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老路
责任编辑 | 老路
“贱卖”六年之后,麦当劳总部花了大价钱,买回了中国“金拱门”28%的股权。
2016年,在面对连续多季度的全球业绩下滑之后,麦当劳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抛售直营店,开放特许经营,同时释放大量股权,引入各市场当地的投资者。
也正因如此,资金雄厚的中信集团与凯雷集团在2017年初正式入局麦当劳中国市场,各自持股52%与28%,与保留持有20%股权的麦当劳总部成三足鼎立之势。
此后六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目睹,麦当劳在国内的门店已超过6000家,较2016年末整整翻了一倍。
有底气大规模开新店,自然意味着经营情况乐观。
据《彭博社》报道,相比六年前20.8亿美元的成交价,麦当劳中国业务估值已经翻了5倍,达到近100亿美金。
就在本周,麦当劳总部宣布,将重新购回凯雷集团手中的28%股权,将自持比例提升至48%,从而与中信集团分庭抗礼。
但估值的暴涨,也表示麦当劳总部此次回收凯雷股权时,所花费的资金将远高于2016年售出时的价格,据估计将不低于40亿美金。
低卖高买,投资大忌,作为当下全球规模最大的连锁快餐品牌,运营成熟的麦当劳为何会肯做这样的赔本买卖呢?
1990年10月,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登陆深圳,在解放路光华楼盛大营业,滑稽可爱的麦当劳叔叔形象对小朋友们来说吸引力十足,初营业当日就大获成功。
33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门店数量超过5000家,2022财年麦当劳创造的238亿辉煌营收的背后,中国市场的贡献功不可没。
但回顾麦当劳在中国市场上开疆扩土的历程,几次错误的决定,却都险些让麦当劳在华业务沉沙折戟。
与绝大多数在90年代初登陆中国的海外餐饮品牌不同,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内,麦当劳在中国开设的门店都采取直营模式,由总部直接管理。
造就这一“奇观”的原因,主观客观都有。
一方面,是麦当劳对品控要求严格,食材等成本都比较高,投资者不容易赚取高利润,而且加盟门槛极高,高达三百万的整体投入,长达一年的申请周期,都让感兴趣的潜在加盟商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海外品牌,麦当劳在中国授权特许经营存在着法律上的各种限制,这也是客观事实。
然而,当我们站在2023年的上帝视角回看过往,麦当劳在当年选择这样的经营模式,无疑是总部对中国市场潜能的误判。
相比起2000年就对外开放加盟的肯德基,相对保守的麦当劳棋差一步,错失了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一同全速前进的机会。
如果说选择“稳行舟、慢撑船”的经营模式是麦当劳避免风险的方式,那么随着时间来到2010年之后,我们可以确切的说,这反而是风险的来源。
受限于中国对外资购买地产的控制,麦当劳在中国市场上超过90%的门店都是租赁的形式。
在当时,由于麦当劳在国内绝大多数门店都是自营店,门店的各项开支都需要麦当劳总部自费解决,其中便包括租金。
依照多年来在海外市场的经营习惯,麦当劳在注册一家新店之前,会与所选物业签订一份10到20年的合同,方便门店长期经营。
但随着中国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租赁商铺的费用也在2010年之后开始呈指数型暴涨,长期合同到期之后的麦当劳,开始骑虎难下。
抛弃一家已经运营成熟、客源稳当的门店?傻子才这么做。
以高出最初租金数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续约?好吧,我只能当傻子。
大面积布局直营店的弊端,在此刻得以体现。
巨大的成本压力无人分担,也导致麦当劳业绩在2014年连跌几个季度,资金骤紧。
2016年,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股权变动,成为了其走出困境的转机。
彼时,中信集团正值布局消费领域的加速阶段,手握大量资金,四处寻找新的高潜力项目。
而在此时陷入发展困境的麦当劳(中国),既拥有相当高的国际知名度,又正处于估值低点,仅占麦当劳全球市值的5%以下,实在是一个非常符合中信集团挑选标准的投资对象。
确认过眼神,双方一拍即合,麦当劳将中国市场52%的股权转让给中信,28%交由凯雷,让出了主控权。
而事实也证明,这个决定成为了让麦当劳中国市场起死回生的关键。
自从2017年初入主麦当劳之后,中信集团以每年新开超过500家门店的节奏迅速拓张,让世界再一次在餐饮行业见识到了中国速度。
作为深谙国内经济发展走势的雄厚资本,中信集团将目标首先放在了下沉市场的拓展上。
2016年之后,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全盛时期,各大地产商争相攻略三四线城市,兴建各种商超综合体,招揽餐饮品牌入驻。
为了能够快速拓展规模,中信集团与包含恒大、碧桂园在内的地产巨头们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取得了优先选址的权益。
这一战略显然十分奏效,随着每一座新商场的落成,麦当劳的门店也迅速打入了小镇青年的身边。
在今年初的财务会议上,麦当劳总部高层做出了许多新的部署战略,与中国市场相关的大致有两条:
其一,是麦当劳在2023年度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新开门店1900家,其中一半预期在中国市场。
其二,便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重新加强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提升麦当劳总部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
而具体的实施办法,我们已经看到了,麦当劳不惜斥巨资回收凯雷手握的28%股权,只求与中信分庭抗礼。
六年时间,估值翻5倍,回购这28%的股份,麦当劳所花费的资金甚至不低于2016年出让全部80%股权时所收获的数字。
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商人不会主动去做赔本买卖,甘愿付出高成本,只因看好高收益。
麦当劳攻陷下沉市场的路线,在目前看来确实收效不错,小镇青年的购买力不容小觑。
但与此同时,麦当劳等洋快餐的本土对手们,也已经悄然入局。
无论是近两年风很大的“中式汉堡”塔斯汀,还是已经风靡下沉市场十几年的“低配K&M”华莱士,都凭借着相对更接地气的价格优势,迅速蚕食着曾经被KFC和金拱门独享的美式汉堡炸鸡市场。
不可否认,国际一线品牌的影响力依然在,但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也已经是可以预见的现实。
对于手握52%股权的中信而言,此番麦当劳总部股权的加持,也许可以视作是一颗定心丸。
因为增加投资也意味着,麦当劳总部对中国市场依旧充满信心,并且乐意怀抱真金白银,继续与腹背受敌的中信并肩作战。
早先在接受采访时,麦当劳中国区CEO张家茵女士曾直言:
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有余,而美国麦当劳门店数量已经直逼15000家。
尽管需要考虑到饮食习惯的不同,但麦当劳未来在中国开设三万家门店,也并非不可能。
至于短期目标,是计划在2028年到来之际,在中国开满10000家门店。
从最初二十年的谨小慎微,到近几年来的疯狂跃进,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经营战略上的巨大改变,魔幻又现实。
前者已经被验证,在当时的背景下,打法保守是个错误的选择。
后者结局究竟如何,身为看客的我们,只需等待时间的检验。
往期推荐
| 经销商大量出走,市值3年内蒸发5000亿,海天酱油为啥卖不动了?
| 掌控全球1/3玻尿酸,山东女首富20年狂赚400亿,却在今年亏掉一半
你的「赞」+「在看」,财叔都看得见👇