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老挝的土地,立刻被这个国家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吸引。首都万象,与我熟知的繁华都市大相径庭。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高楼大厦的林立,更没有现代城市的喧嚣和匆忙。难得一见的超过五层的建筑几乎不存在,地铁和立交桥更是奢望不到的。
然而,却可以随处看到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的商标,仿佛在这个稍显滞后的社会里留下了一抹现代的印记。老挝的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仿佛停滞在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人们生活的节奏悠然自得,似乎对现状感到满足,不着急去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网购和快递更是少见。
老挝的经济基础相对脆弱,自然资源有限,工业发展滞后,因此农业、水力发电和旅游业成为了经济的支柱。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人民币,甚至有些人月收入不到1千元。服务业和一般职工的收入更低至800元。会说中文的老挝人收入稍高,比如在中国人开的超市工作的老挝女售货员,月薪可达两千元;
而那些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银行工作人员月收入大约在5千块钱左右,在当地算是高收入。老挝约有20万华人长期居住,其中大多来自湖南邵阳,他们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来此创业,如今已经在当地安家落户。
老挝男性普遍比较懒散,对生活缺乏责任感。家务活通常由女性承担,这是普遍现象。由于国家提供农业社保补贴,许多男性在30岁左右就选择退休,让妻子外出工作养家。尽管老挝法律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可领取相当于工资80%的退休金,但实际上上班族数量寥寥无几。劳动力市场以女性为主导,菜市场上的大多数商贩也是女性。
老挝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大多数在20岁之前就结婚生子,超过25岁未婚的女性被视为“剩女”,甚至可能受到家人的责备。老挝女孩的外貌与南方人相似,难以从外表上辨别是本地人还是外国游客。
一些女性为了补贴家用成为导游,一天能挣两百多元。我有朋友雇了老挝女导游,省去了自己找攻略的时间,也避免了一些陷阱。这些女性对待游客友善耐心,不卑躬屈膝也不强迫推销商品,给人一种温暖和耐心的感觉。
在老挝,其实生活开销挺高的,尤其是在首都万象,感觉跟国内的二三线城市差不多。举个例子,看看这些:一碗米线要1.5万老挝基普,相当于人民币10元左右;再比如一碗肉面得花12到18元,一颗卤蛋也就1.5元。挺有意思的是,在这里一瓶原本国内售价20块的老挝黑啤,竟然不到6块。
超市里大部分货品都是中国进口的,牛羊猪肉价格跟国内差不了多少,大白菜一斤3块,一瓶矿泉水2块,一袋薯片5块,不过本地的水果就便宜多了,比如一斤香蕉只要5毛钱。可奇怪的是,老挝这边的宽带费用超高,一年得花上千块,让人摸不着头脑,老挝人是怎么负担这样的生活成本的。
东南亚的夜市很有名,游客和本地人都爱去。每到夜幕降临,本地人就会在固定地点摆起摊来,啥都有,从绸缎布匹到家电,从食品到艺术品,一应俱全。有些本地妈妈为了照顾孩子,只好带着他们一起去夜市,一边哄孩子一边做生意。
夜市里还有自选大排档,菜品丰富,价格也不贵,一盘大概相当于人民币15块左右。一盘菜已经能吃得很满足了,所以很多欧美游客都喜欢在这里大快朵颐,而东亚游客则多半会围着烧烤摊转。
住宿的话,经济型酒店大约200块人民币左右。至于买房子,郊区的话10多万元就能搞定,富人区的别墅也就四五十万元,但对当地人来说,这个价钱还是有点高。至于娶媳妇的费用,倒是相对低一些,因为很多老挝女孩勤劳朴实,虽然有些希望嫁到中国,但如果你钱不够,可能就打动不了她们。
老挝有好几个民族,比如老龙族、老听族和老松族。老松族是从云贵高原迁移过来的,还保留了不少中国传统。老挝有好多传统节日,最热闹的莫过于泼水节,那时候街上男女老少都玩得不亦乐乎,甚至有外国人加入进来。
几乎每个老挝男人都得在寺庙短暂出家,跟泰国差不多,有些甚至一辈子都当了僧人。在老挝,佛教和寺庙几乎决定了当地人的一生大事,比如出生、结婚、生子等。佛教里有个布施的概念,老挝人把它当做一种修行。比如在朗布拉邦,每天清晨,当地居民会带着食物和花塔,在路边等待僧人来领。因为寺庙不提供食物,僧人们的一日三餐全靠当地人的布施。所以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就站在路边等着僧人分享食物。
在老挝,气候一直典型地展现了热带和亚热带季风的特征,分成雨季和旱季。从11月到次年4月,很少有雨水降落,这种干燥的气候给人一种相对凉爽的感觉,也是旅行的最佳时节。但这片土地下隐藏着无数地雷,是历史上沉重的负担,曾是美国人所布设的。
现在,老挝的很多农村居民不得不与这些潜在的危险共存。他们把弹坑改造成了稻田或鱼塘,用弹壳支撑起吊脚楼,甚至把炸弹壳改造成了日常用品。然而,地雷的威胁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户外生火做饭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爆地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老挝人从小就被教导,绝对不能轻易触碰未爆炸的弹药。
