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市值首超阿里,海外业务形势大好,半夜失眠的不止马云一个



本文作者 | 老路
责任编辑 | 老路
这个深冬,拼多多来势汹汹。
北京时间29日晚间,地球另一侧美股开盘,拼多多股价一路上扬,实时涨幅一度超过4%。
对比盘中峰值,拼多多总市值以6亿美元的微弱优势力压阿里巴巴,首度登顶中概股头把交椅。
当然,这只是实时数据。
截至这一交易日收盘,拼多多股价涨幅回落至0.85%,当日市值定格在1862.15亿美元,与阿里巴巴的差距仅剩不足60亿美金。
而就在不久之前的2020年初冬,时值阿里巴巴全盛时期,这个差值曾超过7000亿美元。
曾经完全处于两个量级的竞品,如今已成旗鼓相当的对手,拼多多一手缔造的追击神话,也为领航中国电商数十年的阿里敲响了警钟:
有史以来最强的挑战者,已经兵临城下。


拼多多的崛起,“百亿补贴、天天低价”功不可没。
刚刚结束的第三季度,没有赶上“6·18”的尾巴,也没有蹭到“双11”的热度,按理说应当是电商行业的淡季。
但纵观拼多多在Q3的业绩,在线营收高达688亿元,净利润也有166亿元,都较上一年度同一时期大幅提高。
简而言之,在这个电商行业的普遍淡季,拼多多却逆势飞升,迎来了一场大丰收。
为什么是拼多多?
因为阿里和京东全年备战“双11”和“6·18”,甚至往往在两个月前就“预先提价”,以便在活动期内展现出更大的优惠折扣力度。
而在拼多多,每天都是“购物节”,每天都有“最低价”。

也正因如此,在非活动期打开消费者的淘宝和京东app,大概只能看到装得满满的购物车。
但是步入“百亿补贴第5年”的拼多多,却让用户被刻意抑制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自然备受青睐。
得益于“砍一刀”病毒式的拉新传播,在刚刚过去的“双11”大促期间,参与拼多多百亿补贴的用户规模已达到6.2亿,可见其在下沉市场恐怖的占有率。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拼多多近两年来的飞升,绝不仅仅依靠下沉市场。
得益于拼多多市场份额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型知名品牌都开始乐意入驻站内,拼多多甚至还取得了与央视财经的合作,将直播间搬进了北京“大裤衩”。

曾经网友们对拼多多上架产品“又low又假”的刻板印象正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低价正品”的概念。
因为网友们终于意识到,当商品回归其使用价值本身,是可以不用花那么多钱就能购买到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实惠价格】和【优质服务】,就是让拼多多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可以说,拼多多的飞速崛起,不仅让赚到了钱的股东们开心不已,源源不断的“百亿补贴”,也让消费者们尝到了甜头,愿意继续做拼多多的忠实拥趸。
在这一整个商业模式当中,有哪部分参与者是不开心的吗?
大概是那些被一单又一单的“仅退款”折磨久矣的商家。

如今,各大电商平台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任何一次细节的比拼,都可能决定战局的最终结果。
也正因如此,各平台都在积极升级各项服务,希望能够尽可能保障每一个app日活用户的消费权益。
而拼多多最为知名的一项用户权益,大概就是支持买家免审核申请“仅退款”。
所谓的“仅退款”,指的就是用户可以在收到所购买商品后,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由向平台提出“仅退款不退货”的申请,把钱和货都留在手中。
而在此过程中,买家甚至不需要填写太详细的退款理由,只要信用分不太低,退款就可以免审核秒到账。
有些情况下,一旦买家在与卖家沟通时表露出退款意向,平台还会在聊天框中主动弹窗,代替买家发起退款申请,甚至不需要卖家同意申请,就直接为买家退款。
如下图所示,自动退款流程仅需14秒,金额即可到账,令卖家叫苦不迭。

消费者永远是上帝,这句话一直以来都被全球商人奉为铁律,也是一个品牌能否得以长期生存的关键所在。
但作为一个新型的商业模式,电商平台本身在担任第三方之时,如果总是一味的偏袒消费者,却不顾保障商家的权益,是否也不能被视作是一个健康的运营模式呢?
今年3月,拼多多旗下的许多自营品牌店铺遭受了一波“恶意退款潮”,用户下单后又快速退款,导致店铺运营受阻,甚至被迫暂停营业。
经调查后确认,这是一起有组织的行动,而其中的一批主要参与者,正是深受“仅退款”机制坑害的拼多多店主。
店主们之所以选择参加这次行动,目的也很单纯,那就是希望让拼多多官方意识到,自身机制仍存在很大缺陷,亟待修正。
而相比起这部分激进但仍对拼多多抱有期待的店主,更多对拼多多失望的商家,则是选择了直接退店。

在制定这一规则时,拼多多官方大概忘了一个很重要的点。
那就是,对于缴费才能注册店铺的电商平台而言,商家同样也是消费者。
为了提高日活用户留存,平台主动讨好买家,这本无可厚非,甚至这样的结果对于商家而言也有好处。
但如果平台一味偏袒消费者,拿商家的钱去补贴用户,自己却“空手套白狼”赚名声,相信类似“商家炸店”这样的闹剧不久后还会再上演。


在海外,拼多多似乎也已经找到了新机会。
去年9月,拼多多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上线,至今已经打入全球47个国家市场,且下载量仍在飞速攀升,目前已成为下载量排名全球前6的热门app。
与拼多多在国内市场裂变的方式类似,Temu在美国上线之初,就通过首单7折、前三个月免运费退货等大力度优惠政策,轻松攻略了大量用户。
而这些“爬墙而来”的海外粉丝,许多都是曾经的北美电商巨头亚马逊的用户。
截至目前,Temu今年在海外的成交金额已经超过80亿美金,而且增速越来越快。
也许等到Q4结束,Temu完成年初制定的150亿的2023年度目标并非不可能。

诞生于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代,创立第8年的拼多多,拥有着20年前处于同一发展时期的阿里巴巴难以比拟的网络生态优势。
也正因如此,拼多多乘着高速发展的东风,仅用时三年就几乎追平了与阿里之间巨大的市值差距。
这样的结果魔幻吗?不,它反倒很现实。
拼多多自创立之初,就牢牢抓住了网络时代特性,甚至轻松拿捏了贪婪的人性。
某种程度上,令人不堪其扰的“帮我砍一刀”的拉新方式虽然恶心,但实在有用。

据阿里员工透露,已转为“合伙人”身份的马云昨晚曾亲自发帖,回应拼多多逆袭阿里的新闻:
“要祝贺拼多多在过去几年里的决策、执行和努力,相信阿里会变也会改,毕竟AI电商的时代才刚刚开。
不要害怕眼前一时的寒冬,因为伟大的企业都诞生在冬天里。”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光脚不怕穿鞋的”,用以形容曾经作为追赶者的拼多多,极为合适。
但如今的拼多多,俨然已将一只脚踏至阿里身侧,大有并肩齐步跑之势,锐气满满。
其野蛮生长的过程,也将在越来越多目光的注视之下宣告结束。
今后的短兵相接,对于双方而言才是真正的硬仗。

往期推荐
| 经销商大量出走,市值3年内蒸发5000亿,海天酱油为啥卖不动了?
| 江苏女首富年入7800亿,品牌已超华为登民企榜首,有何生财之道?
你的「赞」+「在看」,财叔都看得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