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苗恒瑞
责任编辑 | 柳叶叨叨
“月薪2万吃不起面包!”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主食,面包却越来越贵了。
牛角包要20元,全麦面包要30元,一个可颂38元,一个贝果甚至可以卖到58元……
随便走进一家网红面包店,价钱都贵得离谱。“初代网红”原麦山丘,卖的比较好的软欧包均价都在20元之上,网红品牌银座仁志川,一条800g吐司售价高达98元。
就连三四线外的小城市也很难找到10元以下的面包店。
面对面包店里琳琅满目的面包,再喜欢吃面包的人也要赶紧捂住口袋,直呼“买不起”。
面对越来越贵的面包,年轻人还有面包自由吗?
“现在的面包都这么贵了吗?一个普普通通的吐司居然要20!”
“真的没有人管管现在的面包店吗?”
“现在的面包店是我高攀不起。”
打开小红书,不少网友吐槽面包变成了自己“吃不起”的样子,每个话题都会得到几百几千的点赞。
前一段时间,“面包为什么越来越贵了”的话题更是冲上了微博热搜。
但是一开始,面包并不是人们吃不起的样子。
面包属于外来食品,自清朝末期开始传入中国,因为其松软可口的美味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
在当时面包的数量比较少,不是谁都能吃的上的,吃的上面包甚至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随着面包逐渐中国化,中国制造面包的商家越来越多,面包开始在中国普及,吃上面包不再是难事。
面包在国外是作为主食功能的,但刚来中国的时候也只是作为点心食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断变化,慢慢的面包在中国也开始有了主食属性。
凭借着老少皆宜的特性,再加上并不贵,在早餐界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现在便宜的面包越来越少了。
最低的价格一般在商超,都是有包装的预制面包,一般价格10元左右。
第二类价格是在20—40元之间,一般都分布在各种实体面包房,都是当天现做现烤制的。
最高一个等级40元以上的,一般出现在各大网红实体店。
北京一位网友探店北京“红星前进”面包店,一个150克左右的面包,售价就高达16元,一斤面包售价在50元以上。
北京的张女士在超市结账的时候得到了一个69减10的优惠券,于是想到隔壁烘培区买个面包凑到优惠钱数。
然而,过去才发现3个甜甜圈就要10元钱,一袋牛角包就20元。
不只是北京,在上海的一款网红面包售价卖到了98元。
今年,“日本排名第二”的生吐司烘焙品牌银座仁志川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店,一开店就炙手可热。
98元一条的生吐司居然被炒至300元。
这款网红吐司,据说是由日本的72岁“吐司之神”亲自制作。说是经过“吐司之神”的操刀,增加了面包的含水量。
但是产品本身能不能撑不起高价又是另外一说了。
据大众点评上的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有4成的面包价格在20元以上。
有的网友表示:北京、上海都是中国一线城市,人们的工资高,消费能力也强,面包价格自然也要高。
但是在中国四、五线城市面包价格也在同步上涨。
在这些小城市,面包低于10元仅有四分之一,在面包的消费上四、五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体验是差不多的。
面包作为一种有主食属性的日常食品,消费者需要的是能消费的起的日常食品的价格。
当价格超出一定范围,便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面包溢价越发严重,但它究竟为什么这么贵呢?
