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之旅,说下心里话,带你了解下波黑国家的真实面貌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在欧洲的地图上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像是一幅充满了活力的画作。1992年,它勇敢地走出了南斯拉夫的阴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历史就此消失。
事实上,波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末的波斯尼亚公国。从那时起,它就承受着各种不同形式的统治: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达500年,到1918年加入南斯拉夫王国,再到1945年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部分,最终迈向独立。

身处于巴尔干半岛的波黑,宛如一个充满了历史烟尘和政治纷争的火药桶。地理位置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西临亚德里亚海和爱琴海,东濒黑海,北与欧洲大陆相连,没有高山阻隔,交通异常便利。然而,这也意味着历史上它一直是各种势力的争夺焦点。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再到奥斯曼帝国,这片土地承受了无数次的战争洗礼。近代以来,战火更是频繁,从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到最近的波黑战争,这片土地饱受战火蹂躏。
波黑战争是欧洲二战后最残酷的一场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各个主体民族之间的内战使得无辜的生命如同被无情的利刃割裂,导致了大约28万人的死亡,一半的国民流离失所。在这场战争中,雷布雷尼察地区成为了最令人心碎的见证者之一。塞族武装将8000多名波什尼亚克族男性集中起来,押往城外进行了集体枪决或活埋,甚至还带着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去观看,以此对联合国表示抗议。

在波黑,国家的核心由三个主要族群构成,分别是波什尼亚克族(或称穆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他们信奉着不同的宗教,分别是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波什尼亚克族主要是改信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或克罗地亚人的后裔。为了制止大塞尔维亚主义,南斯拉夫政府将信奉伊斯兰教的斯拉夫人从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人中区分出来,形成了波什尼亚克族。
波什尼亚克族约占总人口的50%,而塞尔维亚族约占30%,克罗地亚族约占15%。波黑的官方语言有三种,分别是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这三种语言是互通的。

波黑的国名源自于历史上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个地区,但其行政划分并未完全遵循这两个地区。波黑由两个实体和一个特区组成,包括波黑联邦、塞族共和国和布尔奇科特区。波黑联邦,也称穆克联邦,人口主要是波什尼亚克族和克罗地亚族,占波黑领土的约50.6%,行政上划分为10个州。
而塞族共和国的人口主要是塞尔维亚族,占波黑领土的约48.5%,行政上划分为7个区。这两个实体都有自己的首都、政府、总统、议会、海关和货币。布尔奇科特区成立于2000年,面积约为493平方公里,约占波黑领土的0.9%,名义上由塞族共和国和波黑联邦共同管理,实际上相当于第三个实体。
历史上,塞族、穆族和克族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甚至曾相互迫害。尽管自1995年签署达托纳协议以来,波黑的民族关系有所改善,但内心的隔阂仍然存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完全消除。

波黑在独立初期选择了国歌《统一的国家》,这首歌实际上是基于穆族传统歌曲《普利瓦河的对岸》改编的。然而,塞族认为这些歌词可能意味着穆族试图夺取塞族的土地,因此不愿接受《统一的国家》作为波黑的国歌。鉴于波黑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歌必须得到三个民族的共识,并且不能带有任何特定民族的色彩。
因此,经过协商,《间奏曲》成为了新的国歌。《间奏曲》本来就是歌剧中的幕间曲,没有歌词,因此没有特定的民族色彩。虽然曾有人为《间奏曲》写过歌词,但这些歌词未被官方采用。许多波黑人对于国歌没有歌词感到遗憾。

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的头目都是独自一人,就像是国王或总统那样孤立地掌控着国家的命运。但也有一些国家采用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选择了团队领导的模式。就像瑞士一样,他们的国家领导不是由单个人掌控,而是由七位成员组成的联邦委员会共同管理国家大事。
同样地,波黑也放弃了单一领导的传统,他们的国家领导机构被称为波黑主席团。波黑主席团由波什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各派出一名成员组成,每个人的任期是四年。而主席团主席则是按照轮值制度选举产生的,每八个月轮流由这三个族群的代表担任一次。

南斯拉夫解体后,克罗地亚瓜分了整整85%的海岸线,而波黑仅有短短的24公里,成为了世界上海岸线第二短的国家。涅姆是波黑唯一的港口城市,然而它并不直接面向着大海,而是被克罗地亚的佩列沙茨半岛所挡住。这意味着波黑若想抵达公海,必须穿越克罗地亚的领海,幸运的是,克罗地亚比较友好,允许波黑经过它的领海出海。
波黑人是南斯拉夫人的后代,因此他们通常身材较高。根据18至25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排名,波黑男性的平均身高排在世界第四位,达到了182.47厘米;而女性的平均身高排在世界第十二位,达到了167.47厘米。在波黑,高个子的帅哥和美女比比皆是,对于那些个子矮小的人来说,到波黑旅游几乎都要仰视别人。

2022年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诞生50周年的纪念之年。这部电影首次亮相是在1972年,当时中国的观众们也有幸一睹其风采,从而对萨拉热窝和南斯拉夫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小时候观影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如果你也曾沉浸在这部作品的魅力中,请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的感受。近年来,为了永久纪念这部电影,萨拉热窝兴建了一座专门的博物馆,这种因电影而建立博物馆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多见,但萨拉热窝却成功实现了这一壮举。

波黑不仅在政治上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文化、民族和宗教方面也同样如此。作为波黑的主要旅游目的地,萨拉热窝以其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遗产而著称,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和犹太教堂齐头并进,被誉为“巴尔干的耶路撒冷”。
这种多元共存的景象不仅在巴尔干地区独具特色,在整个欧洲也相当独特。自2017年起,波黑对中国普通护照持有者实行了免签政策,成为继塞尔维亚之后欢迎中国游客的又一个欧洲国家。

波黑的经济水平在欧洲属于中下水平,2021年人均GDP为6440美元,排名欧洲倒数第四。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0人类发展报告》,波黑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73位(中国大陆排名第85位);
在世界经济论坛的《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波黑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第92位(中国大陆排名第28位);而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发布的《2022年全球幸福报告》,波黑的幸福指数排名第67位(中国大陆排名第72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