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开售不足半小时,“大定”突破50000单,小米和雷军正式踏足“智驾”战场的第一天,便向汽车行业投射了一颗重磅炸弹。
要知道,【50000】这个数字几乎是小鹏和蔚来2023年销量的1/3。
可以预见,小米SU7的横空出世,必将给几家造车“新势力”带来不小的冲击。
但比亚迪不怕。
就在半年前,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正式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
在发布会现场,回忆二十年造车经历,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数次哽咽,其中有多少心酸估计只有比亚迪人自己才知道。
当年很多人对于新能源车处于观望状态,毕竟八字没一撇的事,谁也不知会怎样,而且根本不看好比亚迪造车,觉得他是个门外汉。
可比亚迪硬是顶住了所有压力,坚持走了一条没人走过的路。
可只有信念不行,要想向世人证明,只能靠研发和技术。
对此比亚迪不断提升研发投入,在过去的12年里投入研发的费用都超过了净利润,甚至研发投入是净利润的3到4倍。
尤其在比亚迪最艰难的2019年,净利润16亿,研发投入84亿,是净利润的5.25倍。
辛苦投入这么多年,如今比亚迪终于站在了世界新能源车的前列,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经过的嘲讽总算有了回报。
比亚迪向世人证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不再被“卡脖子”,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强国。
根据上半年的数据统计,全国新能源汽车累积销量为308.6万辆,而比亚迪的汽车销量就占据了将近120万辆,相当于每售出四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来自比亚迪。
比亚迪如此成功,但是如果王传福当年学得好点,考上中专,也许比亚迪就不存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王传福令人惊叹的经历。
没考上理想学校,才是最大的转折点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名党员,也是一名出色的木匠,母亲贤惠温和。
不幸的是,在他1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落,于是,一家人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王传福的身上。
自此,小小年纪的他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变得沉默寡言。
为了不辜负家人们的期待,他发誓一定要考出最优异的成绩,做什么都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可是命运并不眷顾他,两年后,正值初中毕业考,母亲突然去世,王传福突然成了孤儿,深受打击,只能拼命学习来排解痛苦。
很可惜,他因缺考了两门课程,没考上管分配工作的中专学校,只能去读高中。在那个年代,包工作的中专比高中更吃香。
而他的大哥为了养活一家人,早早辍学去打工,姐姐被迫出嫁。上了高中后,由于离家较远,王传福选择住校,家里每周会给他10元伙食费。
可是家里常常连下锅的米都没有,更别提还有多余的钱供他上学了。
大嫂只好厚着脸皮到处去借钱。每次拿到伙食费,王传福都百感交集,只能更加努力地学习,报答哥哥嫂嫂的付出。
无缘当时的好学校,似乎让王传福前途坎坷,可这其实是改变他一生的重要转机。
王传福不负众望,一举考上中南大学。
为了给他凑学费,大哥当掉了婚表,嫂子卖掉了嫁妆,总算让他顺利进了学校。
王传福攻读的是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由于他勤奋努力,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87年,他进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研究生,继续向他的科学梦想进发。
在研究学问时,他废寝忘食,常常学习到深夜还不知疲倦。
他的导师李国勋是著名的有色冶金技术专家,也是该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特别欣赏王传福,问他是否愿意毕业后留下来,跟他一起研究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的课题。
沉浸在知识海洋里的王传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没有辜负导师的期望。
经过数千次实验,他不仅突破了电池电极的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他的研究理论也在全球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国外众多研究机构、相关企业给他抛来了橄榄枝,但他都一一拒绝了:“留学固然好,但学成之后又有多少人回来呢?”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他认为,他的根在中国,他应该以一己之力报效祖国。但他没想到,自己越被委以重任,越难以实现梦想。
砸掉铁饭碗,去商海闯一片新天地
1993年,王传福所在的研究所与内蒙古的合资方共同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被委以重任,眼看他的研究理念有望变成现实,让他激动不已,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不过,在众人眼里,他就是个空有理论的假把式,虽然被任命为总经理,却没什么实权,他的很多想法还是无法实现。
这一度让他郁郁寡欢,情绪低迷……
20世纪90年代,全国刮起一阵“下海”热潮,“大哥大”价格不菲,却十分受欢迎。
对电池颇有研究的王传福格外敏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手提电话肯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便于随身携带,必将需要大量电池。
好巧不巧,日本生产镍镉电池的巨头公司突然宣布关闭,电池市场出现了巨大的空缺,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王传福不想错失良机,决定“下海”,自创公司,周围的朋友亲戚都劝他再好好想想,毕竟现在的铁饭碗更为稳定。
可王传福觉得富贵险中求,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他打算以利润高的高端产品电芯作为主打产品,这也是充电电池的核心部分,为他后面进军电动车市场埋下了重要的一笔。
但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王传福第一次融资就失败了,找投资人不被看好,找银行贷款被拒,难道就这样无疾而终吗?
