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德待人,终会强大!



    
    《左传》有个故事:春秋时期,郑庄公继位后与弟弟共叔段的政治谋略上的争锋,郑庄公采用怀柔之策,而共叔段则飞扬跋扈、扩充封地。大臣祭仲劝庄公要积极备战。郑庄公则淡然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匈奴汗国在挛提舆时代,这类故事再现。
    挛提舆死后,儿子乌达鞮侯继位,但时间不长就死了。之后,挛提舆的另一个儿子挛提蒲奴继位,时为第二十二任匈奴汗国单于。
    当年,挛提舆接任哥哥的单于位时,应该立弟弟也就是王昭君所生的儿子挛提知牙师为左贤王,成为储君,可是挛提舆为了传位给儿子,找茬子把挛提知牙师杀了,立自己的儿子为左贤王。这件事发生后,在匈奴汗国的震动不小。最为气愤的是前任乌珠留单于的长子挛提比。在公开的场合,挛提比说:如果按爷爷呼韩邪单于的遗嘱,“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叔叔挛提知牙师当是储君。现在,叔叔被杀,如果按“父死子继”的传位,老家伙挛提舆的单于位应当是我的。
    此话传到了匈奴王庭,挛提舆很不满。召挛提比入王庭,而挛提比怕被杀,至此,不到匈奴王庭参加朝会。而挛提舆则派两名心腹,到挛提比的部落监督。

    挛提比当时是日逐王,掌握着匈奴汗国南部八大部落,拥兵自重。
    单于挛提舆在位28年,日逐王挛提比隐忍了28年,挛提蒲奴继位时。日逐王挛提比忍无可忍,已是满腔怒火。于是,派出身边的心腹郭衡,带着匈奴汗国的地图,前往西河郡求见西河太守,表示愿意归附中国皇帝。
    当年安插在挛提比身边的间谍起作用了。恰逢匈奴五月龙城祭祀朝会,两位挛提比身边的骨都侯建议新任单于挛提蒲奴乘龙城大会之机,诛杀挛提比。而此时,挛提比的弟弟渐将王刚好到达龙城得知消息,立刻派人通知没有到会的挛提比。得到消息的挛提比集结本部兵力数万人。计划等两骨都侯回来时,先行诛杀。再奇袭王庭,可是消息泄露,两骨都侯回归途中发现兵力正在集结,立即逃回王庭,告知单于挛提比将叛乱的消息。单于挛提蒲奴马上集结兵力,准备攻击挛提比。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匈奴的再次分裂。
    匈奴汗国南部八大部落首领,共同决定,推举日逐王挛提比为呼韩邪单于,与第十四任与汉交好的呼韩邪单于相同名号。借此获得汉的认可。
    新任的呼韩邪单于挛提比又派人到五原郡,递交国书,表示继承爷爷的遗志,世代与汉和好,永远作为中国藩属,抵挡北方侵略。 
 
    此时的匈奴汗国内部是这样的,由于连年旱灾、蝗灾,匈奴北部草原赤地数千里,且牲畜瘟疫流行,匈奴百姓牛羊大量死亡。匈奴汗国栾提蒲奴单于怕中国乘机报复,也派出使节到达渔阳,请求与中国和解矛盾,恢复和亲政策。
    这一幕,重现了几十年前南、北匈奴分裂时的场景。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似乎也是自然规律,在管理学上称为“破窗效应”。匈奴东部受欺负多年的乌桓部落乘机发动大规模的复仇性攻击。匈奴溃败,再现了漠北无王庭的历史局面。
 

   
    从正常的理论上说,这对中原王朝着实是个好消息。这时候,就有将军提出,乘匈奴汗国天灾和内乱之机,只需五千骑兵,便可建功塞外。
    那么早已“厌战”,以“柔道”治国的光武帝刘秀将采取什么对策。
刘秀笑着对手下的将军说,不要谈论战争,汉王朝应当以仁待之。
 
