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码头演讲,呼吁美国民众使用“美国制造”。
演讲正值高潮之际,突然一阵狂风刮过,吹开了演讲背景起重设备上被星条旗特意掩盖的标志,也吹开了“美国制造”的遮羞布。
无数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震惊地发现,那标志上,赫然写着“ZPMC”“振华”。
宣扬“美国制造”的演讲场地,背景设备竟然是“中国制造”!
一时之间,举众哗然,美国民众的质疑如潮水般涌来,外国媒体的嘲讽如飓风般席卷,奥巴马有多痛恨这阵意料之外的“妖风”,中国人民就有多扬眉吐气。
而这场事件最关键的主角,振华重工,也随之引起人们的热议,它究竟是什么来头?在如此敏感的场合竟然没被替换下去?
这一切,都要从振华重工的创始人——管彤贤说起,这个90岁的老人,59岁才下海创业,6年就把企业做到世界第一!
翻开他的人生,我们才知道何为真正的彪悍!
天时地利,时代造就英雄
1933年,管彤贤出生于北京的一户平常人家,高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毕业之际不巧碰上时代的运动,被下放到北大荒接受劳动改造。
好在这场命运的错位,只是他顺遂的前半生中为数不多的一段插曲,在北大荒的那几年,坚信“祸福相依”的他把心态放得特别平和。
他深入一线,一边在普通工人的岗位上锻炼自己的实操能力,一边不断看书精进自己的理论水平。
“平反”后,管彤贤顺利进入交通部水运司,按部就班地从普通科员一路晋升到了处长。
如若不是又一场时代的变革,他的后半生可能就和大多数公务员一样,含饴弄孙,享受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已悄然开始转动。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讲话,把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其他地区纷纷划为对外贸易为主的功能区域,这意味着中国必须推动集装箱出口,而有集装箱就必须要有装卸的工具。
然而在当时,中国运输集装箱的港机制造产业极为落后,中国的港口产品向来都是低三下四去购买国外设备。
时任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的管彤贤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中国的交通和港口行业必将迎来井喷式发展,自己这么热爱港机事业,无论是为国为民还是为自己,都一定要抓住机遇做点什么。
因此,尽管年岁不饶人又临近退休关口,他还是毅然辞职,前往上海创办一家新的港机企业。
好在那个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刮满地,大家都在集中全力提高生产力,没有人在乎年龄,也没有人在乎休息。
打定主意创业的管彤贤,很快得到了中国港湾集团公司(其与中国路桥集团公司合并成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集团),以及上海港机厂的支持。前者拿出了50万美元,后者以一块地作价50万美元交给管彤贤。
1992年,应运而生的上海振华港口机械制造厂(Shanghai Zhenhua Port Machinery Company Limited, ZPMC)在黄浦江畔树起了自己的大旗。
敢想敢做,才接得住命运的馈赠
资金有了,地皮也有了,但缺钱缺技术,依然是日日悬在管彤贤头顶的难题。
可开弓岂有回头箭?管彤贤先是带着团队的10几个人“抄作业”,他买来一些二手货,全部拆解出来,不分昼夜地一点一点研究,一步一步积累经验与技术。
对于一些拆解不出来的零部件,管彤贤也并没有一味的急于求成,而是着眼实际,花高价买成熟的名牌产品。
而为了招揽更多的有志之才,他更是把招聘的大门向全社会敞开,无论什么学历、年龄、资历,只要你有能力,都可以加入振华的团队。
管彤贤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胸襟和魄力,很快就为振华招揽来了一大批绿林好汉。
眼见技术的雏形有了,人员的配备也初具规模,振华急需在市场上露一手来鼓舞士气。
为此,管彤贤把目光放向了海外。
在他看来,一方面,国际市场可以让振华有条件“吃得饱”;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可以为振华的实力背书: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那品质绝对没问题。
于是在1992年,当加拿大温哥华招标港机供应商时,管彤贤瞄准机会出手,以低于对手30%的价格、且答应对方自费100万美元的运费的条件,从群雄逐鹿的列强中赢得竞标书。
他深知振华根基尚浅,无论是名声还是技术,全不占优势,只能靠低价和质量取胜。
为了完成这笔订单,振华更是拿出制作工艺品的态度,以远超成本的精力和代价,力求订单的完美无缺。
尽管从短期的结果来看,这对振华来说几乎是亏本买卖,但在管彤贤的心目中,“第一单赚不赚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向世界证明振华为人处事的态度,告诉全世界,振华有能力从0到1,也有能力从1到N!
事实证明,管彤贤的决策没有错,“第一单”尚未完工交接,温哥华港又追加了“第二单”,更加振奋人心的是,加拿大的隔壁邻居美国也迅速被“质优价廉”的振华吸引前来。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振华,就这样以破竹之势,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从默默无闻的小透明,一路做到了市场份额超过20%的业界老大。
然而,成功的路上,不止有鲜花,也有荆棘,就在振华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潜伏在暗处的危机也随之显现。
从“制造”到“智造”,手握利器方能立于不败
眼见振华的版图越来越大,老牌制造业强国美国渐渐坐不住了。
它先是以振华在美国没有就业执照为由,把振华告上法庭,之后又在下订单时,要求振华必须将高达几十层楼的岸桥整体运送过来。
这分明就是在有意刁难!
