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大学赚翻了!”
据Word资讯数据显示,“职业教育第一股”中教控股自上市后连续6年毛利率近60%。
以2022年度为例,全年营业收入为47.56亿元,利润27.54亿元,利润高达57.91%。
同在港股上市的希望教育、中汇集团,2023年度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35.82亿元、19.73亿元,毛利率高达45%以上。
上述财报公布后,舆论一片哗然,这利润堪比卖白酒!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生意”了。
这并非个别现象,民办高校普遍盈利能力很强,中教控股、希望教育、中汇集团只是其中的代表。
截至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类公司有22家在港股上市、2家在A股上市,涉及境内本科院校50所、专科31所。
投资民办高校,绝对是“中国好生意”。
众多民办高校想方设法、广招生源,入学门槛越降越低、学杂费用却越涨越高。
只是这与国家放开民办教育的初心相符吗?
01
1998年,一份“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提案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提案认为中国当时高等教育入学率仅5%,与发达国家35%的入学率相差甚远,因此强烈呼吁大学扩招。
那年头,大学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方圆百里如能出个大学生,绝对是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那都得敲锣打鼓摆酒席庆祝。
受制于资金不足、规模有限,每年新生录取名额少之又少。
那个年代,大学被称为“象牙塔”,令普通学生梦寐以求但又望尘莫及。
在这种背景下,2000年国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建立有特色、高质量的民办高校,并为办学提供优惠扶持。
之后,民间资本开始与公办高校联合办学,由此迎来了国内高校的第一次扩招。
2010年,最新规定,民办高校的学历学位同样具有法律效力,这从根本上扫除了民办高校的办学歧视。
彼时,正值国内房地产开发的黄金时代,部分房地产商先知先觉,嗅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纷纷投身于民办高校。
从此,民办高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据教育部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共有高校3012所,其中民办高校764所,占比25.37%。
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
以河南省为例,2022年高考文理专科录取分数线均为190分,而卷面满分为750分。
这相当于以25.3%的分数就能上大专。
正因如此,现在90%以上的高三学生都能升入大学读书,大学生已从以前的“稀有品种”变成目前的人人都有大学上。
许多学子圆了“大学梦”,这其中民办高校功不可没。
02
中教控股正是踩准了政策节奏,赶上了民办高校的好时代。
查阅中教控股的控股股东,主要由蓝天教育、白云教育两家公司以及各自创始人于果、谢可滔组成。
1999年,于果在江西成立蓝天职业技术学院,谢可滔在广东成立白云职业技术学院。
他们在各自的地盘和赛道上,以抢先一步的智慧和敢为人先的勇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刚开始,两家公司也只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更别说在全国具有影响力了。
所谓英雄惜英雄,本该是竞争对手的于果和谢可滔志同道合,决定将两家合二为一,共同管治。
2007年两者正式合并为中教控股,于果、谢可滔同为公司董事长,股权、分配等完全相同。
整合后的中教控股不断壮大。
经过10年的发展,拥有了江西科技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东白云技师学院3所高校。
在校学生总数达7.5万名,一跃成为国内民办高校的佼佼者。
2016年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可自主选择非营利性或营利性。
这意味着原先对营利还讳莫如深的民办高校,这下可以光明正大地赚钱了。
但还有规定,民办学校选择营利性后,就不再享有非营利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说白了,土地不再免费,税收不再减免,需要补缴后才能拿到新的办学许可证。
这好比双刃剑,要想自由,就得拿钱赎身。这下把很多资金实力不强、却想营利的民办高校难住了。
而对于中教控股来说,就是天赐良机。
2017年中教控股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后,最不缺的就是资金。
通过IPO及三轮配股,中教控股共获得80亿港元,于是大举兼并收购,迅速扩大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本之王”。
目前,中教控股堪称高校“巨无霸”,旗下运营十多所院校。
其中8所高等院校,4所职业院校,还有两所位于悉尼和伦敦的国际教育学院。
中教控股目前在校学生人数超过了三十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民办学校上市集团。
