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椰 子
责任编辑 | 一乙木
五菱的新车型缤果,在十月份以超过26000辆的销量表现出色。
自今年上市以来累计销量已突破15万辆。
而五菱面包车更是以其被称为“神车”的特点而闻名。
车友们对它的评价如“动力不详,遇强则强”。
五菱面包车在各种极限场景下的表现,常常在网上被人们讨论。
这辆小巧的面包车,可以在山区道路行驶、可以穿越雪。
不仅能携带货物,还能进行漂移。
虽然没有豪车那样华丽的外表,但车友们对它的评价非常高。
作为一个中国本土老品牌,五菱更是靠着平价耐造的特点,创造了无数销量神话。
五菱那由五个小菱形组成的标识,如今遍布全国的大街小巷、山村小镇。
和日本最早车企三菱的名字和图标都只差“二菱”,这点相似之处,早已被众人熟知。
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五菱与日本三菱其中的渊源。
其实,早在1982年,第一台五菱就已经问世。
五菱汽车开拓者丁叔的故事,也堪称另外一个“神话”。
01
丁叔的原名是姜公望,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他于1973年重回柳州拖拉机厂并出任厂长职务。
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在他的努力之下,整个厂的拖拉机产能达到了5000台。
生产值一路攀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自从土地承包政策实施以后,农用机械与以往依赖农机局进行集中采购的模式脱钩。
使得拖拉机陷入了一片滞销的困境。
当时光是积压的成品就有一千余台,全部摆在院里。
虽然卖不出去,但丁叔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不能因为自己卡在那里,就让那些东西空放着,最后被雨水侵蚀而坏掉,纯属浪费资源。
于是丁叔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让全自治区的公社都来领拖拉机,至于费用等,国家给钱了再付。
可惜他的一片好心,最后一分钱没收回来。
他并没有被困在原地,而是不断寻找出路。
后来靠着研发出50匹马力的拖拉机,硬生生又坚持了两年。
直到1980年初,他得知柳州机械厂要和沈阳拖拉机厂联合,研究整车。
他认为这个方向很有前景。
只是想不通柳州机械怎么放着他们这个隔壁邻居和亲戚不要,却打算舍近求远找沈阳那边的厂合作。
明明两个厂都在柳州,更方便达成合作。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他找到市领导商议,获得批准后他们正式开始了整车的研发。
当时的柳州还没有很成熟的面包车完整制造技术,只能外购一台回来拆解学习。
达成合作前,柳州机械厂就从日本购买了一台三菱的微车邮回国,准备用于研究。
在联合研究的提议获批后,便将这辆样车正式开始拆分研究。
柳州机械负责发动机的生产,而柳拖则负责汽车底盘和整体架构。
整车的结构比拖拉机复杂太多。
再加上当时的条件有限所有参数只能手工测绘,再不断推敲、试错,才能判断出精密的数值。
一晃两年过去,1982年在天津开汽车定点会时,柳拖人直接开着这“第一辆五菱”北上,顺顺利利地开完了全程的2000公里。
最初不看好,甚至不同意他们研发整车的中汽总公司,见到这辆车时个个都表示刮目相看。
柳拖后来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全国三家微型车定点生产单位之一。
正式从拖拉机生产,转向了汽车制造。
1985年,柳拖正式更名为柳州微型车汽车厂。
然而,当时他们还没有自己的LOGO。
据说,一位大学生从他们研究三菱汽车时获得了灵感,将菱形与之前生产的万家牌缝纫机标识相结合。
用五个菱形,拼成了万家牌的“W”字样。
五菱的标识由此诞生,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而丁叔当初之所以能做到力排众议,坚持要研究微型车,与他从小所磨炼
出的勇气与担当脱不开关系。
02
丁叔生于南昌起义爆发的1927年,他在战乱中生长。
1941年,日本人攻进南昌,丁叔还是个上中学的学生。
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与同学们一起逃离南昌,躲避战乱,在赣南宁都寻找避难所。
直到1945年才得以与家人重逢。
生长于乱世中的丁叔,并没有因为被环境消磨掉热情。
1946年,成功考入清华大学机电系。
后来发现自己似乎对理论知识的兴趣更浓,便转入了物理系,往后的日子里,他加入过我党组织的青年联盟。
进入到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当时的华北大学学习。
后来考进南下工作团,进入衡阳铁路局,担任政治部秘书。
他26岁时,衡阳铁路局被一分为二,变成了广州和柳州铁路局。
而他则被分配到柳州铁路局,从此开始了与柳州的不解之缘。
或许他当时也未曾料到,自己的余生都与这个城市紧密相连。
03
1964年,丁叔调任柳州动力机械厂副厂长。
同年带领团队试造成功了第一台“丰收”牌拖拉机。
当时国家整体发展缓慢,原本造的是柴油机,一般用于大型轮船上,但当时的国力不足以支撑造轮船。
所以只能顺应民生情况,转型造拖拉机,交由丁叔负责。
丁叔带领团队,一边给母厂生产点零件增加收入,“以厂养厂”;
一边研究造拖拉机,带领全厂“自力更生,以杂养专”;
闲时还接点生产铁锅、盖仓库之类的活,奉行“人民需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的原则。