管彤贤没有退缩,他找到了荷兰的Dockwise公司,在当时,全世界只有它一家能承担这样的业务。
但当一个业务没有其他选择时,对方的坐地起价也是必然要面对的结果。商人逐利,Dockwise,自然也是如此。
当振华运第一台岸桥到温哥华时,对方的要价还是90万美元,到了第二台时,却迅速地涨到了130万美元,并且不保证按时交货。
面对这般无理的条件,管彤贤再也忍无可忍,拍案而起:“没有自己的运输船,就等于没有脚,我们的产品走不出去,振华的产品运输不能受制于人。”
于是,他决定让公司买船研发,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然而这一回,管彤贤得到的不再是大力支持,反倒是重重阻碍。
当时,振华的业务刚刚起步,资金并不算充裕,管彤贤信心满满地向港湾集团打报告,想要获取援助,却被无情地泼了一盆冷水,无论他如何据理力争,港湾集团的专家就是不予通过。
但管彤贤没有放弃,他一路辗转至上海时任副市长徐匡迪那里,终于打动了对方,徐匡迪亲自指示计委(现发改委)批了200万美元的贷款给振华。
这笔贷款虽然不够买新船,可有总比没有好,管彤贤马上买进一条装煤炭的旧船,自己牵头改造,像振华刚成立时那样,一点一点切割、组装、摸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4个月后,振华成功地改造了废船,顺利通过试航,并将其命名为“振华2号”。
从此,有了自己的“腿”的振华,在各大洋上畅行无阻。
而这种被卡脖子的经历,也让管彤贤愈加深刻地意识到:
振华要想更长远的发展,不能只靠时代的机遇,也不能光靠价格战,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产品本身,必须抓紧科技创新。
为此,振华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还与同济大学工程学院、上海材料所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振华的公司董事会每年还会以产值的3%作为科技开发基金。
在这样的理念和投入下,振华的科技创新成果很快就硕果累累,仅2006年到2010年,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6项,国际授权专利6项。
把尖端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振华,也成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代表企业。
多年后,即使来自奥地利的一家起重机厂的报价比振华港机低5%~10%,鹿特丹港方还是选择了振华港机,因为振华产品的整体实力值得。
到了2016年,振华的市场占比更是一举跃进“八字头”(82%),那一年全球271台岸桥订单中,222台都来自振华。
振华成立之初管彤贤立下的那个誓言——“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重要港口,都应该有中国生产的集装箱机械”,终于得以实现。
功成身退,智者不恋权力
看着振华终于在全球站稳脚跟,世界终于看到“中国智造”的风采和力量,管彤贤心中无不自豪,也觉得该到自己放手的时候了。
2009年,他以自己年事已高为由,不顾董事会的挽留,毅然卸任总裁一职,可他的心一直不曾离开振华,也放不下自己为之拼搏的事业。
于是振华的员工,经常都能看到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风雨无阻地来到办公室,和一众刚毕业的小年轻热切地探讨技术问题,其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全然不像同年龄的老人。
原来,不做总裁的管彤贤,转身在振华做起了工程师。
他时常笑言:“比起做总裁,我更喜欢简单纯粹地研究技术。”
而2019年,振华的一封内部邮件被公开,更是把低调了十多年的管彤贤重新拉回世人的视线。
86岁的他。在邮件中对振华的4位员工提出提出抱桩机齿条工艺的4个修改要点,以解决齿条生产过程中的裂纹问题。
这让人不禁动容和感慨,这位年逾90人,竟然仍旧奋斗在产品设计开发的第一线。
回望管彤贤的后半生,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强者。
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时,他毫不顾忌自己的年龄劣势,果断出手,敢想敢做,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遭遇一穷二白、处处落后他人、被人挟制的困境时,他不气不馁,以铁血般的意志,水一般的韧性,带领企业在世界杀出一条血路。
享受时代的红利时,他没有陶醉在胜利的侥幸里,而是未雨绸缪、深谋远虑,积极转型,时刻保持迎接挑战的实力。
面对成功的荣耀时,他没有迷恋在权力的漩涡里,及时抽身,守望初心。
或许在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很难再复制管彤贤那样的传奇经历,但当泼天的富贵砸下、时代的风口重新显现,我们是否有能力像管彤贤那样把握住机会,成为弄潮儿?
答案,或许就藏在管彤贤的人生际遇里。
只要开始,一切都不晚。
| 拒绝美国邀请,携百亿身家入籍中国,这位七旬犹太富豪太清醒
| 东北小伙一次被奖励4亿元,与马斯克称兄道弟,凭啥能成为特斯拉的“太子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