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亏掉80亿,上百家门店接连倒闭,昔日商超霸主走错了哪一步?



您家附近的永辉超市,现在还正常营业吗?
截至去年12月份官方发布的数据,永辉超市在全国各地的线下门店数量已经下降到了997家,这个数字与三年前基本一致。
2020年,年度净利润超过16亿元的永辉超市官宣迈入“千店时代”,彼时包括投资者在内的众多国民都对这一“商超巨无霸”的发展前景颇为看好,大把热钱的涌入,也让这支“生鲜第一股”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那一年烈火烹油般的盛况,竟是永辉超市截至目前最后的辉煌。

自2021年开始,永辉超市被曝业绩连年亏损,资产负债率连续三年高达85%左右,现金流也逐步紧缩,为解燃眉之急,还在去年底卖掉了手握的45.3亿元万达商管股份。
据1月30日永辉超市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去年公司净亏损13.4亿元,却也已经算是近三年来亏损最少的一年。
若是累计过去三年间的净利润,永辉超市亏损总额已经超过80亿元,相当于把2020年之前高速发展的6年间赚下的家底赔了个干净。
截至笔者截稿前,永辉超市股价已经跌至2.56元/股,而232亿元的总市值,较巅峰时期已经缩水超过75%,显然已经失去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曾经坐拥千亿市值的商超霸主,如今竟沦落到要靠“变卖家产”勉强度日,永辉超市的下坡路,究竟因走错了哪一步而起?

中国人做生意,能不能成事的关键,往往在于有没有选对合伙人。
作为一个靠谱的合伙人,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得肯跟你一条心,能够做到双方劲往一处使,其次还得心胸大,不跟你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
正因如此,许多夫妻店往往能干得红红火火。
毕竟,无论生意是亏还是赚,钱都是从一个账户里进进进出,两个人是100%的利益共同体,受红本本的“束缚”也不会随意拆伙。
永辉超市的两位老板,比夫妻俩的关系还要近,他们是一母所生、血脉相同的亲兄弟。
按理说,自然天生的手足之情,应该比夫妻关系更牢固才对。
创业时期,这句话得到了完美印证,白手起家的张家兄弟合伙打天下,硬生生把永辉做成了“商超霸主”,传为一段佳话。
可到了守成时期,故事的走向却开始改写。

兄弟俩的创业之路,从90年代初的一桩啤酒代理生意开始。
彼时的福州,啤酒批发这桩生意还是一片尚无秩序的蓝海,没有冒尖儿的代理商,同行之间彼此都和和气气,但谁也赚不到大钱。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刚刚从高中肄业出来闯天下的张轩松,成为了搅动市场的一条鲇鱼。
成为啤酒代理商之后,张轩松发现业内竞争对手都太“佛系”,市场明明广阔的很,却个个都窝在门头房里,坐等着生意找上门来。
脑袋灵光的张轩松见状,立刻搞起了“送货上门”的服务。
为了稳固客户,他向每一位消费者承诺,只要是在福州市内,只需要一个电话,一小时内“张总”亲自配送到家,风雨无阻。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在产品本身品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拼得就是一个服务周到,张轩松的啤酒代理生意果然迅速崛起。

时间来到1995年,张轩松已经是货真价实的“百万富翁”,而彼时的福州啤酒市场也已经逼近饱和,开发空间所剩无几。
就在张轩松开始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时,来自法国的家乐福已经悄然入驻中国,在北京建起了一座占地八千平米的大型超市,吸引了全国民众的眼球。
随后,美国的沃尔玛也抢滩深圳,从富庶的华南地区做起,向庞大的中国市场伸出了敛财的小手。
两大海外名企的入驻,也标志着综合性大型商超在90年代后期开始成为中国消费者青睐的新型购物场所。
外企争先恐后抢占中国市场,张轩松看在眼里,痒在手心。

1995年末,张轩松终于决定放手开干,联合哥哥张轩宁一起创建了第一家超市。
尽管第一家店的面积只有100平,兄弟俩心中的假想敌,却正是比自己体量大了80倍的家乐福。

然而,个体户的经营不比海外大品牌,光是创业初期的资金这一点,就足够张家兄弟头疼。
90年代末,随着福州本土啤酒生产行业的逐渐萎缩,张家兄弟起家的啤酒代理生意开始迅速踏上下坡路,收益锐减。
前方超市正处在砸钱抢占市场的关键阶段,后方大本营却粮草失火,兄弟俩的资金链迅速断裂,积蓄烧光之后,还倒欠了一笔上百万的亏空,靠朋友们集资相助才填上窟窿。
此时,合伙人是自家亲兄弟的好处就显现了出来,困难一起扛,债务一起背,最终还是成功渡过了难关。
到了1998年,张家兄弟的“永辉超市”得以在客流量最大的福州火车站重新开业。
这一次,兄弟俩彻底放弃了经营啤酒生意,而是决定专心做超市,打响一个本土品牌。

