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之旅,说几句肺腑之言,带你看看真实的苏丹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在东北非洲的一角,存在着一个名叫苏丹共和国的国家。这片土地极其广阔,总面积达到了188.6万平方公里,分为了18个州。人口数量庞大,大约有4687万人,涵盖了40多个不同的民族,其中阿拉伯人占据了总人口的70%左右。苏丹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则被确立为了苏丹的国教。
尽管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但英语更为普及,而一些地区则使用着努比亚语、富尔语等。苏丹的人口规模与中国的云南省相当,但其国土面积却是云南省的5倍,或者说相当于中国八个省区市(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的总和。

虽然苏丹共和国和南苏丹共和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而非“苏丹”,但它们与苏丹国仍有着一定的历史联系。有趣的是,世界上还有两个其他的“苏丹国”——阿曼和文莱。阿曼全称为阿曼苏丹国,而文莱则仍然沿袭“苏丹国”这一名称。因此,尽管苏丹共和国和南苏丹共和国不以“苏丹”命名,但它们的名字依然反映了苏丹这一历史概念。

古代的苏丹曾以努比亚为名。这个词源自古埃及语,意为“黄金”。苏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那时它是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750年,努比亚人在苏丹北部建立了库施王国,后来迁都至麦罗埃,因此又被称为麦罗埃王国。
在6世纪,苏丹开始接受基督教,但在13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伊斯兰教开始在这片土地传播。现代的努比亚公司借用了这一历史名字,为他们的手机品牌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活力,象征着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科技的跨越。

在世界范围内,很少有人注意到苏丹拥有着最多的金字塔。相传,大约在公元前751年,一位名叫皮耶(Piye)的统治者掌握了库施王国的控制权。皮耶是一个勇敢的领袖,他率领军队攻占了上埃及地区,并自封为法老,开启了埃及历史上的第25王朝。他是古埃及阿蒙神的虔诚信徒,竭尽全力修复了因战乱而受损的神庙,同时也重新建造了古埃及人早已废弃的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墓。
此后,第25王朝及其后继者,麦罗埃王国的贵族们纷纷效仿,将自己的陵墓建成了金字塔的形式。如今,苏丹境内拥有超过200座金字塔,构成了麦罗埃王国的陵墓群。然而,与埃及或墨西哥的金字塔相比,苏丹的金字塔规模较小,名气也远不及后者。

苏丹曾经是非洲最大的国家之一。2011年1月,苏丹南部举行了公投,结果显示98.83%的选民支持南部地区独立。于是,2011年7月,南苏丹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
在南苏丹独立之前,苏丹的国土面积曾达到250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南苏丹的独立,苏丹的国土面积缩小,成为了非洲第三大国家。

提及一片鲜为人知的土地,比尔泰维勒,在1899年签署了一纸《共同管制协议》,从此它的命运便被决定了。根据该协议,以北纬22度为界,将埃及和苏丹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土。然而,这种划分将阿巴伊达和贝沙两个部落分隔开来,让他们分居在两国之间。
后来的1902年,为了管理方便,英国又划定了一条“管理边界”,将阿巴伊达部落的传统放牧地比尔泰维勒划归埃及,将贝沙族的传统放牧地哈拉伊卜三角区划归苏丹。比尔泰维勒是一片荒凉的沙漠,而哈拉伊卜三角区则紧邻红海,资源丰富。尽管埃及和苏丹都声称对哈拉伊卜三角区拥有主权,但对比尔泰维勒则保持了沉默。

因此,理论上,比尔泰维勒被视为一片无人问津的土地,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有权宣称对其拥有主权。基于这一理念,美国人耶利米·希顿于2014年7月在比尔泰维勒建立了“北苏丹王国”,而印度人苏亚甚·迪克西特则在2017年11月宣布建立了迪克西特王国。
尼罗河,宛如埃及和苏丹的生命之血,它起始于两条主要河流——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白尼罗河源自维多利亚湖,蜿蜒流淌了整整3700公里;而青尼罗河则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纳湖,延伸约1460至1600公里。尼罗河的60%水量来自于青尼罗河,因此每当尼罗河泛滥时,青尼罗河都是功臣,感谢它那涓涓细流的贡献。

而这一地区的气候则受到埃塞俄比亚上游热带草原气候的影响,干旱和潮湿交替出现。白尼罗河的水呈现出浑浊的白色,而青尼罗河的水则闪烁着深邃的青绿色。当这两条河流在喀土穆交汇时,并未融合,而是像中国的泾河和渭河一样各自清晰可见。
阿拉伯语中的“喀土穆”意为“大象的鼻子”,这是因为从空中俯瞰,喀土穆仿佛被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环绕,犹如一只大象的鼻子。

苏丹地处北纬9度和北回归线之间,夏季炎热异常,堪称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之一。首都喀土穆年平均最高气温高达37°C,盛夏更是酷热难耐,气温常超过50°C,地表温度甚至可达70°C,因此被誉为“世界火炉”。
婚姻制度通常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人们对于婚姻和生育往往持更为开放的态度。然而,在非洲的大多数国家,由于经济状况不佳,一夫多妻的现象较为普遍,苏丹便是其中之一。
苏丹男性可娶多达四位妻子,但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位妻子。然而,近年来,尤其是在首都喀土穆等大城市,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事业与工作,而非受困于家庭琐事。

由于种族与宗教的冲突,以及经济上的困难,苏丹长期陷入内乱之中。至今,苏丹的政局仍然不稳定。根据2021年的“国家脆弱指数”,苏丹名列第八位,与其他七个非洲国家一起,成为该榜单上的常客。这一指数原称“失败国家指数”,而苏丹的排名则明确了其作为世界上最不幸国家之一的地位。
1994年,一幅名为《饥饿的苏丹》的摄影作品深刻展现了苏丹的现实,该作品因其直面人性罪恶和引发争议的内容而引起广泛关注,摄影师凯文·卡特于同年7月选择了自杀。

中国和苏丹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密相连,经济往来频繁。在苏丹,中国不仅是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有趣的是,苏丹以三座大坝为自豪——麦洛维大坝、罗塞雷斯大坝和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均由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承建。
这三座大坝备受关注,以至于苏丹将它们甚至印在了100磅的纸币上。尤其是麦洛维大坝,被称为非洲最宏伟的水电项目,被誉为苏丹的“三峡工程”,前苏丹总统巴希尔甚至将其形容为“二十一世纪苏丹的金字塔”。

苏丹的经济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农业产业是其经济的支柱。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条件,农业人口占苏丹总人口的70%以上。然而,苏丹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技术落后,主要生产初级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苏丹的花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在阿拉伯国家中排名靠前;
而其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居首位,出口量占全球的一半左右。此外,苏丹种植的阿拉伯胶占据了50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年产量近6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在畜产品方面,苏丹的资源在阿拉伯国家中排名第一,在非洲国家中排名第二。

苏丹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也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人均GDP仅为752美元(数据截至2021年)。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1/2022人类发展报告》,苏丹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91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72位,而中国大陆则排名第79位。
在亨利护照指数2023年第一季度的排名中,苏丹仅有42个旅行目的地对其免签,位列全球227个目的地中的第184位;而中国大陆则有80个免签旅行目的地,排名第112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