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魏齐王曹芳执政间史料所记录的西域来使的事件并不多。
公元227年10月,太和元年,焉耆王遣子入侍。
实际上,自曹丕任命张恭为“戊己校尉”进驻西域,并在西域设长史,当时的长史叫承移,史料上没有记载这个长史的名,但是楼兰木简中有一封他写给长史府官员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说,他刚接到任命,本月23日启程,从上邽出发到天水1……当时,自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管辖的至关内沿途设有二十个驿站。并且设置了伊吾县,这是史料里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第一个县制。
焉耆王派侍子进中原的消息传到洛阳,曹魏负责接待交往的大鸿胪卿专门下通知命敦煌太守各地驿站,依照以往的惯例,迎送西域使者,沿途免费供应食宿等。
公元229年12月,太和三年,大月氏王波调遣使奉献,魏明帝曹叡封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2。
事实上,当时的西域各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大月氏、鄯善、车师等国,如同汉朝时,年年遣使朝贡3。
公元239年2月,景初三年,西域辗转多国献来火烷布,魏明帝曹叡召集文武百官,命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当面演示给百官看。4
关于这个火烷布有一个传说:昆仑山有九重,周围又都是燃烧的大山,山中生活着一种比牛还大的老鼠,也叫火光兽,千斤重,毛长两尺,细如蚕丝。这种大老鼠在火中浑身通红,但一离开火,在常温下就变得浑身雪白。用这种火老鼠的毛织成布,如果脏了,在火中一烧,变得通红时,再一抖就干净了。5
神话中的“火光兽”当然不存在,所描绘的外型可能就是昆仑山上的白牦牛。其实来自西域的“火烷布”就是石棉纤维所纺织的布,我们今天用来覆盖燃烧物的防火布。
这一年魏明帝曹叡已病重,他的太子曹芳才8岁,他发布了一道诏令,史称“丁丑诏”,在诏书中说:太尉司马懿履行道义,为人正直,尽忠我朝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军,东灭公孙渊,功盖天下。太保、太傅的官职,是用来优待贤德之人,现在任命太尉为太傅,持符节统率军队。”这道诏令也改变了魏国的走向。大将军曹爽与太傅司马懿,两名辅政大臣的权争,成为曹魏的终结者。
魏明帝曹叡死了,时年36岁,史料记载,他仪容秀美,长发垂地,有些口吃,所以很少说话,但性格刚毅,对复杂的事,极有判断力,繁事从简,心能容人。
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有一种人可能十全十美,就是在皇权下的“圣明君主”,在谄媚臣僚赞美声中膨胀到“上晓天文,下通地理”,事事都可发出英明的指令,直到盖棺定论,多年后世人知道了真相。圣君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也只是普通人,而普通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可能“万能”。在巧言的蒙蔽下,他忘了,官员的提拔,要以德为先,才干必须用在对百姓的善行上,大善成国事,小善安苍生,如果德不配位,官越大恶果也就越大。
公元240年,正始元年,魏齐王曹芳时期,这年春,西域焉耆、危须诸国,弱木南、鲜卑各王皆遣使来朝奉献6。
史料中没有记录各方来使人数及所奉献的物品。
但是,从出土的木简和残破的故纸中我们可以应证史料的缺憾。
从居延“破城子”和敦煌“悬泉置”中出土的“传置道里簿”清晰记录了中原与西域的驿站设置、名称和行进路线、距离。“……昭武去祁连置六十一里,祁连置去表是七十里,玉门去沙头九十九里 ,沙头去乾齐八十五里…… ”这是一条自西汉开始从长安至西域的“汉道”历史路线。当时的基本走向是,东面始于长安,经咸阳,沿泾河而上,过固原、走景泰入河西,路途短但补给难;另一条道沿渭水西行,经陇西、过金城7入河西,路途适中,补给一般。之后,两道合并,沿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张掖、酒泉达到咽喉之地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达罗布泊地区的楼兰。这里是进入西域的首站。汉时分为京畿段、安定段、武威段、张掖段、酒泉段和敦煌段等六段路线,每个驿站平均相距约38公里8。
那个时代使者、商旅、僧侣往来不断,而驿站的作用是官方堪查护送往来西域与中原的各色人等。高利润让这些西域商人不畏艰险。大量迁居河西,并形成势力范围。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有记载,当时,凉州一些割据政权的王分别派遣月支、康居等地的胡侯:支富、康植等20余人带领自己的军队受蜀汉的调遣,看来,蜀汉的外交成果斐然,走出了危机四伏的低谷。蜀汉大军出祁山,就准备与这些胡兵汇合北伐。9这些来自西域的胡将胡兵成为蜀汉的得力助手,组成了骑兵部队。与蜀汉合作,当然会出于商业目的,由此获得蜀地的物产。
从断简残篇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当年西域使者进入中原的一个过程。
出土木简《永光五年康居王使者自言献驼直不如实册》中记载这样一段故事:西域康居国派遣的使者把沿途官员告了,告状人是康居王的使者杨伯刀、副扁阗,苏薤王使者姑墨、副沙囷、贵人为匿等5人,上书朝廷告状的大意是说,我们几人跪在地上写下此文,我等从西域康居国来奉献骆驼,进入敦煌,一路上自己买食物,没有得到供给,到了酒泉郡,酒泉太守也不亲自接见,只让下属来对所献礼品进行估价。姑墨所献白色公骆驼一匹,母骆驼两匹,官方验货认为毛色太黄,杨伯刀等人所献的骆驼都很肥壮,在使者不在场的情况下,官吏验货时认为太瘦,沿途官员的估价不实,我们冤枉呀!
这些使者不是第一次进入中原,知道当时朝廷的接待和验货标准。
这个事件虽然发生在西汉,魏承汉制,但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当时对于西域贡献的价值不高的牲畜当到达酒泉郡时,太守要与奉献者共同对所献物品进行评估,汉王朝要按物品的优劣进行不同的赏赐。使者如果对饮食接待和评估价不满,可以向朝廷告状,主管对外事物的大鸿胪等机构负责处置。
永光五年六月初一,负责外事的谏大夫发文给敦煌太守要求核实,必须上报结果,按规定的时间办理,七月庚申日,敦煌太守、长史等人联合下文给效谷县,要求县上接到文件后,将康居王使者路过县境时县上提供的粮食数在七天之内上报太守府,两天后效谷守长和敦煌左尉联合下文至悬泉驿站,要求在三天之内,将接待情况上报县里。再次下文给具体办事的机构要求如实上报康居使者献骆驼的接待情况。这份文件从长安发到悬泉驿站用时48天。
对于使者来说,不远万里,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对评定结果肯定斤斤计较。这件事调查结论的档案早已化为灰烬,不知所终。但是从康居国到达中原,肥骆驼也能累成瘦骆驼、白骆驼也被风沙染成黄骆驼。这个告状信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逐级下文进行核查。可见“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且要求价值公平的史状。
参考资料:
1、《楼兰木简》:“西域长史承移,今初除,月二十三日当上道,从上邽至天水。”
2、《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3、《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4、《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
5、《神异经》云:南方有火山,……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余,……取其毛,织以作布,用之如垢污,以火烧之,即清洁也。此鼠又名火光兽,其毛为布又曰火烷布……
6、《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
7、金城即现今兰州,效谷县为古县名,县城位于敦煌城北面通往汉长城、玉门关的古驿道旁边,。
8、敦煌悬泉置中出土的木简《传置道里簿》
9、汉典古籍 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卷五十七·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