正在他一筹莫展时,王传福的第一个贵人出现了,他就是王传福的表哥吕向良。
吕向良曾在中国银行工作了15年,随后经商创办了一家公司,拥有广阔的人脉和不菲的财富。
然而,吕向良一直不支持表弟经商,他劝表弟说:“你是国家干部,前途光明。冒险经商,如果失败,等于全盘皆输。”
王传福却不愿放弃,辩解道:“你要相信我的专业能力和市场判断,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电池行业有很大的潜力,肯定会收获颇丰。”
最后,吕向良被说服了,借给他250万,让王传福有了启动资金。
1995年,王传福在深圳市布吉镇租了一间厂房,聘请了一支创业团队,比亚迪公司正式成立。
仅有十几个人的团队吃住和研发全部挤在厂房的顶层,甚至连睡觉也是在大通铺上一字排开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不过,仅仅经过8个月的时间,这支团队就凭实力搬到了龙岗区的科技工业城,规模扩大到了300人。
对此,王传福并未自满,仍然住在厂房里,每天和研发人员一起奋战到凌晨一两点,醒来后立即投入工作,节假日都不休息。
在电池研发的关键时刻,正值王传福的妻子在医院分娩,为了不影响进度,他毅然决然地坚持工作,错过了迎接女儿出生的那一刻。
这也成为他心底对妻子和女儿最深的愧疚。
虽然对不起家人,但王传福的员工们对他都十分敬佩、爱戴,由于他与员工们同吃同住,众人干劲十足。
很快,他们开发、生产出了比亚迪二次充电电池,迎来了公司发展的春天。
同时,也遇到王传福的第二个贵人夏佐全。
夏佐全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手下已有两家公司,资金雄厚。他十分欣赏王传福,并成为王传福公司的股东之一。他的加入无疑给比亚迪带来了巨大的助力。
王传福清楚地知道,成功的关键是技术创新。
有了巨资做后盾,拼的就是技术了。
传统的镍铬、镍氢电池费时费力又费材料,比亚迪团队采用新工艺,将开口化成工艺换成封口化成工艺,在电池制造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进展。
开拓创新让比亚迪迅速发展,成为了行业先锋,拿到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大企业的大额订单。
当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比亚迪开始投资比亚迪村、深圳中学、比亚迪学校等,把这些民生建设作为给员工的福利,也借此发展企业,培养自己的人才。
比亚迪光算对学校的投资,就花了8000多万元。由于比亚迪资助的学校,校内软硬件设施一流,引得很多学生慕名而来。
从1999年到2005年之间,比亚迪员工从四五千涨到4.7万,可以说其中,大部分员工都是比亚迪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
随着公司逐步走向稳定,王传福和他的团队打破了日本充电电池的垄断局面,他开始考虑“社会责任”,准备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华。
没想到,还没等他跳出来,就遭到日本电池巨头三洋、索尼以及富士康等“代工皇帝”的集体狙击。
蒙受冤屈,打得对手措手不及
2002年,比亚迪顺利在香港上市,陆续进军美国、日本、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由于质量好,价格低,比亚迪取代了日本三洋的供货优势,先后赢得了台湾大霸、日本日高、飞利浦等厂商的大量订单。
然而,三洋并不甘心,与许多日本电池供应商一起封锁技术,拒绝比亚迪员工去日本交流学习先进技术。
不仅如此,2002年9月,三洋公司还向美国起诉比亚迪美国公司,称其侵犯了该公司的“锂二次电池”和“确保保护性电路可靠性的电芯”专利,并要求赔偿损失,禁止比亚迪公司向美国出口和销售锂离子充电电池。
同时,由于锂电池最早是于1990年由索尼公司成功研发,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手机、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
比亚迪的崛起也分走了索尼在市场上的一部分利益,因此,索尼公司也对比亚迪公司提起诉讼。
面对三洋的突然挑衅,比亚迪焦头烂额,但是并没有妥协,而是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聘请美国专业律师与三洋进行对抗。
最后他们发现,三洋所宣称的专利早已被前人申请过,而他们的产品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而已。
最后,三洋公司只好与比亚迪公司和解。这一战打得真够爽!
接下来就得应对索尼公司了。
索尼公司很狡猾,选择了本土国日本作为诉讼地,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致使比亚迪公司面临失去日本市场的风险。
其实,这场官司可打可不打,对比亚迪的品牌影响很小,大不了就失去日本这个市场而已。
但王传福是个有民族节气的人,从小走科研之路,就想报效祖国,如今被欺负到头上,这口气必须要争!
2003年10月,比亚迪向东京提交了38份证据和3份重要材料,证明自己并未侵权。他们与美国能源公司签订了协议,获得了授权,这才引进了317项电池制造专利。
索尼公司因此输了官司,但仍不服气,继续上诉。整个官司持续了两年之久,在一次次的驳回后,最终以索尼无奈撤诉告终。
这一战,比亚迪为国争光,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后来,富士康等垄断代工厂,也因比亚迪抢了自己的市场,不断给比亚迪下绊子,可终究还是在与比亚迪的对弈中败下阵来。
经过一番较量、自救,比亚迪电池也算达到了顶峰,王传福觉得是时候考虑转型了,得换一个发展方向继续前进。
2003年,他看中并收购了秦川汽车公司,带领比亚迪团队开始涉足电动汽车领域,凭借先进技术,一路高歌,再次进入了国际舞台。
估计老牌汽车品牌奥迪做梦都没想到,比亚迪有一天成为它的救星。
“山寨王”比亚迪也能成奥迪的救星?