老挝的山区农村景色如诗如画,郁郁葱葱的山林、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让人心旷神怡。然而,生活条件却相对简陋,现代建筑非常罕见,大多数是用茅草或木头搭建的吊脚楼。村道至今仍未铺柏油,虽然已经通了电,但家家户户中却鲜见电器,电风扇是最常见的。
门口堆放着劈好的木材,用于生火做饭,家庭也都养着一些家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孩子,他们没有太多的玩具,娱乐活动也很简单,比如跳皮筋和踢足球。与印度相比,这里的环境卫生状况要好得多,没有到处可见的垃圾和动物排泄物。
在老挝,尽管物质条件贫乏,但民风却异常朴实。遇到困难时,路过的老挝人总是慷慨相助,有时甚至会热情邀请陌生人共进晚餐。在他们家里,客人们会坐在地板上,享用着简单的家常菜,搭配一瓶老挝啤酒,香味扑鼻。这种热情好客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更是来自内心的真诚。如果被邀请到他们家吃饭,基本上都是发自内心的。拒绝邀请不仅意味着错过结交朋友的机会,还可能无意中伤害到他们的感情。
老挝人的主食是稻米,特别钟爱糯米饭。他们喜欢用传统的饭菜款待客人,比如达嘛轰(生拌木瓜)、佛老(老挝米粉)、腊普(碎肉)和靠兰(竹筒饭)等美食。
此外,老挝人也喜欢品尝咖啡,而老挝的咖啡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自从法国人发现当地适宜种植咖啡后,就开始投资开发咖啡园,并帮助提升了咖啡豆的种植和烘培技术。老挝最古老的咖啡产区是波罗芬高原,那里的土壤富含矿物质,产出的咖啡豆质量极佳。因此,来老挝旅行,最好的礼物之一就是各种咖啡制品:咖啡豆、咖啡粉、速溶咖啡等。
除了咖啡,老挝人也热衷于酒。夜幕降临时,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老挝人围坐在路边,桌上摆满了小菜,啤酒瓶子成山。老挝人似乎对啤酒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每次聚会都要畅饮一番。
在老挝,人们对那种充满刺激的口味着迷不已。每天早晨,一碗米粉里都会添加大量辣椒,那种火辣的滋味实在难以忘怀,与江西的辣味相比毫不逊色!据说,老挝的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品尝各种刺激的辛辣食物,因此他们对辣味的适应能力相当强。
这里的烧烤和油炸食品也备受青睐,虽然种类不算多,但每一种都令人垂涎欲滴,从烤肉、烤肠到烤鸡,应有尽有。或许正是由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了老挝人平均寿命仅为62岁的情况之一。
在教育方面,老挝的情况相对落后。虽然当地规定小学入学年龄为6岁,但很多家长并未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或者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支持,导致很多孩子即使到了入学年龄也无法踏入校门,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医疗方面,尽管老挝实行公立医院免费医疗,但医疗设施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即使是当地最好的医院条件,也仅相当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县级医院。
老挝70%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高原,森林覆盖率很高,这导致了老挝交通发展缓慢,出行非常不便。在老挝,蜿蜒曲折的山路随处可见,司机们经常需要紧急制动和急转弯,这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工作了。
贫富差距悬殊,大部分人只能依靠自行车出行,而摩托车则是相对高档的交通工具!拥有摩托车的家庭往往被视为中产家庭。在老挝,考驾照相对来说也不太困难,技术不好也不是问题,因为只要有钱就能解决,甚至不需要考试。同样,交通违规罚款也可以通过讨价还价来解决。
在老挝的城市街道上,红绿灯和斑马线相对较少,公交系统也不够完善。老挝人主要依靠突突车、摩托车和自行车出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孩子从十几岁起就开始骑摩托车,这在老挝非常普遍。新摩托车的价格接近一万元人民币,所以二手摩托车更受欢迎,只需几百块钱就能买到。但要自己承担安全风险,因为当地的酒后驾驶和无证驾驶现象非常普遍。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皮卡车是首选的出行工具。在老挝,日系车尤其是皮卡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这与皮卡车高底盘、适应老挝路况的特点相关。公交车虽然存在,但线路较少,而且不严格按照站点停靠,乘客需要自己按下停车按钮通知司机停车。
在老挝,突突车的收费标准根据行驶距离而定,晚间收费更高。对外国人来说,突突车司机通常会提高价格,因此乘客在乘坐突突车时最好提前明确价格。此外,在老挝最好不要自驾游,因为道路条件复杂且偏远,一旦车辆故障就会很麻烦。随意停车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曾经在琅勃拉邦的街头因为被认为是违章停车而被罚款1000元人民币!最终通过一番讨价还价,只付了300元,事后才发现自己上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