉朝皇帝不肯派都护,各国惶恐不安。加之,洛阳的皇帝刘秀并不接受侍子,各国的王子陆续返回。各国王开始惊慌。于是,正式国书向敦煌太守裴遵求情,请求让王子们暂居敦煌,不能回来,对西域释放一种信号,宣称都护即将出塞,希望莎车王攻伐有所顾忌。
滞留在敦煌的王子们呆久了,呆不住了,想家了,也许太守并未善待这些落魄的王子,一些王子纷纷返回西域。这些消息传到莎车,莎车王贤得知中国并没有派出都护的意图,很高兴,开始谋划下一步的统一西域计划。
计划得以实施,莎车国兵分多路沿沙漠之南攻击鄯善,沿沙漠之北,莎车国军队击斩龟兹国王,兵势直逼焉耆、车师。
鄯善国王安,再次联合诸国上书洛阳,请求派侍子入中原充当侍子,恳求派都护进西域,维护西域的和平,如果中国不派都护入西域,各国只能投降匈奴得以自保。
汉光武帝刘秀的答复是:中原困难,从财力和兵力上都无法派出都护。如果各国力不从心,不能同时抵抗莎车与匈奴的双重打击,东西南北中,自由选择归属。
于是,西域多国,投降匈奴。
在刘秀称帝第十年的正月十五,一位好“神仙之术”的人家出生了位男婴,长大后,这位名为张道陵的“道士”,成为了中国道教的创始人,据说活了123岁,成仙而去。
事实上,阴阳与五行的结合早在战国时期已成型。汉代时,阴阳五行六气已相当的盛行。
刘秀的“柔术”,来自道家思想,这位历史上最有文化的开国皇帝当然明白:“木”有生长、发展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形;“土”有和谐、存实之德;金有肃杀、收敛之势;水有公平、滋润之意。
春秋战国时期,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让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的看法,不谋而合。更为奇妙的是阴阳五行与元气论有机的结合。
木在东、火在南、土在中、金在西、水在北。
从方位来说,匈奴属水,西域属金,东汉的首都洛阳刚好居中土,土能生金,克水,金能生水,克火,而汉以“火”为德,视红色为吉祥。
从相克相生的原理来说,联合西域对抗匈奴符合五行之道。懂得“阴阳五行六气”的汉光武帝刘秀当然明白,当中土不足以挡水时,则避开锋芒,固本。这种固本就是坚忍、谦逊、亲民,表现为低姿、委屈、无能,以减少外界的压力,从而积蓄力量谋发展。用一个成语来表述就叫“韬光养晦”。
好在匈奴人对中原王朝并没有土地要求,只有物产的需求,所以数年之间,麦子黄了,匈奴、乌桓、鲜卑就一起来了。
东汉初年,对匈奴的攻击效果不好,匈奴的战术源于草原狼群,进攻时一阵风,撤退时,四散而去,不好确定追击目标。加之,游牧民族吃风干食物,便于携带。农耕民族吃熟食,费时耗力。匈奴人上战场,欢天喜地,亲人会叮咛,多抢点,汉人出边塞,十里相送,家人会嘱咐,多保重。
厌战的光武帝刘秀很清楚防御的作用,在边塞的郡县不断地派出干吏、能吏,迁民屯垦。
比如:辽东郡一带,太守祭肜,亲自顶盔冠甲,上阵冲杀,大败鲜卑,挽回败局,以致祭肜在,鲜卑人不敢近边塞。
两种文化、习俗的对撞,对汉王朝来说,和平发展是要务。
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光武帝刘秀与光禄勋刘昆有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可以分析出东汉王朝已步入发展的快速轨道。
刘秀问:听说,你在江陵当县令时,居民区每每发生了火灾,你不去救火而是带着县府官员向火磕头,结果火就灭了。后来,你当弘农太守时,弘农驿道上老虎成灾,交通受阻,你在那里为官三年,老虎背着幼虎游过黄河跑掉了。这些你是如何做到的?