其实面包的价格升高,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这和前些年的消费升级有关,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普通的面包种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面包爱好者们希望吃到口味更佳,更精致的面包。
为了迎合消费者对面包的更美味、更丰富原材料、更精致外型的需求,面包商们不断加大创新力度。
有的在面包内添加了更多的馅料,以往的都是以豆沙、葡萄干为主,现在可以加入肉馅、水果等。
有的商家在面包的外形上也卷了起来,力求能更美观更精致,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甚至现在出现了更加细致化的分类,对单一品种做了更加细致的加工。
比如专门售卖吐司的吐司专卖店,除了之前的红豆吐司、葡萄干吐司等,又会推出了黄油吐司、巴旦木吐司、芝士吐司甚至还有小龙虾吐司。
因为品类单一了,就会需要在单一品类上更加精细化和差异化。这些创新因素,都相应的增加了面包的成本。
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的升高,也是造成价格上涨的一个关键因素。
就以黄油为例,价格较两年前上涨了一倍。有数据显示糖的价格也在上涨,目前糖的现货价格达到7600元/吨,同比增长了40%。
有些面包店还会特别强调“国外进口原材料”制作。比如面包是采用法国T55面粉,吐司采用日本茶花面粉制作等。
为了向顾客展示自己的面包用料好、用料足,商家还会特别说明、标注面包的原料来源,以体现出高价面包的价格合理。
再加上人们对于面包新鲜度的追求,更是增加了面包的成本。
更多的品牌选择在营销上下功夫。
这些年,面红网红品牌数不胜数,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各大商家运用自媒体营销,请各大网红种草,“吃法攻略”、“排队攻略”等笔记可以达到上百万条。
品牌方还会定期举办活动促销,比如面包试吃活动、面包制作比赛等。
有些网红店轻奢定位,甚至脱离了面包用来吃的本质。
他们打出“健康、营养”的噱头,声称可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促进新陈代谢”。
这些打着“健康”噱头的面包,价格比普通的要贵上一倍,然而商家的这种“健康”纯粹是智商税,全麦面包并不比普通面包要健康。
一些国外网红面包店在他们当地并不是特别受欢迎,来到中国后因为营销造势受到国人追捧。
上海新天地的一家“纽约贝果博物馆”,面包爱好者为了购买贝果,通常都需要排队两个小时以上。
还有韩国的B&C品牌,一样在国内受到追捧。
面包贵,面包店的生意就好做了吗?并不是。
近年来,面包的价格一再升高,但是面包的生意却并不那么好做。
在美团上有一个对面包业的调查数据显示,一年内关门的面包店就达到8万家。
现在做面包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进行连锁店的加盟,一种是自营的社区店铺。
连锁店铺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前期投入却非常的大。
加盟费、技术培训费、设备费用、运营费,还有店铺的装修费、场地租赁费等,这些大大小小的费用加起来要大几十万。
同时面包店的人工费用也相对较高,面包的制作需要有专业技术的专业人员,这就相对于普通的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钱。
这些前期投入的巨大成本,也造成了面包店的回本期更长,也更难以存活。
而另一种方式是自营的社区面包作坊。这种店铺相对于连锁店铺来说前期投入更少。但是,面包作坊的创新能力更差,相比于连锁店的竞争优势也更差。
这就需要面包店的面包师需要定期的外出学习培训,这些也相应增加了运营成本。
算下来,开一家能赚到钱的面包店十分不易。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面包店的平均存活率只有18.9个月。
2023年上半年,上海有77家新店开业的同时,就有100家老店关闭。而那些把面包卖出高价的网红店也不能长久,能一直生存下来的还是少数。
上海网红品牌“Dikka”今年2月开店,开业初期也引发了排队热潮,但不到五个月,这家网红店就凉了;
今年5月,有着“法甜界天花板”之称的LENÔTRE雷诺特法式西点在深圳万象天地的门店也歇业关闭。
很多面包价格存在溢价,但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溢价产品一般都是稀缺产品。像面包制作这种低技术壁垒的产品,并不会成为稀缺品。
天下苦“面包刺客”久矣,有人偏偏独辟蹊径,搞出了“2元面包店”。
无论是加葡萄干、豆沙还是果仁,现烤面包一律2元。许多人一次就买六七个,消费人群大多是学生、小区居民。
真是面包卖出了馒头价。
如今,“2元面包店”已经在济南街头就有三十多家,在重庆、河北、安徽等地,“2元面包店”也火速出圈。
一家名为“苏昧2元面包店”,短短2个月,就在全国开了500多家分店。
2元面包靠什么赚钱?店主说薄利多销。
但目前看,“2元面包店”多是靠开加盟店和售卖烘焙技术,收割赚钱。这样的模式,能不能长久,还很难说。
在如今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之下,当消费者回归理性后,高溢价面包恐难再有大市场。
如今,面包行业态势呈现“模仿风气重、价格虚高、过度营销”等现状,离让产品“大众化”还有很大的距离。
以咖啡为例,同样是舶来品,商家先从中国居民喜欢喝茶的习惯入手,推出奶茶品牌。有了喝奶茶的习惯,后逐渐过渡到喝咖啡的习惯。然后再运用咖啡原材料本地化,实现咖啡价格降级,使咖啡在国内大众化。
如今9.9一杯的瑞幸咖啡,已经快把同行卷死了。
面包行业也需要降低成本,降低价格,使面包本土化、大众化,才能形成健康、可持续得面包市场。
在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口味不专一,加大对面包外形、口味的创新是吸引流量的一大利器。
总的来说,积极推进面包“大众化”和创新,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美味的面包,才能让面包市场更持续、稳定发展。
毕竟面包是用来吃的,不是让人观赏的。
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吃得起的面包,才是好面包。
往期推荐
| 经销商大量出走,市值3年内蒸发5000亿,海天酱油为啥卖不动了?
| 江苏女首富年入7800亿,品牌已超华为登民企榜首,有何生财之道?
你的「赞」+「在看」,财叔都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