为了突出核心竞争力,他们将自家门店定位成一家主打“低价生鲜”的升级版农贸市场,避开了与周边的各家超市的直接竞争,每天的生意都相当不错。
产品新鲜,价格也合适,购物环境还比农贸市场高档,永辉超市的客流量一日高过一日。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永辉超市是靠生鲜板块出名,最初却并非靠生鲜来赚钱。
众所周知,由于生鲜产品保质期短,运输成本高,毛利率其实仅有15%左右,这也是当年大部分超市不愿意触碰这一板块的原因。
而永辉超市却偏偏剑走偏锋,通过贩卖竞争对手们不卖的生鲜产品,吸引庞大的家庭主妇群体进店消费,从而为其他高毛利的品类拉高人流量。
综合下来,永辉超市的平均毛利就来到了20%,照样秒杀彼时周边的大多数竞品。

21世纪初,得益于福建省开始积极推动“农改超”的政策,押对了答案的永辉超市顺势成为了政府扶持对象,销售额一路飞升,坐稳了福州商超头把交椅。
截至2010年上市时,永辉超市已经在全国各地拥有了百余家门店,以380亿元的市值成为中国“生鲜第一股”。
凭借着一年总营收85亿元的亮眼成绩,永辉超市在上市之初就获得了来自各方的大笔投资,光是京东一家就豪掷43亿元,在当时还引起了轰动。
为了更好的规划商业版图,在永辉上市之后,张轩松将所有业务精细分为了超市生态、创新开发、商务加盟以及金融等四大板块,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张轩松的周密筹划同样如此。
如上文所言,2020年是永辉超市净利润为正的最后一年,但永辉超市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似乎在2018年便已出现。

传统商超大概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将自己成熟的经营模式击垮的,会是连房租都不需要的社区团购。
之前我们提到过,张轩松的啤酒生意最初破局,靠的就是“送货上门”的独特服务,在创立永辉超市之后,张轩松依旧把服务标准提到了较高的水准上。
然而,于2017年开始新兴的社区团购,几乎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通过社区团购app,顾客们可以提前一天选购自己想购买的商品,第二天就会有专车送货到小区自提点,像快递一样方便顾客拿取。

为了快速打开市场,各大互联网巨头们丝毫不吝惜“烧钱”,各种补贴把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压倒了商超售价以下。
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公司配置的客服人员大多训练有素,用户一旦发现商品存在异样,如生鲜变质腐坏、包装破损,动动手指就可以申请全额退款,客服审核流程也极为快速,全面保障用户体验。
除了社区团购这个“怪物新人”之外,盒马生鲜的出现,也象征着新零售生态的进一步升级。
背靠阿里的盒马财大气粗,平均四天落地一家新店,又从曾经主打生鲜的永辉手中狠狠分走了一块蛋糕。
大敌当前,反观永辉超市内部,两位老板竟也乱了阵脚。

随着新零售时代到来,哥哥张轩宁认为,永辉船大难掉头,与盒马以及各家社区团购硬刚已经胜算不大,不如另辟蹊径,重点发展旗下的【超级物种】这一“超市购物+在店餐饮”的新板块。
而张轩松却认为,依然要“卷”服务到家这条路,这是当初帮助永辉起家的路子,说明是条正确的道路。
由于分歧迟迟无法统一,2018年末张家兄弟俩正式分家,哥哥张轩宁拿走永辉旗下分公司云创的20%股权,转为云创第一大股东,张轩松则独自掌舵永辉,争取力挽狂澜。
如今再站在上帝视角回看当年的这场纷争,显然没有赢家。
2020年之后的永辉,在线上线下各种竞品的围剿之下,曾经的“商超霸主”地位早已荡然无存。
由于连年亏损,永辉超市无法再继续走“低价生鲜”的路线,曾经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悻悻离去,恶性循环也由此开启,逐渐门庭冷落。

去年“双12”过后,永辉超市无奈转让万达商管价值45.3亿元的股权,暂时缓解了现金流压力,在当时引起了一阵热议。
对于永辉而言,“砸锅卖铁”尽管不体面,但现阶段只有先活下去,才能为未来翻盘保留一线生机。
“民生超市,百姓永辉”,这是当年永辉超市打天下阶段的广告词,如今再听来不免唏嘘,如今的永辉超市,似乎已经离百姓民生越来越远。
随着整个春节假期的结束,2024年的第一季度已经过半,属于线下实体商超们的新一轮激烈竞争也又将开启。
在上一年度中,永辉超市在数字化管理和精细化用户运营上下了不少功夫,科研投入已经来到了6.7亿元,似乎也已经意识到了提升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性。
至于永辉能否在不久的将来完成自救,相信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 先别忙“讨伐”农夫山泉了,这些“伪国货”日资饮料,已经在华捞金几十年了
| 月销仅1台!一代神车桑塔纳被迫停产,新一届中国人已对合资车营销免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