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圈”了一拨人,红土地上摸金挖宝




逐梦共富路(十)
90后小伙“圈”了一拨人
红土地上摸金挖宝
眼下正处于孕穗期,晚稻的“虫口夺粮”战也提上了日程。“拿着遥控器绕地一圈进行规划,如果地里有障碍物,需要把障碍物标出来……”汪琰斌用手指在屏幕上简单操作了几下,植保无人机瞬间腾空而起,风力强劲,所到之处,雾状的农药随气流散落在稻田之中,不一会儿,来回飞了几圈,一大片水稻就喷洒完了。
作为“90后”职业农民,汪琰斌一直致力于把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带给其他农户,吸引更多年轻力量来到田间地头。

在红土地上挥洒青春汗水
1991年出生的汪琰斌是宁波鄞州人,小时候,每逢寒暑假,他就会来到农村爷爷奶奶家,农村稀罕玩意儿太多了:抓泥鳅、钓龙虾、打弹珠……汪琰斌玩得不亦乐乎。2013年,大学毕业的汪琰斌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农村,当农民!于是,他东拼西凑了80万元承包了姜山镇九百多亩稻田。“我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泥土和水稻的芳香,我打心底里热爱土地,而且很看好水稻的种植前景。”
汪琰斌大学学的是园艺技术,种水稻算是半路出家。整地、播种、育秧……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汪琰斌清楚记得,夕阳余晖中,他赤着脚站在一片狼藉的水田里,给农业指导老师打电话,一边哭一边说“不想干了”。更糟糕的是,那一年还遇到了“菲特”台风,一年的辛苦和忙碌不说,一算账还赔了10万元!

“不懂就学,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有收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汪琰斌再次出发。农事操作难以用语言描述,他就拍下视频存档时时回顾;种粮知识复杂难记,他就把每一步心得经验清清楚楚地记录到电脑里;种植经验不够,他就积极参加区里和镇里安排的统一培训,向专家和同行学习交流……渐渐地,汪琰斌摸透了水稻的习性。
为了有效提升农场效益,他还先后采购多架植保飞机和数十辆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包装机等新型农机。2019年,农场承包的土地已经拓展到2250亩,粮食产量2200吨,销售额达800万元。

在稻花香中带领乡邻致富
“我喜欢农业,因为土地不会说谎。今天你洒下了多少汗水,明天它就给你多少回报。”2020年,汪琰斌发起成立了鄞州区农创客联盟,结交了许多与他年纪相仿、同样热爱农业的创业者,带动更多的年轻力量投身农业。同年,农场被选为鄞州区慈善扶贫基地,为新张俞村、陈介桥村15个农民提供就业创业岗位,也为周围农户提供作业服务。

“我们会一一排摸,有针对性地制订帮扶计划,有些农户自身生产设备较为缺乏、技术不够完善,我们就统一收购、加工,帮助他们实现标准化种植;有些农户销售困难,我们就利用归本平台帮助其销售;有些帮扶对象想从事农业生产,我们会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汪琰斌介绍到。
除了传统水稻,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汪琰斌还“解锁”了许多“新”玩法:水稻、龙虾立体种养,小龙虾被酒店抢购一空;与中小学签约成为研学基地,让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体会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

姜山镇”十佳农民“、鄞州区青年“五四”奖章、区粮食“双千”示范奖项,宁波市优秀种粮大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随着种粮水平的提升,汪琰斌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多,受他影响加入到农业当中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劳作在土地上让我找到了特别安心的感觉,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农村的美,农业一定会成为前途光明的行业。”共富路上,汪琰斌始终信心满满!

采写:弓玉
校对:嘉镱、贝贝
主编:薇薇
终审:周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