03
在港股民办高校板块,希望教育市值仅次于中教控股。
希望教育由王辉武于2005年在四川创立,在IPO之前已拥有9所院校。
2018年希望教育上市后,仅用3年就收购了11所院校,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令业界刮目相看。
目前希望教育旗下已拥有24所学校,并在马来西亚、泰国、匈牙利开办国际学院。
今年,希望教育在校生数量已达29万人,新招录学生首次突破10万人。
学生人数大增,与王辉武推出的“专本套读”模式息息相关。
这一模式下,学生在国内念完三年的大专,再到海外完成20个月的学习,即可拿到相应的海外本科学士学位。
“专升本”项目对期望学历镀金的学生极具吸引力。
即便学费大涨,学生依然规模猛增,汪辉武赚得盆满钵满。
与中教控股、希望教育主打并购扩张稍有不同的是,中汇集团走的则是国内地产商兴办教育的经典之路。
中汇集团隶属广州太阳城集团,创始人廖榕就是当地著名的地产、酒店大亨。
2009年,廖榕就预感到民办高校的春天来了,着手布局教育板块,创办了华商学院。
10年后,中汇集团成功登陆港交所。
彼时,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对财会、经贸人才需求较大。
作为地主的中汇集团自然当仁不让,拿地办教育就成了头等大事。
于是,中汇集团在华商学院所在地广州增城扩建科技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在广东肇庆再兴建新校区。
总之多拿地皮多盖楼一定没错。
体量大了,招生规模随之扩大,再加上房地产增值效应,中汇集团就好比“既吃粽子又粘糖,两头都很甜。”
04
纵观民办高校集团发展史,扩招、拿地是永恒的主旋律。
扩招是为了赚人头费,以此实现内生性增长。拿地则是为了外延式扩张,占地才能为王。
按照国家政策,营利性民办高校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费,通过价格调节供需关系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相比公办学校,民办高校的学费都很高。
以广东省为例,民办本科高校学费普遍在25000元以上,而公办学校通常在6000元左右。
家里没有殷实的家底,压根高攀不上民办高校。
向学生收取学费、各项职业技能考试费,这些还都是常规操作。
但伙食、住宿等生活费用却有着很大的弹性空间,标准提高一丁点,收费就能提高一大截。
更有甚者,据某民办高校学生反映:学校没有校园网,食堂饭菜又贵又难吃,还不准学生点外卖,只能在校园内高价消费。
“太不要脸了,学校不把我们当人看,每年还要交3万学费!”
总之,人头多了才能钱多多,所以校方千方百计增加专业、扩大规模,实在不济就降低录取分数线。
如此,民办高校就有理由申请拿地。
虽然地皮需要钱,但相对于商业用地,教育用地便宜太多了。
如果地方政府有意发展教育,以此带动周边房价及配套建设,那这块地皮价格还能折上折。
等地皮到手,这类高校除了将部分用于教学,其余建成会议交流中心、专家公寓等。
那就是变相的酒店和住宅楼,可自用或对外经营。
每个校园都是一个成熟的社区,自然少不了吃喝玩乐购等商业配套,如超市、饭店、咖啡馆、理发店、服装店等。
这些配套项目校方可自营、可加盟、可合股、可出租,反正哪哪都赚钱。
每年伴随来来往往的学生入学、毕业,不断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市场。如果围绕校园顺势拿下周边地皮,那又将坐收渔利。
不是说这是教育用地,不是商业用地吗?但如果把教育当生意,那与商业也就没啥区别。
无论是房地产商,还是民办学校,跑马圈地的逻辑都一样。
除此之外,民办高校为适应市场,往往按照行业或企业需要开设一些特色热门专业。
以此收取赞助费、定向代培费、人才输出费,美其名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
办学如同开连锁店,规模上去了就可申请上市。
有了资本加持,就能进一步扩招扩建或多元化投资。”业内人士如是说。
以教育为源头,通过资本的力量,钱生钱,利滚利,这就是市场。
如此民办高校,又有多少钱真正用于学生?
以两家头部公司的数据为例。
中教控股、希望教育2021年营收分别为36.82亿元、23.24亿元,对应学生数量为分别为27.96万、23.21万,人均成本分别为5400元、4900元。
如此看来,其师资教学方面的投入并不算多。
这就好比,你到饭店点了100元的菜,但原料、加工成本只有30元,你会认为这道菜制作精致、食材讲究吗?
对民办高校而言,教学水平正是一大短板。
教育的要义是教书育人。民办高校在忙于扩张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如此背景之下,2022年财报中,希望教育提到“提高办学质量”“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中汇集团也表示“将深化职业教育发展”“高质量开展产学研”。
目前,中教控股“双师型”教师队伍备受学生青睐。
希望教育“一校一特色”的办学定位得到社会肯定,中汇集团“名校长、名师治校”战略收效显著。
希望所有的民办高校能真正“为民办校”,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才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先别忙“讨伐”农夫山泉了,这些“伪国货”日资饮料,已经在华捞金几十年了
| 月销仅1台!一代神车桑塔纳被迫停产,新一届中国人已对合资车营销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