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的佛



公元222年,黄初三年,鄯善、龟兹、于阗王分别派遣使臣来中原到洛阳朝见魏文帝曹丕。西域大国来使,曹丕当然很高兴的下诏:“西部边疆诸国企望保持以往的君臣关系,氐人部落和羌部落首领臣服,命人记录,并用诗歌来夸赞他们的忠诚。”不久后,西域部分人请求迁徙到中原生活,曹丕专门派出了使者去安抚慰劳。这之后西域之路再次畅通,曹丕按汉制在西域设置戊己校尉,负责屯田。对于曹丕来说,西域即通、河西稳定他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刘备和孙权。1
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刘备认为汉献帝已被曹丕所杀,于是,为延续汉王朝的“正统”在成都称帝。沿用“汉”,史称“蜀汉”。2

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喜乐于酒色淫意之中,生了120多个儿子,刘备称帝时,中山靖王死了334年了,如何也挂不上“正统”。刘备发家前也就是个织席卖鞋的小贩。
但在刘备心中,天下英雄刘曹。
曹操死了,他就有责任匡扶汉家大业。称帝后的刘备着手统一中原时首要目标还不是伐魏而是讨吴。因为孙权的部下吕蒙杀了关羽。
公元221年6月,蜀汉首先发兵东吴,命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但是张飞又被部将杀了。
当年“桃园结义”的三兄弟誓言要同生共死,最终只剩下了大哥刘备一人。此时的刘备犯了兵家之大忌“怒不兴师”。而江东的孙权对杀关羽也后悔不已,主动求和,刘备当然不同意。到了公元222年初,孙权断绝与曹魏的关系,自称吴王,7月,再打,蜀军又败于“夷陵之战”,又有四位主将战死,刘备兵退白帝城。打败蜀汉后,因为孙权断了与曹魏的君臣关系,对于孙权的背叛曹丕很是恼火,亲征东吴,魏军各路皆胜,几乎攻下江陵。胜利在望时,魏军中又开始了瘟疫流行。孙权无胜算,又遣使纳贡,双方言和,魏军退去。在西线战场,曹魏镇西将军曹真平定了河西叛乱。对曹丕来说,他在幕中运筹帷幄,将帅在外决胜千里,很是满足。3
公元222年,距离孙权称帝还有7年时间,魏蜀吴,分分合合,打打闹闹。《三国演义》的故事自此方才拉开序幕。
三国局势,孙权以长江为天堑,魏蜀以汉水为分界。
到了公元223年3月,刘备常常梦见他的两兄弟在召唤他,抑郁与病痛加身,于是有了白帝城托孤丞相诸葛亮。刘备临死之前对儿子刘禅说了一段话,在这段话中有了一句至理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一年刘备63岁,诸葛亮42岁,对手孙权41岁,扶不起的刘阿斗16岁。

西域使臣没有“正统”观念,他们认的是洛阳,本着“认庙不认神”的态度尊曹魏为宗主国。穿越长江、翻越秦岭对西域的使臣来说毫无兴趣,因为洛阳有他们需要的所有中原物产,尤其是丝绸。而蜀地的物产则是通过“蜀身毒道”传向南亚的天竺国。西域使者根本不知道中国有多大,更不了解当时中原的局势。但是这并不代表在长江流域的东吴没有西域人。
当时,孙权手下有一个博士叫支谦,他的爷爷法度是大月氏人,汉灵帝时率同族数百人归汉,以支为姓,被安置在洛阳。
这批来自大月氏的佛信徒在汉献帝末年为躲兵乱同族人跨过长江到达吴地。
支谦生卒不详,黑瘦细高,与中原人不同的是眼睛大、眼白多、黄眼珠。在洛阳自幼学习汉家经典,也许由于他周围有众多来自不同方向的种群,所以支谦通六种语言,到东吴后成为孙权的太子孙登的老师。大月氏人信仰佛教,支谦自幼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更喜好佛经,之后便隐居穹隆山当了和尚。与支谦一起到东吴的还有很多“支”姓大月氏人,其中有名的就有支谦的师傅支亮,师爷支谶,此三人并称“三支”,当时就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说。支谶4是第一位将大乘佛法翻译成汉文的西域高僧。
我们今天可以从历史的脉络来推断这批大月氏人来中国的原因及目的。
佛教原本倡导脱离苦海,达到涅磐不需要他人,也不需要任何物质基础。整个历程是心灵的,自我的,超自然的修炼。公元一世纪后,贵霜帝国的大月氏人为了佛教便于传播,有了重大的改变,用信仰开始调整信徒的生活方式。于是,一处处的佛塔和寺庙建了起来,成为固定的朝拜场所。信徒开始指导如何成佛的理念更现实具体。向寺庙敬香、捐助可以得以佛的保佑,请乐手戏子举办庙会是更快捷的一种途经。

当佛的思想跨越帕米尔向东方传播时,数百年积淀的方法更为老道。佛教也成为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甚至大月氏的统治者鼓励子民经贸易促信仰,向东方挺进。
高僧支谶早于法度等人到达中国。法度是带着一个团队的商旅来到洛阳。那里有个白马寺,法度这一族应当居住在白马寺附近,与高僧支谶他乡故知。
我们也可以推测出法度这个商旅团队从哪里进入中原,大月氏人在被匈奴驱逐到中亚前,故地处于河西走廊西部,当年就用玉石同中原贸易,形成了远早于丝路的玉石之路。在《西域四百年》中已详细的叙述。传统贸易的利润,大月氏人心知肚明。
越过帕米尔之后,大月氏人南行至佛国于阗,这里有寺院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佛家居士无偿的奉献。重要因素是这里有大月氏人需要的“商品”,昆仑之玉。
在于阗人眼中,玉籽也就是河床里漂亮的水洗石,但是这东西一旦带入中原将成为无价之宝。华夏文明早就将“玉”人格化,代表了“冰清玉洁”的君子之风。大月氏人只需要用带来的商品与于阗人换玉籽,一粒上等的玉籽则可以在中原换得一匹上等的丝绸,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这个商队出于阗、过鄯善、趟瀚海、进玉门,穿河西,顺黄河到达洛阳后,所带的玉已身价万倍,极易发家,于是,行商变坐商,东都洛阳的繁华使这些人在此定居。东汉末年,洛阳白马寺周边一定会有一个玉石与丝绸的庞大集市。

按中原礼制,外来人如果定居,必须按“编户齐民”形式成为税赋的民户,也就取得了“中国籍”,定居下来,就可以大量购买田产。
东汉不限制商业活动,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有大量西域胡商,在张衡的《东京赋》中就有记录,北面的丁令、南方的越裳、西部的大秦(今罗马)、东部的乐浪(今朝鲜)等商人,云集洛阳,多种语言混杂,这种环境让出生于洛阳的支谦通六种语言,也因富足的生活,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
刘备托孤之年,支谦5等人继前辈之尘开始翻译佛经,此三人成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由于学贯中西,支谦在前辈的基础上以老子的“无为”思想为哲学基础,翻译的《佛经》文辞优美,中原人极易接受。迈出《佛经》翻译中国化的重要一步。佛学最初传入中原依附了道家,被中原人混同为方术,但是进入中原定居的大月氏人中仍旧保持其正统的特点。“三支”的翻译更精准的符合佛学本意。
百年之后的鸠摩罗什翻译《维摩经》时,大篇幅引用支谦原来的译本。
在中国军阀割据,战乱纷飞的年代,西域诸国在干什么呢?
1、2、3,《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4、《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载: 支谶
5、《高僧传·支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