“修身、齐家、平天下”这是正人君子的基本道德素养,“乘人之危”违背了君子的伦理,“雪中送炭”才是仁君仁政。
    之后的朝议,针对乌桓,采用“物资”外交,使其臣服归降为目的。中原人口骤降,应当以养民为本,只要金钱物资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针对南匈奴的诚意,再次出现,一群人与一个人的争论。众官员们认为,天下安定不久,中原空虚,匈奴的诚意不可知,应当回绝。而中郎将耿国力排众议,认为应当接受南匈奴归附,依照汉宣帝时代的做法,由南匈奴东抵鲜卑,北当北匈奴,沿边各郡恢复生产。
光武帝刘秀采纳耿国意见。下诏撤边归农,以图发展。
 
得知挛提比归附中原王朝,自立为呼韩邪单于,挛提蒲奴非常震惊,向北撤退一千余里地。而此时,原本属于北匈奴亲汉的两个部落三万余众,投靠挛提比。与当年的呼韩邪单于一样,挛提比派出使节到洛阳朝贡,请求汉军协防,派王子入侍,从续王莽时期中断的汉匈和约。
南匈奴附汉,辽西郡的乌桓部落率领部众,归降中国。汉光武帝刘秀按班彪的意见在乌桓重设“乌桓校尉”。
中断的边塞贸易再次开放。
而已归附南匈奴的左贤王部及栾提比旧部的五位骨都侯共计三万余人,因为汉使段彬要求挛提比接受诏书时下拜,觉得有损匈奴人的威严,脱离南匈奴向北迁移,在距南匈奴王庭三百里处另起炉灶,领队的薁鞬左贤王自称单于。
但是这部分脱离南匈奴的部落只一个来月就开始了内斗,互相攻杀,五位骨都侯全部战死,自称单于的薁鞬左贤王自杀。之后,他们的后人互不相服,拥兵自重。为了权力,每一个角色都以克尽职守,勇不可当,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勇气开始了自相残杀,上演着一出匈奴人亡国灭族的历史悲剧。这场五位骨都侯的争战由夏季开始,打到了冬季,原本三万人的部落,只剩下三千余人。南下,准备再次归附南匈奴。此时,北匈奴单于挛提蒲奴派兵追击,而南匈奴单于挛提比也派兵驰援。冲突中,南匈奴败。

光武帝刘秀命南匈奴向中原方向撤居,避免匈奴内战,在西河郡设立协防部队,保护南匈奴的安全。
移居西河郡的南匈奴分别派出军队前往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代郡协助汉军的边防部队巡逻。
此时的北匈奴,为表示对汉的诚意,开始释放所俘的边民。突击部队每次南下,都先向边塞的守军解释,他们的军事行动是针对挛提比,不会骚扰中国边塞。
 
到了公元51年,北匈奴汗国单于挛提蒲奴,派使节再次请求和亲。
在朝议时,太子刘庄开始展现他的政治才能。
刘庄认为:南匈奴挛提比才归附,北匈奴恐惧汉与南匈奴形成联军对北匈奴进行攻击,这才主动示好,如果此时,与北匈奴和亲联姻,恐怕南匈奴会失去对中国的信任,为了自保,会自谋生路,如果南匈奴反悔脱离中国,北匈奴自然不会示好中原,这种结果将是南北匈奴都不再信服中国。
太子的建议让光武帝刘秀很满意,于是决定,不接受北匈奴的使节,命其返回。
 
对于南匈奴则延续宣帝时代的做法,赐于汉家的官服、官帽、单于玺以及车马、金银等物资,赈济粮食牲畜帮助南匈奴恢复生产,派出军队协防,同时派出文官协助处理政务。而年终,南匈奴则派使节入洛阳,呈报情况,交替更换入侍的王子和贵族。汉皇帝则重赏单于、阏氏、贵族,一切按之前的制度执行。北部边塞恢复以往的生机,沿边八郡的流民先后返回故土。
 
在是否对北匈奴以致命的打击方面,朝中将军们再次提出建议认为:匈奴贪利,缺少信誉与礼教,贫困时屈膝以图生存,强盛时傲慢频繁抢掠。鉴于现状,恰逢北匈奴天灾人祸,此时应当主动出击,联合高句丽、乌桓、鲜卑,攻击北匈奴东部,集结河西四郡及陇西境内的西羌攻击北匈奴西部,则可一战解决万世之忧,如若坐失良机,流传万代的大业则功溃一时。