后来的“五菱”依然将这个文化传承和发扬着。
在疫情四起时,他们扛起防疫物资的生产重任,转为生产口罩和口罩机。
仅用短短的3天时间,就生产出了防护口罩。
同时兼顾完成了配套的生产装备的生产工作。
柳州动力机械厂,在1966年时正式更名为柳州拖拉机厂。
并在全国八大拖拉机厂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但两年后,丁叔被扣上“唯生产力论”的罪名,拉去接受改造。
又过三年,恢复原职的他,又继续带领柳拖,创造出当时拖拉机生产的鼎盛时期。
后来拖拉机做不动,又转型研究微型汽车。
将一个生产配件的厂,干到了可以造出整辆汽车的厂。
1985年,五菱汽车的产量已达到4224辆,总产值更超过了7000万元。
五菱在1990年率先打开微车对外出口的大门,并向泰国出口了15辆微车。
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才正式成立。
但1998年时,五菱的汽车产销量就已经达到10万辆,直接冲到了全国微型车销量的排头水平。
如今的五菱不仅销量喜人,更是正在全面走向世界的路上。
2021年,五菱的出口就覆盖了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40个国家,累计出口整车超60万辆。
一个企业的发展如同建造一栋大楼的过程,能建得越高说明地基打得越牢。
所幸丁叔那一代人的艰苦付出,终究没有被辜负。
04
尽管由于年龄原因,丁叔在80年代中期开始退居二线,但他所灌输给五菱人的企业精神与灵魂却始终存在。
1998年,在他的见证下五零微车突破10万辆生产大关。
拿下“微车行业第一”的领先地位,也创造了微车领域“低成本、简单化”的发展奇迹。
与此同时,他的心也始终与五菱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自学计算机技术到帮助企业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系统,
从亲自参与并辅助开发CEW1010PS双排车,到其MRPⅡ和Internet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丁叔丰富多彩的“最美夕阳红”,成为五菱高速发展时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984年的时候,57岁的丁叔辞去厂长职务后,依旧兢兢业业为五菱奉献自己的价值。
他开始自学研究计算机,并买了第一台电脑,想着用电脑做科学计算,提高工作效率。
随后,他帮助财务科开发财务管理软件,推广使用AutoCAD,
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于模具车间,还参与开发单片机汽车路试仪和平顺性试验仪。
他的努力也在1999年得到国家的认可,为他颁发了“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奖”。
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这是丁叔的人生信条。
即使年过七旬,他仍然以身作则,为五菱事业倾注心血。
即便是在满头白发、年老体衰的时候,他仍然亲临五菱的重要庆典活动。
并用自己的言行向年轻人传递五菱“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不老精神。
2019年6月6日,享年93岁的丁叔与世长辞。
他是以实践和汗水浇灌出来的五菱精神的代表,开荒辟土,砥砺奋进。
《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告诉我们的那样:
“人要有自己的梦想,不管路有多坎坷,一步一步走过去,总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菱是以丁叔为代表的老一辈五菱人。
他们用实践和奉献,不断开创,为五菱的发展铺就了坚实的道路。
在《傅雷家书》中,有一句话很适合丁叔:
“唯有艺术和学问从来不辜负人。
花多少劳力,用多少苦功,拿出多少忠诚和热情,就得到多少收获与进步。”
丁叔一生都在为工业创造而努力,但这不正是在做学问吗?
他能够克服战乱逃亡的艰辛,成为清华大学的学子;
也能战胜那个贫困的时代,成功造出了拖拉机和面包车;
还能应对岁月的侵蚀,在退休后依旧保持学习的劲头,用先进的科技帮助企业前进。
付出了一生的热情和努力,丁叔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而他的收获则是那些精神和研究成果能够传扬开去,对世人有所帮助。
每一个品牌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不仅要看到他们的风光和成就,也应该铭记老一辈人的付出。
正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丁叔用自己的丹心和热情,为五菱赋予了坚实的基石。
他的努力不仅见证了自己的进步,更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五菱的发展历程中,丁叔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将激励着每个五菱人继续努力,追求更大的进步和创新。
往期推荐
| 山东首富浮沉往事:曾身价830亿,如今信托爆雷,官司缠身
| 我,2017年花90万去惠州买海景房,如今15万就能入手,后悔
你的「赞」+「在看」,毒sir都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