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之旅,不要相信网上说的了,带你看看真实的迪拜生活是怎么样的?


迪拜,这个名字在世界上被普遍视为奢华的代名词。是的,迪拜以其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奢华至极的酒店和庞大的购物中心而闻名,但这只是迪拜的一面。在这座城市的另一面,隐藏着许多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现实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璀璨夺目。

在迪拜,虽然有本地和外地的富人,但地铁上却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为了生计而辛勤工作的外国工人。他们每天黎明前出门,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家。在迪拜的街头,乞讨是被严禁的,这里的生活远非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奢华。
迪拜的本地居民只占总人口的约20%,大约有70万人,而印度人的数量超过50%,达到了175万人。此外,还有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和一些欧美国家的人。他们大多是为了生存而来,在建筑工地上挣取微薄的收入。这些外来务工者无法享受到迪拜本地居民所享有的免费医疗、教育和住房等福利。

迪拜的人均GDP高达7.4万美元,而本地居民的平均工资约为3663美元,相当于约2.45万元人民币。他们的工作相对轻松,收入可观。然而,对于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务工者来说,情况就大相径庭了。他们的工资较低,工作辛苦,许多人在服务行业的月收入仅为6000-7000人民币。
许多迪拜本地居民选择不工作,而是依靠领取的救济金来维持生计,这笔钱甚至比外地工人的收入还要高。迪拜的贫困线设定在每月3.7万元人民币,低于这一标准的本地人可以申请救济金。

因此,对于许多外来务工者来说,迪拜的生活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奢华。许多人挤在拥挤的集体宿舍中,有时甚至连洗澡水都是一项奢侈的待遇。在高温下坚持工作的建筑工人,与那些繁华的奢华商场里的人几乎是两个世界的人。
走在迪拜的街头,与我之前所想象的“土豪”天堂大相径庭。街上游客络绎不绝,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各地。棕榈岛和朱美拉海滩,仿佛是海南的亚龙湾和大东海,到处都是国际游客的身影。

迪拜的发展历史颇为有趣。上个世纪60年代,迪拜发现了油田,尽管石油储量较少,但这一发现成为了迪拜经济腾飞的催化剂。依靠石油开采和港口贸易,迪拜实现了资本的快速积累。随着意识到石油资源的有限性,迪拜开始积极转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多年来,房地产、旅游业、航空业和金融服务业成为了迪拜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

在迪拜这座城市的天际线上,矗立着十四栋引人注目的摩天大楼,它们高耸入云,自信地跻身全球最高的一百栋建筑之列,生动展现了迪拜房地产业的繁荣。同时,迪拜以名列世界十大旅游城市之一而引以为豪,每年吸引超过一千四百万游客。这股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繁荣。

迪拜国际航空公司的崛起,作为中东最大的航空公司,以及迪拜成为世界十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迪拜一直以“世界之最”为傲,但与其他国家以自然之最为基础的不同,迪拜的这些纪录几乎都是通过人工巧妙打造而来。
比如,著名的帆船酒店就是迪拜人工建设的杰出典范。一旦游客踏上迪拜机场,即可享受到劳斯莱斯或直升机的豪华接送服务,而酒店内则处处金碧辉煌,从门把手到厕所的水管都闪烁着金光。

帆船酒店的客房极为奢华宽敞,最小的房间亦达到170平方米,而最顶级的套房更是高达780平方米。酒店内有150名管家,24小时全年无休地为客人提供服务,每个客房都配置着最先进的电子设备,一切皆可通过遥控操作。

此外,迪拜还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工岛——棕榈岛。这项耗资140亿美元的工程不仅拥有私人住宅和公寓,还设有运动场、健身房和电影院等设施,可容纳6万名居民。迪拜还引以为傲地拥有全球最大的音乐喷泉和购物中心。

迪拜的街道,尤其是连接七个酋长国的国道,仿佛是城市的脉络,将这座城市的心跳紧密相连。沿着这条街道,高楼大厦屹立,无论是白天阳光照耀下,还是夜晚灯火辉煌时,都令人深感震撼。
迪拜的住宅建筑与欧美的风格迥异,主要以乳白色为主,方正的形态中透露着异域风情,既干净又美观。走过几个街区,我发现城市的一侧是广袤的沙漠,而另一侧则是波光粼粼的海滩。

迪拜河,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见证了迪拜从一个小渔村演变为现代大都市。在石油尚未被发现之前,这里的居民以捕捉珍珠和从事水上贸易为生。如今,迪拜河延伸约10公里,将城市分为老城和新城两个区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老城区的建筑风格保留了阿拉伯的传统,低矮的方形建筑,有些甚至外墙用黄泥墙砌成,让我一度感觉自己穿越到另一个时空。而新城区则展现了现代的一面,高端商圈、写字楼、高层公寓和购物中心比比皆是。尽管迪拜是一座富裕而奢华的城市,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一些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系统、公路排水系统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当地人的住宅模式也十分独特,每家都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和高大的围墙,让外人难以窥视其内部的花园。这种住宅模式让我想起了古时或农村的居住风格。

在迪拜,冬季的天气并不算炎热。清晨和傍晚可能有些微凉,穿上长袖衣服更为舒适。即使到了三月初,也能感受到一丝凉意。但夏季一来,整座城市就焕然一新,气温往往会急速攀升至40摄氏度以上,街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
在这样的炎热天气下,即使是停在地下停车场的汽车也需要提前开启空调预热,才能稍微感到些许舒适。至于那座标志着城市的哈里发塔,在白天的阳光下几乎让人无法直视,只有到了夜晚,当灯光闪耀时,才能真正欣赏到其美丽。而哈里发塔下的激光水幕表演也是一场绝对不能错过的视觉盛宴。

迪拜的淡水资源稀缺程度远超出想象。大部分的淡水都是通过海水转换装置来生产的,这项技术解决了迪拜的用水难题。迪拜的水费按加仑计算,相当于国内价格的六倍多。
在迪拜,流通的货币有两种:美元和阿联酋的迪拉姆。有一次我在星巴克用美元支付,但服务员却找给了我迪拉姆,还花了好一会儿才换算好,这让我感受到他们对服务质量的不够重视!