刘昆答,这不过是偶然事件巧合了而已,并不是本人为官有什么功德所致。
陪同的众臣大笑,说,刘大人太朴实了。而光武帝刘秀则沉思,然后说:这才是长者的风范呀,于是决定让刘昆兼职教书,学生是众皇子和官员子弟。
这段对话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
刘昆是两汉时期的经学家,王莽当政时,刘昆当县令,乐于教书育人,手下学生五百多,春秋两季都要按周礼宴请百姓,举办大型礼仪活动,教化乡里。
但是,王莽认为,刘昆这厮,聚集那么多人,私行大礼,必是大奸。于是,把他们一家抓起来,关进监狱。刘昆运气好,刚进监狱,王莽的新朝灭亡了,天下大乱,狱卒把他们一家放出来,刘昆就带着家人隐居在山中,在刘昆看来,王朝更替,谁主沉浮,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天下安定,推荐人才,百姓以“孝廉”为名,推举刘昆做官,刘昆一听,跑掉了,不做官,跑到了江陵教书。光武帝刘秀听说后,下旨,让刘昆就地担任江陵县令。
按当时的官秩,万户以上为令,以下为长,所以当时的江陵是大县,人口众多,火灾频发,每当起火的时候,刘昆带众官员对着火叩头,就能降雨止风,名声大振。于是,升两级当弘农太守。
“磕头灭火、驱虎过河”,这当然是真实事件,真实的背后,可能不是这样。人的眼睛和耳朵属阴,所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未必是真相。真相的背后是刘昆为政一方,在治理郡县时做了大量工作,被百姓所称颂,他采取了哪些办法,史料上没说,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
从东汉时期郡、县、乡、里、亭,各级官员的职责推测刘昆可能采用了哪些政策。
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到了汉景帝时期,郡长官叫太守,其中有一项重要的职责是保一方平安。郡下设县,县衙有分属的六科,业务与中央六部、郡守六曹对应,六科直接对县长负责。
《内史杂律》规定,如果粮仓发生火灾,县长就是第一责任人,要追究责任,判重罪。县以下设乡,乡下设里,乡和里是基层的行政机构,其中还有县的派出机构叫“亭”。在乡这一级中设置游击,主管全乡的治安巡查工作。“里”的概念是五户为一伍,两伍为一什,百户为一里,官称里正,这是行政管理下的群众组织机构,相似于现在的街道办事处,这些都是为社会治理设立。当发生非常事件时,里正、伍长要及时处置并向上级报告。“亭”是县一级治安的派出机构,直接对县尉负责,职责相当于今日的公安派出所。
刘昆治郡,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组织机构下达政令,可以肯定,刘昆任职期间并没有发生让他承担责任的重大事件,那他用了什么办法,很简单,利用组织机构发动群众,群防群治,以达保一方平安的目的。
刘秀重用刘昆这件事可以分析出东汉初年的用人之道:
第一、为官者,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以此提高自己的地位。
第二、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追求完美,事必躬亲,什么人都看不上,什么人都不放心,这类人,只适合具体工作,成为不了优秀的领导者。
第三、不搞一言堂,尊重有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
第四、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第五、为官者的治理能力体现在对百姓的疾苦了解有多少,责任可以让人把事做完整做完美。 管理的重点是抓住具有“不确定”性的人,最重要的是人心。为官者,只要一心为民,各项措施才可能快速、具体、完整地落实下去。
刘昆磕头向火,那是对天的敬畏,驱虎过河,那是对民的爱戴。
刘昆是经学家,教育家当然知道《易经》中所示的规律。“太”极,“大”字是一个极端,“小”点是一个极端,凡事不可走极端。
“夫法令之必本人情,犹政事之必因风俗也。”什么意思?为官者,治民要从人性出发,行政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地走“大与小”的极端。要抓大放小,不能因小失大,学会中庸,不偏不倚,不左不右,调和折中,这就是解决“不确定”因素的最好办法。
刘昆其实代表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柔道”执政的基本理念。
和平发展则是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变化来得很快。因为这一年,匈奴汗国第二十任呼都尔尸道皋若鞮单于挛提舆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