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当太子时有一个好朋友叫繁钦1,字休伯,豫州颍川2人,当时是汝南、颍川二郡的名士,文笔华丽、擅长辩论,但没什么主见,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与朋友赵俨、杜袭三家跑到荆州避难,繁钦贪附荣华,看不清时局,认为刘表可以投靠,而他的好朋友赵俨、杜袭一致认为刘表不是个力挽狂澜的能主,被两人骂了一通,以断交威胁,繁钦才放弃了投靠刘表,于是,三人又从荆州流浪到长沙郡,后来,曹操迎汉献帝,赵俨认为曹操才是大英雄,可以匡扶汉室,于是三人一起投奔曹营,由颍川老乡荀彧举荐作官。
繁钦任丞相府主薄,相当于办公室主任。而赵俨、杜袭从县令做起,后来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繁钦虽然写下了“凡我同盟。既文既武。郁郁桓桓。有规有矩3”的诗句,但生活不检点,常给曹丕介绍美少女。曹操西征时繁钦与曹丕一起留守谯郡。虽没上战场,但从繁钦的《定天山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汉家将军出征时的风采:“……素甲玄焰,皓旰流光。左骈雄戟,右攒干将。……丹羽绛房,望之如火,焰夺朝阳。华旗翳云霓,聚刃曜日茫……威弧雨发。钲鼓雷鸣,猛火风烈,跃刃雾散,虏锋摧折,呼吸无闻,丑类剥灭。”
在这篇赋中,红色的战旗在风中如烈焰一般,比过朝阳的绚丽,壮士的刀锋在阳光下耀耀生辉,射出的利箭如雨般密集,当战鼓擂响,冲锋的士兵如同风吹烈焰,勇猛无敌,跃马扬刀,冲锋陷阵,斩敌凯旋。
繁钦还写下了当时西域胡人的外貌,莎车之胡,黄目深睛,员耳狭颐。康居之胡,焦头頞折,高辅陷无,眼无黑眸,颊无余肉。罽宾之胡,面象炙蝟,顶如持囊,隅目赤眦,洞頞卬鼻。頞似鼬皮,色象萎橘4。
在繁钦的笔下,西域莎车人,眼眸黄色,眼窝深陷,耳朵圆圆立愣着,两腮尖廋。西域龟兹一带有一个习俗,小孩子出生不久,要用板子夹头,所以成人后就会长成一个扁头。莎车与龟兹相邻,不知是否有这个习俗。康居国的人,黄头发,短额头,高鼻高颧骨,眼珠不是黑色,面无余肉,面部皮包骨头般的精瘦。罽宾人脸色如烤过的虫子,头部如布袋子一样光秃秃的,这可能是个僧人或者是秃顶人的形象,且两眼看人如怒视状,眼角发红,鼻孔如洞,说明眼大鼻高,不符合中原的丹凤眼,柳叶眉的审美标准,这些人面色焦黄,如干枯的橘子皮。这可能是洛阳当地西域商人极多,繁钦对来自西域不同地域的直接印象。繁钦并没有对莎车以东的西域诸国外貌进行描述,也许主要因素是来自康居的商人量大,占西域商人的主导,也证明当时的贸易并不是接力式的短途倒货,而是长距离的贩运,这些康居人隋唐时被称为粟特人。
繁钦笔下的西域葱岭东西的人均是黄皮肤人种,在出土的木简中还有黑皮肤的人种。
当时,长途贸易并不是来去自由,阳关和玉门关对出入的商人有详细的记录,也就是这些人必须有通关文牒,这是出入境的凭证,类似于现代的护照。内容应该包含:入境原由、滞留天数、入关人数及姓名、年龄、外貌、印章等要素。
大英图书馆藏 20 世纪初,斯坦因所获简牍残片中,就有管理人事簿籍残文,记载了西域,诸国往来人员的登记,如:月氏国胡支柱,年卅九,中人,黑色;大目,有髭须;大概意思在说,大月氏国人,叫支柱,39岁,中等个,黑皮肤,大眼睛,嘴唇上和两腮留有胡子。5
这里的黑皮肤可能不是非洲的黑人,而是相对黄种人的黑色,雅利安人进入恒河流域后,融合了当地的一部分达罗毗荼人。这些人大概率长得黑,长得矮。
沿着东西、东南这两条漫长的古道,交易了什么物资?
汉魏与西域各国的商贸往来,由中原东去的主要有:将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货物主要有,丝绸、纸张、陶瓷、生姜、中药、枸杞、甘松香、绿松石、香草、青金石、兽皮、棉布、绢纱、靛青染料等;由西域而来的主要有: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果实,还有狮子、犀牛、良马、骆驼等动物。以及提花亚麻布、玉石、珊瑚、香料、玻璃器皿、金银盘、葡萄酒等,由于胡风渐入,中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吸收了西域文化之长,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通过“蜀身毒道”形成了以成都为起始点,贯穿大河巨山,经缅印,直至中亚、西亚地区的远程贸易活动,出关的主要货物有蜀布、邛竹杖、丝绸、茶叶、瓷器、铁器、铜器,以及刀枪剑戟、弩机、带钩等各类的兵器和装饰品;经济类的商品还有粮食、瓜果、蔬菜、渔猎产品等。入关的主要有琉璃、猫眼石、明珠、象牙、香料、宝石、水晶、玛瑙、琥珀、骆驼皮、乳香、没药、安息香、沉香、檀香、卢荟、胡椒等。
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并不是经济作物和手工产品,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思想,西来的佛,东去的伦理道德成为关键,于是由贸易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和佛教信仰圈影响至今。
参考资料
1、《三国志·赵俨传》
2、河南省禹州市
3、三国·魏·繁钦《远戍劝戒诗》
4、三国·魏·繁钦《三胡赋》
5、李均明《英藏斯坦因所获残简的文书学考察》,载《耕耘录——简牍研究丛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