迪拜的物价水平也是相当高的,比如一斤香蕉要6元,苹果9元,西瓜4元,橙子6元,黄瓜5元,番茄10元,胡萝卜8元,茄子14元。至于矿泉水和牛奶的价格也相对较高,不过政府有提供补贴。肉类和鱼类的价格更是令人咋舌,一斤鸡肉要18元,牛肉40元,而鱼类普遍在七八十元一斤。

如果选择外出就餐,普通快餐的人均消费约为20元,而高档餐厅的消费则在50到80元之间。迪拜的公共交通起步价为5元,一次乘坐大约需要10元。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4元,每公里9.5元,一次出行至少需要七八十元。
在迪拜,大多数场所并不强制要求小费。在酒店住宿时,给了礼宾和客房服务小费后,他们都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并且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比如在房间里多放些水果和瓶装水。不过也有些餐厅的服务员会主动索取小费,有时甚至会对所给的数额表示不满。

迪拜的房屋面积普遍较大,一百平米的空间通常只能建成一室一厅,但是房租却非常昂贵。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如果公司提供食宿,还能省下一些钱。如果没有公司提供住宿,单独租房将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
普通地段的房价在2.5到5万迪拉姆一平米,虽然用180万迪拉姆就能买到一套三居室的海景房,但租金依然很高。因此,许多在迪拜打拼的外地人选择合租,七八个人共享一套公寓,以减轻经济负担。
作为游客,住宿可能是在迪拜最大的开销之一。普通酒店的标准间价格在600到800元每晚,当然也有更经济的选择,一晚200元的住宿条件可能会差一些,但对于预算有限的旅客来说,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迪拜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都是完全免费的,学校还提供营养午餐。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每年还有丰厚的奖学金作为奖励。迪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许多孩子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政府不仅资助学费,还包括住宿和生活费用。

迪拜采取了一套全新的社会福利政策,确保每位市民都能享有住房权益。此外,市民还可选择用等值货币替代住房。对水电煤气费、失业金和养老金等方面也提供了慷慨的补贴。这一系列福利措施让迪拜居民生活得心无忧,他们可以免费获得教育和医疗服务,而在育儿和生育方面也有了经济支持。失业和养老问题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这使得迪拜居民更加敢于挥霍金钱。
迪拜居民在传统的阿拉伯服饰中保持独特风格。男性穿着名为“坎度拉”的棉布制服,而女性则身披黑袍,头部用面巾遮掩,只露出双眼。白袍一直是贵族和富人的象征,不仅保持整洁,而且颜色多种多样,包括白色、灰色、蓝色、黑色、黄色和金色等。这些服饰不仅注重外观,还具备根据季节提供保暖或清凉的功能。此外,白袍的头顶配有名为伊格尔(Igal)的“黑圈”,而Bisht(阿拉伯斗篷)是专属服饰,尽管普通人结婚时也能见到,但相对较为罕见。

迪拜法律允许男性最多娶四位妻子,其中大老婆必须是迪拜本地人。新婚夫妇将获得政府赠送的豪华别墅和相当于50万人民币的新婚补助,每个家庭每年还能获得20万人民币的汽车补贴。此外,生育孩子还有额外的住房奖励,鼓励多生。
对于许多迪拜人来说,斋月几乎是一场度假。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人选择出国度假,以规避白天禁食的规定。斋月期间,迪拜的生活步调会放缓,办公室也基本停摆。

迪拜的饮食以牛羊肉和海鲜为主,常采用油炸或碳烤的方式。桑加克面包在当地的传统美食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煎饼、糕点、粥点、牛奶和羊奶也是当地人喜爱的食物。与我们熟悉的米饭不同,迪拜的米饭细长松散,适合用手抓食。然而,迪拜的水果在口感上似乎略逊一筹,尤其是西瓜和哈密瓜等。
酒精类饮品在迪拜被禁止,但为了迎合外国游客的需求,迪拜特别设立了“卖酒证”。这种证件主要授予饭店内的餐厅,少数路边餐厅也可获得。拥有卖酒证的餐厅在身份地位上无疑更受推崇。

在交通方面,迪拜的街头并非豪车云集,相反,主流车辆以白色日系车为主。汽车价格相对较低,这得益于几乎没有税收。在迪拜乘坐出租车时,常会遇到类似私家车的出租车,这些车辆没有计价器,价格由司机自行决定。迪拜的公交车站和轻轨站设计独特,富有科技感,给人一种置身未来的感觉。然而,许多公交站并没有空调设施,这与人们的期望不太一致。
在迪拜,即使路牌标明最高时速是120,实际上可以开到140,这种“速度加成”在迪拜司机中是司空见惯的。不过,违章了也非常严厉,不是扣分,而是直接罚款,金额也颇为可观。在迪拜老城区,地铁和公交站的分布较为密集,但在一些新区,站点间距较大,高架桥的设计常常使得步行路线被截断,需要绕路而行。在斑马线上,无论行人是否按下红绿灯,过往车辆都会礼让行人先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