王传福带领比亚迪试水汽车市场,一开始采取了模仿的策略,以丰田等老牌汽车作为对标对象,这可把丰田紧张坏了。
丰田团队还特意购买了一辆比亚迪汽车进行研究,不过,还没等他完全搞清楚,比亚迪就推出了一款与丰田相似的车型。
气得丰田想要起诉比亚迪,可苦于无处说理。
这是怎么回事呢?
用王传福的话来说:“比亚迪是在学习别人,但我们并没有侵犯任何人的专利。”
王传福曾与日本巨头公司们打过官司,深知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他尊重知识产权,同时也聪明地学会了避嫌。
比亚迪的这种模仿,实际上是使用了别人的非专利技术,然后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产品。
即便在汽车行业被冠上“山寨王”的称号,比亚迪却依然脱颖而出,在汽车市场分得一席之位。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王传福又将目光放在了电动汽车的研发上。
他认为自己有比亚迪电池作为后盾,在电动车领域,已经占了很大优势,超过了许多车企。
果不其然,他带领的比亚迪团队,很快就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
2007年,一向低调的王传福竟发表了豪言壮语:“要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这一次,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再次获得了贵人的支持。
这位非同凡响的贵人是股神巴菲特,他对比亚迪这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非常看好。
他说:“王传福先生拥有独特的管理运营能力和优良记录,我们盼望和他合作。”2008年,他给予比亚迪大量的资金投入,购买了大份额比亚迪股票。
有了股神的支持,王传福的科学梦再攀高峰,身价也是水涨船高。
在2009年9月,王传福跻身世界富豪之列,身家达到350亿。
趁势,他开始布局推动比亚迪生产纯电动客车和叉车,随后推出全新的纯电动车平台。
很快,比亚迪公司开发出e平台3.0,迅速在电动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全球汽车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2年,比亚迪全面大爆发。
比亚迪首次超越一汽大众,夺得2022年度中国乘用车销量冠军,结束了合资品牌长达30年的统治地位,更是超越特斯拉成为新能源车领域的绝对王者。
销量暴涨也拉升了比亚迪的股价,比亚迪市值一度破万亿,王传福亿1450亿元身价,排在《2022年胡润中国百富榜》第14位。
比亚迪在汽车领域的一路飞奔,引起了老牌汽车大佬奥迪的关注。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最赚钱的品牌,奥迪一直无法打造出自己的纯电动汽车平台,在纯电动车领域也是一直无法取得突破。
无奈之下,奥迪只好“自降身份”,拼命地寻找合作伙伴。
奥迪的这一举动很快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网友们纷纷投票表达自己的观点。
#奥迪最有可能会购买谁家平台#的话题更是一度冲上热搜,在众多的投票中,比亚迪的票数最高。
其实,早在2017年,奥迪公司已经开始频繁与王传福及其团队洽谈,希望能够合作。据称,2018年双方进行了多次正式合作。
去年11月,奥迪的高层再次盛情邀请王传福及他的团队见面,继续探讨合作方案。
今年7月,网上更是传得沸沸扬扬,说奥迪即将使用比亚迪的混动系统。
2023款一汽大众奥迪的部分主流车型将采用比亚迪的DM-i/DM-p进行配套,首款搭载该系统的车型为奥迪A4L。
网友们瞬间沸腾了,讨论说,这不是合作,而是又一轮的实力较量,看看两大品牌到底谁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眼看网友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比亚迪公司负责汽车品牌公关的总经理李云飞,突然发表声明,迅速澄清,以上为不实信息。
看来,两家公司还在洽谈中。未来,两者会以何种方式合作还没正式确定,但无论结果如何,都将会打开一种新的局面。
一路走来,王传福似乎总能遇到贵人,助他一臂之力。
可为什么偏偏是他,不是别人呢?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人们一般愿意帮助什么人?
答案很简单,就是值得帮的人,帮了以后会有转机,甚至以后还会帮助自己的人。
所以,王传福会获得贵人相助,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自己。
他专业技术的精湛严谨,对发展前景的准确判断,以及带领的比亚迪团队一次次勇攀科技高峰,让他值得被帮。
他所做的不仅是建了一个厂,还为国人争了一口气,更是对新能源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所谓得道者多助,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却写下了一个美丽的神话。
| 先别忙“讨伐”农夫山泉了,这些“伪国货”日资饮料,已经在华捞金几十年了
| 月销仅1台!一代神车桑塔纳被迫停产,新一届中国人已对合资车营销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