光武帝刘秀此时以兵法来回答这些有勇无谋的将军们。这部兵法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公兵法》,也叫《黄石公三略》。刘邦当年就是靠张良提供的这部兵法,谋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
历史记录是这样的:秦乱时,有一“神人”叫黄石公,隐居于下邳。当时,汉开国元勋张良因刺杀秦始皇未遂,跑了,改名换姓藏在下邳。
荆轲、高渐离刺秦都以必死的精神勇往直前,唯独张良刺秦后得以脱身。黄石公知道这事时,就觉得张良是可塑之才,决定传《兵书》给张良。考验张良的故事就是把鞋扔到河里让张良去捞,看张良能否有耐心。张良顺利通过考验,得到了《太公兵法》,之后遇到刘邦,采纳张良的主张,终成大业。
当时,老人对张良说,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谷城山得到一块黄石,那就是我的化身了。十三年后,张良真的在谷城山得到一块黄石,如获至宝,终身携带。所以,这位神传的老人就被称为黄石公。
《太公兵法》分上、中、下三略,刘秀用上略回答了众将军们。
柔能制刚,弱能克强,柔是一种美德,而刚则是一种灾难,弱者会得到帮助,而强者会被怨恨攻击,刚柔相济,恰到好处,才是治国之道。舍近求远,劳而无功。做好眼前的事,才会见成效。以恩德待人,终会强大,珍惜现有的,才会平安,贪图他人所有,则会变得凶恶。凶恶的暴政,可能一时成功,但终将失败。对一个国家来说,内部的危机才是亡国之本。匈奴虽然分裂、受灾,实际上,仍然十分强大,谣言往往会远离真相,目前,屯垦戍边、加强戒备、与民休养才是最好的办法。
 
攻伐有时并不是扩张的手段,而文化则可以与无声中如水般的化解各种矛盾。
中国的强大,让北匈奴更为紧张,多次派出使节进贡马匹请求和亲,并请求派出使节到匈奴教导匈奴人的礼乐。提出,可以率西域各国使节一同到洛阳朝觐。
这一年是公元52年,说明西域诸国投降了北匈奴。对于北匈奴贡品,刘秀则按班彪的建议,等价交换。不再无度的赏赐。与其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不干预匈奴内政。
自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的贸易,从官方来说,是亏本买卖,来自西域的驼鸟蛋都可以换走大汉王朝的真金白银、丝绸漆器,更别说狮子、犀牛的交换代价。得不偿失,大汉王朝只落了个天朝大国,物产丰富的名声而已。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放弃西域,只是因为中原人力、财力不足以维护西域都护的运行吗?当然不是。历史人物有其思维的局限性。对当时来说,收复西域弊大于利。
汉武帝刘彻时代,为断匈奴右臂,打通西域之路,交好各国,有一个前提是“文景之治”之后,国富民强,财富有余,兵强马壮。各方的珍奇异宝从四面八方涌入中原。武帝开辟园林、扩建宫殿,帷帐豪华,衣着绚丽,对各方来朝的使节大度馈赠,万里相送,所耗的费用无法统计,加之与匈奴的连年征战,以至国库空虚,只能酒、盐、铁专卖,百姓饲养牛羊猪狗都得交税。耗尽民力,财源枯竭,各地盗匪四起。汉武帝晚年,开始反省,下达《轮台罪己诏》,放弃屯田西域。
在光武帝刘秀看来,西域各国,地广人稀,国小兵弱,自有君主,无法一统,归附匈奴,只是权宜之举。匈奴能得到西域的物产并不能左右西域的民心。对于修复战争创伤的中原王朝,西域归属何方,还不重要。
从距离上来说,近有龙堆、远有葱岭,那是天地用以划界的屏障。自张骞通西域,一百六十多年,汉王朝对西域诸国并没索取只有恩惠,所以,中原统一后,西域各国思念汉的威望与恩德,自愿归附,多次请求设置都护府,但是时机并不成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