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大陆的中部,存在着一个连接东西欧的战略要地,它就是波兰共和国。简称波兰。这个地方相当广阔,大约有31万平方公里,被分成了16个省份。2021年,这里居住着约3812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波兰人,占总人口的98%。他们主要使用波兰语,不过也有相当数量的人能说英语。
波兰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斯拉夫人。大部分波兰女性都有白皙的皮肤、金色头发和蓝色眼睛,身材高挑,胸部丰满。有趣的是,“波兰”一词源自斯拉夫语的Polanie,意为“居住在平原上的人”。波兰的人口规模大约与中国的贵州省相当,但国土面积是贵州省的两倍左右。
斯拉夫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他们与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一起被认为是三大蛮族之一。根据古代中国的史书,斯拉夫人被称为罗马帝国的东夷。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流域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发源地。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斯拉夫人开始在这一地区定居。
自公元6世纪初开始,斯拉夫人经历了一系列的大迁徙,最终分化成为三个支系。到了10世纪中叶,梅什科一世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统一了其他部落,建立了皮亚斯特王朝,他被视为波兰的开国者。随着罗马帝国的瓦解,斯拉夫人在文化和宗教上也发生了分化,西斯拉夫人逐渐接受了天主教,并融入了日耳曼文化圈。
波兰,像伊朗和土耳其一样,历史底蕴深厚。1385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联手签下了克雷沃联盟条约,抵御着条顿骑士团的咄咄逼人。接着的1386年,波兰的公主海德维希和立陶宛大公亚盖隆联姻,拉开了史诗般的一幕。
1569年,两国正式合并,创造了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了波兰第一共和国的开篇,国土面积一度达到了99万平方公里的辉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波兰-立陶宛联邦与西班牙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一起,成为了欧洲的一支重要力量。
波兰视俄罗斯为天敌,这不是毫无道理的。波兰历经三次国难,每次都与俄罗斯密不可分。1772年,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联手瓜分波兰,令波兰失去了1/3的土地和人口。1793年,沙俄和普鲁士再次勾结,第二次分割波兰,将其领土压缩至20万平方公里,成为了俄罗斯的附庸。直至1795年,俄普奥三国再次联手,进行了第三次瓜分,彻底吞并了波兰,使其在欧洲地图上消失了123年之久,直到1918年11月才重新获得独立,建立了波兰第二共和国。
二战期间,波兰成为了德国和苏联争夺的战场,导致600万波兰人丧生,70%的工厂和1/3的农田被毁。失败的国家无法发表意见,波兰的疆界整体向西移动了200多公里,领土面积缩减了7.6万平方公里,损失了20%。1940年,苏联政府在卡廷森林秘密处决了约2.2万名在押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治家和公职人员,几乎将波兰的精英阶层全部消灭。卡廷惨案给波兰人带来了永远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也引发了那句令人深思的名言:“德国人来了,我们有失去自由的危险;俄罗斯人来了,我们有失去灵魂的危险。”2007年,波兰决定将每年的4月13日定为卡廷事件遇难者纪念日。
在波兰的首都,华沙这个名字承载着一段战火纷飞的悲壮历史,它与波兰多姿多彩的过往相映成趣。从1600年到1945年,波兰经历了四十余次的战争磨难,其中包括前文提及的俄波战争、俄普奥瓜分波兰以及苏德瓜分波兰等残酷战役。
波兰历史上涌现出三位杰出人物,他们为世界贡献卓越。分别是天文学家哥白尼、钢琴家兼作曲家肖邦以及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哥白尼在四十岁时提出了日心说,颠覆了统治了数千年的地心说,推动了天文学的变革,并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天体运行论》。
肖邦出生在波兰的华沙,他从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七岁就创作了波兰舞曲,并在八岁时登上舞台,震撼了整个华沙。二十岁时移居巴黎,但不幸的是,他在三十九岁因病英年早逝。肖邦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被誉为“钢琴诗人”,他创作了四部叙事曲、十余首波兰舞曲、二十六首钢琴前奏曲、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以及数十首夜曲等。生活在俄国侵占波兰时期,他对俄国对波兰的民族压迫深感不满,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民族独立的渴望。
居里夫人同样出生在波兰的华沙,但由于当时女性无法在波兰的大学学习,她在二十四岁时移居巴黎。尽管如此,她一直深爱着她的祖国。她和丈夫皮埃尔发现了新元素“钋(PO)”,并以此来纪念她的家乡波兰(Polska)。
波兰对教育的重视可追溯到1773年,当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部。波兰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并且公立学校免费。波兰的大学已经融入了欧盟的教育体系,学分相互认可。根据最近国际经济组织的研究报告,波兰的高等教育水平在欧洲排名第五,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一。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华沙大学、华沙理工大学、华沙工业大学、罗兹大学等享有盛誉。
在波兰的希维博津,竖立着一座高达33米的耶稣雕像,堪称是世界上最高大的耶稣塑像,比起那位位于里约热内卢的传统耶稣雕像要高出许多。这座耶稣雕像的高度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蕴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刚好代表了耶稣在人间度过的33年,而那金色的冠冕高达3米,象征着耶稣在世上传道的3年。
与里约热内卢的耶稣雕像相比,希维博津的这尊耶稣雕像的高度超过了30米。这座雕像于2010年完工,历时4年,总共耗资超过一百万欧元。最初,波兰建造这座耶稣雕像是为了将其打造成波兰的象征,但后来却有一家运营商在雕像的顶端设置了信号基站,从而赋予了它更多的功能。
在波兰,大约有90%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宗教文化。波兰是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国家,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还是武装部队总司令,其行政权力与政府共享。
尽管波兰不是君主制国家,但在2016年11月,他们却正式将耶稣基督加冕为波兰国王。有趣的是,前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是波兰人,也是自1522年以来首位非意大利籍的教皇,他被波兰人视为民族的骄傲。
早在1775年,波兰的一位天文学家就确定了小镇苏霍沃位于欧洲的地理中心。然而,对于欧洲地理中心的确切位置,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立陶宛、斯洛伐克、德国以及白俄罗斯都声称欧洲的中心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因此,关于欧洲地理中心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
在波兰足球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一段备受瞩目的时期,他们被誉为“东欧白鹰”,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他们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夺得了金牌,接着又在1974年的德国世界杯和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分别斩获季军和银牌。波兰队以其强大的实力和顽强的斗志成为了足球界的焦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兰足球逐渐走向了低谷。自从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结束以来,他们仅有三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却每每在小组赛阶段遭遇挑战。如今,波兰再次亮相世界杯赛场,与阿根廷、沙特和墨西哥同处C组。
在首场比赛中,波兰与墨西哥战成了0-0的平局。接着,在第二场比赛中,他们以2-0的比分击败了沙特,为自己赢得了四分的排名优势,目前位居小组榜首。然而,想要晋级16强,波兰必须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与强大的阿根廷争取平局。考虑到阿根廷在最新的FIFA排名中位列第三,而波兰则排在第26位,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除了在足球领域的表现外,波兰在经济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欧洲农业大国之一,波兰是世界第三大苹果生产国,同时也是欧洲第一大白银生产国、第二大硬煤生产国,以及第二大铜产国。在家具制造方面,波兰更是世界第二大生产国。经济上,波兰处于欧洲中等水平,2021年人均GDP达到1.78万美元。
波兰在人类发展指数、全球竞争力指数和幸福指数等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在2020年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波兰位列第35位,远超中国大陆的第85位。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波兰名列第37位,稍逊中国大陆的28位。而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发布的2022年全球幸福报告中,波兰的幸福指数排名位居第38位,而中国大陆则排在第7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