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下调18家中国企业评级,网友:双标还得看西方人



本文作者 | 老路
责任编辑 | 老路
本月5号下午,继2017年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3调低至A1后,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穆迪再度对中国出手。
这一次,尽管穆迪没有再次直接调低中国定级,却将前景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
言外之意,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穆迪很不看好。
至于为何会做出这一决定,穆迪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粗暴:
他们认为,中国的GDP增速将在未来三年内持续走低,地产市场在萎缩,政府债务压力也将随之增大。

次日夜间,穆迪再放重锤,将包含中石油、中石化、阿里巴巴、腾讯集团甚至旗下子公司腾讯音乐在内的共18家央企、知名民企的评级展望调低,由“稳定”降至“负面”。
穆迪对中国的这次“全力开火”,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1909年,凭借对铁路券债首创的一套信用评级体系,约翰·穆迪一炮走红,开始在美国工业债券和公用事业的等级评级上成为业界翘楚。
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其名下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在业内的话语权逐步提升,成为了美国投资人眼中的风向标。
“投资项目怎么选?跟着穆迪的评级走,准没错!”
1975年,穆迪公司地位再获飞升,与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一同获得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权威认证,荣升“世界三大评级机构”,旗下分析专家也已多达800余人,将业务拓展至全球。
与此同时,穆迪的等级评价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针对各国政府的主权信用及债务情况,穆迪同样推出了一套缜密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被全球投资人广泛参考。
简而言之,此时的穆迪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影响全球资金的流向。

说到这里,穆迪给到各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究竟会起到什么作用,想必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作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穆迪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而被穆迪下调评级、展望负面的企业(尤其是民企),在未来必然将遭受来自潜在投资人更严格的挑剔,也将更难获得外来资金投入,借贷更是会变得更加困难。
可以说,穆迪此番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和相关企业评级展望的下调,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很可能将带来一场无妄之灾。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也必须考虑,那就是穆迪的评价是否真的客观公正。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穆迪对某些西方国家给出的最新评级,“双重标准”简直不要太明显。
拿德国来举例,在即将结束的2023年度,穆迪给予德国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是顶级的Aaa。
但在上一年度,德国的政府负债率已经来到66.4%,远高于中国的50.4%。
而且近三年来,由德国政府自行公布的这一数值更是在持续走高,比2019年时的59.6%提升了7%左右。
这样的数据差距,很难不让人质疑穆迪在评定国家主权信用等级时存在双标行为。

自迈入21世纪后,穆迪机构评级专家们的接连翻车,也使得其权威性大幅下滑。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穆迪给到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为A1级,与我国当前等级一致。
但就在2009年,深陷欧债危机的希腊政府便因债台高筑,无奈宣布破产。
这一事件,不仅令其他欧盟国家的“见死不救”成为全球笑柄,对于穆迪而言也仿佛挨了一记重重的耳光。
今年三月,硅谷银行暴雷震惊全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巨大恐慌。
可翻看其破产前穆迪给予的最新评级,居然还是乐观的A1级,直到新闻报道流出后才匆忙降级。
换言之,似乎穆迪先前完全没有排查到硅谷银行背后的隐雷,直惹得特斯拉老板马斯克公开发文嘲笑。

权威和公信力的积累,需要一个极漫长的过程,但口碑的崩坏,往往要快得多。
频繁被打脸的穆迪,影响力正在逐步下滑。

本次针对中国政府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的下调,穆迪给出的报告中主要提到了三点担忧:
1.预判中国经济增速将在未来三年内持续下滑
2.地方政府存在债务隐患
3.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今后将逐步萎缩
以上这三点,严格来说并非穆迪凭空捏造,也是近几年来许多财经博主在“唱衰”中国经济时常提及的论据。
但如果我们依照现状逐个分析,就会清晰地发现,无论是哪一条,国家都想在了我们的前面。
在穆迪看来,上述的第1和第3条原因,在本质上其实具有因果关系。
可实际上,我们早已在房地产之外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近两年,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包含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在内的诸多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和销量都取得了大幅增长。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汽车产量同比增长超100%,衍生产品如充电桩、光伏电池等销量也水涨船高,增幅超过50%。
预计明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而且,自今年年初疫情结束后,居民内需正逐渐恢复,线上线下各项消费支出也大幅上涨,拉动GDP增长已达4.4%。
14亿人口带来的巨大内需,足以保住内需消费基本盘。

至于房地产行业,尽管已经走过了高速拓展的时代,但各方面需求依旧巨大。
除了传统商品房之外,全国各地城中村改造、政府保障性住房的落实,都为房地产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至于第2条提及的地方债务,地方政府城投债和企业债务的压力确实客观存在。
但自今年7月起,中央已经明确要求各地制定实施“化债方案”。
截至当前,有26个省份已经发行了特殊再融资债券,总价值超过1.2万亿,主要用在偿还存量债务上。

自上周穆迪宣布下调我国政府主权信用和企业评级之后,我国财政部也及时做出了回应,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阵痛期在所难免,但也不会持续太久。
财政政策先后出炉,地方债务风险逐步化解,内需消费稳步回升,中国经济正稳中向好。
简言之,中国有能力持续深化改革,也有信心应对风险挑战,穆迪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并无必要。
也正因如此,我们也没必要对于穆迪评级的下调太过在意,而是应该坚定走好原计划的路,自信等待未来给出答案。

往期推荐
| “第一忽悠”贾跃亭又爆大瓜!造车9年卖出7辆,准备第二次跑路?
| 巨亏8.25亿,闭店1500家,中国快时尚鼻祖,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
你的「赞」+「在看」,财叔都看得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